浅析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交响乐发展
2021-11-24徐娅玲
徐娅玲
摘要: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历史起点是从1917年开始,这一年十月革命的胜利为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革命胜利初期,群众歌曲与革命歌曲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交响乐的演出活动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人民对音乐的热爱激励着作曲家的创作,本文以当时最为著名的作曲家米亚斯科夫斯基与普罗科菲耶夫的代表作品为例,在了解当时人们丰富的音乐活动背景下,分别对二位作曲家的代表作品做简要的分析,以此来窥探苏联革命胜利初期交响乐发展的繁荣。
关键词:苏联;交响乐;米亚斯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
一、苏联革命胜利初期的音乐生活
1917年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原俄罗斯帝国各族人民摆脱了剥削和压迫,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苏联音乐得了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苏联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历史起点虽是从1917年开始,但是苏联音乐的起点不是建立在荒芜的废墟上,而是牢牢地扎根于以往俄国音乐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它是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新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1]。虽然革命胜利初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相当贫乏,但是精神世界却是富足的。音乐活动的大量开展,使所有旧俄时代的剧场、音乐厅等文艺演出场所都向广大公众敞开了大门,新的观众成为出入艺术殿堂的主人,[2]音乐逐渐成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苏联每年举行一次的全国性业余音乐比赛更是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优秀的业余音乐人才,有力地推动了苏联音乐的向前发展。[3]
这个时期,教育人民委员部作为苏维埃政权主管意识形态和文化艺术事业的机构,委派了许多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音乐家从事音乐的普及宣传工作,以及广泛开展群众歌咏等音乐文娱活动。人们的音乐演出活动十分频繁,教育人民委员部音乐局在1918年9月至12月的一百天里,就组织了一百场音乐会。1918至1919年的一个冬季,彼得格勒交响乐团就演出了九十六场。此外,各种合唱、独唱音乐会和室内重奏、独奏音乐会以及各种巡回演出活动,始终没有中断。[4]正如著名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所说:“音乐是一门最受人珍贵、最接近人的灵魂的艺术,也是在解决人类重大问题上最有力量的一门艺术”。苏维埃国家的社会主义胜利和共产党英明的领导不仅保证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也更凸显了音乐对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起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作曲家们纷纷将自己对祖国的爱、对人民命运的忧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倾注在了自己的音乐创作中,而这个时候能够承载这一深刻思想内涵的音乐体裁无疑会有交响曲。交响曲(symphony)一词来自希腊语“symphonia”,原为“声音一起响”之意,这是一种按照奏鸣曲原则构成的管弦乐套曲形式。它的前身是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快—慢—快结构谱写管弦乐作品,并将其称为交响曲,它在音乐表现上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力和深刻的哲理性。[5]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交响乐的发展主要以德国、奥地利等国家的音乐作品为主流,而到了20世纪,交响乐的发展圣地则逐渐被苏联取代。一批创作交响乐的著名作曲家们继承古典、浪漫主义时期以及自己本民族的音乐传统,将创作根植于俄罗斯和苏维埃音乐文化的沃土中,创作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交响作品。[6]在革命胜利初期,米亚斯科夫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二人为苏联交响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苏维埃时代的第一批交响乐作品便是米亚斯科夫斯基在1917-1918年间创作的第四、第五交响曲。
二、米亚斯科夫斯基
苏联作曲家尼古拉·雅科夫列维奇·米亚斯科夫斯基(1881-1950)一生创作了27首交响曲,属于20世纪交响曲创作领域多产的作曲家。他的创作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俄-苏重大的社会变革,被称为“俄罗斯交响乐从19到20世纪的平稳转调”,更是被俄罗斯学界高度评价为“卓越的交响大师”和“苏联交响乐学派形成头十年的重要代表人物”。[7]米亚斯科夫斯基是横跨俄国与苏联两个历史阶段的作曲家,其创作生活从1918年左右一直延續到1950年,在他的青年时代,大约1908年左右,他属于音乐上的先锋派,这一名声是他和他的朋友普罗科菲耶夫共同享有的。其早期的交响曲作品更多的体现了对现实生活悲剧性的感受,后期的作品中体现了抒情、真挚、歌唱性的特点,在体裁上表现历史事件,揭示了作曲家创作面貌的另一方面。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期间,有80多位作曲家在他班上受过教育,培养了像卡巴耶列夫斯基、哈恰图良等这样一些优秀作曲家。[8]
1918年,十月革命后的第二年,米亚斯科夫斯基写出了表述“战时印象”的《第四交响曲》,这部交响曲用e小调写成,充满了紧张的悲剧性,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严峻气氛和作曲家内心的苦闷。一年后,作曲家又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大调交响曲:D大调《第五交响曲》。这部交响曲反映了时代在作曲家心灵中的转折,从写于沙俄时代阴暗的c小调、升c小调、d小调和e小调四部交响曲,到以明亮的D大调写出新时代的交响曲,[9]这部作品已经和俄罗斯交响音乐作品中独特、崇高的民族传统紧密地衔接起来,所以这部作品很公正地被认为是在苏维埃时代曙光照耀下所创作的第一部卓越的作品。[10]
关于《第五交响曲》,作曲家写道:“战争大大加强和丰富了我内外印象的储备,同时,不知怎么也影响了我的乐思产生某种明朗的东西,在前线我留下的大多数音乐记录如果说并不明朗,但总是具有更加客观的性质”。
当时困难的物质条件使艺术根本遮不住备受重视的世俗生活,而世俗生活的风格气息也完全在艺术中得到显现。《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具有民间风俗生活气息的主题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主部主题仿佛是在微风吹动树叶颤抖的背景下发自内心的歌唱,副部主题类似民间合唱,主副部主题相辅相成,勾勒出了一幅俄罗斯的风俗画。第二乐章将美妙忧伤的歌唱主题与中部某种噩运的闯入进行对照,更显得和平宁静的珍贵。第三乐章是一首首激动人心的谐谑曲,音乐由若干敏捷活跃的主题组成,其中采用了民间“圣诞歌”材料,充满生活气息。末乐章嘹亮的号角声,具有英勇奋进的气质,主部主题强劲有力,副部主题像是英雄的进行曲,乐观豪迈。音乐高潮出现在尾声中,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在这里鸣响,宏伟史诗般的形象重现,象征着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获得了肯定,这部交响曲以其音乐语言的生活真实性、人民性和高度的专业技巧,在其创作和苏联交响乐风格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被称为是苏联的第一部交响乐。[11]
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交响曲创作成就对青年一代的作曲家影响极大,自伟大的格林卡以来俄罗斯交响音乐作品就有特别显著的民主主义倾向、形象的现实主义性和富于深刻的哲理性等特点。[12]《第五交响曲》乐观明朗、富有生活气息的音乐风格,不仅体现了俄罗斯音乐传统中音乐与时代相关联的特点,也体现了作曲家力求揭示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对人生富有哲理性的思考。
三、普罗科菲耶夫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1892-1953)和米亚斯科夫斯基两人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他不仅是跨越了沙俄和苏联两个时代的作曲家,也是一个将“古典”与“创新”相融合的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跟米亚斯科夫斯基不同的一点是他从小便受过严格的音乐训练,先后于1909年和1914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修毕作曲、钢琴和指挥专业,并立即以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身份活跃在俄国音乐界,十月革命时期他年仅26岁,但已享有名气。[13]作为新一代杰出的作曲家,其在掌握古典音乐传统的同时,也热衷于最新创作技法的追求。1918年以前,他早期的创作具有探索性质,风格变化不定,其中包括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原始主义等倾向,他作品的各类形象均具有艺术性和感人性。他曾说:“音乐家的职责便是为人民服务、美化并歌颂人类生活、引导人类走向光明的未来”[14]。
1917年,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了他的D大调《第一交响曲》,即“古典交响曲”。自它诞生以来,便始终以一种明朗而富有生气的面貌深受人们的喜爱。[15]这首交响曲在整体结构上继承了海顿、莫扎特的创作风格,但在旋律的歌唱性方面,普羅科菲耶夫以其富有歌唱性的主题在旋律构成中,将自己独有的个性同传统的歌唱性旋律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第四乐章的结束部主题,一开始便以八度甚至两个八度的大跳令人耳目一新。
这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用传统的奏鸣快板写成,结构短小精悍、音乐轻松明快。第二乐章是一首小步舞曲,基本主题由小提琴在高音区柔和地奏出,情绪略为忧伤,乐句的终止像故作姿态的鞠躬。第三乐章是一首饶有风趣的加沃特舞曲,八度的连续跳进,不同调性的大三和弦的自由并置,悬念般的终止式,这一切显示了作者独特的音乐风格。末乐章音乐欢快雀跃,主部主题再次出现琶音和音阶的上下翻腾,小提琴重复着有趣的乐句。副部主题由木管奏出敲击式的动机,富有幽默情趣,结束部主题流动着明朗的俄罗斯旋律,全曲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17]
我们经常说“艺术是生活的写照”,什么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什么样的音乐作品,在全社会革命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期,普罗科菲耶夫能不顾战火的纷扰,心中不存一丝杂念地写出如此清新典雅的作品,可见作曲家天真烂漫、幽默风趣的艺术才华。没有哪个国家的音乐与政治像新生的苏维埃国家那样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美国的史学家毕灵顿(JamesH.Billington)论及1917—1918年革命时说道:“俄国的革命事件具有一种音乐的特质,对于俄国革命,我们可以称之为纯粹音乐性的革命,这一场所谓的欧亚运动,可以说是对苏维埃新秩序的歌颂,因为这场运动的精神是个人只有在成为更高层的交响人格的一部分时,才能完成的自我实现。”[18]
这部《古典交响曲》不但是普罗科菲耶夫半嘲弄性地对海顿、莫扎特风格的模仿,也是作曲家对于十八世纪拘泥于礼节生活的回忆,更重要的是,它使人们首先感到的是作曲家独特而有力的个性——力图通过古典音乐的创作技法来歌颂朴素和欢乐的生活。它是作曲家第一次离开钢琴而凭着内心听觉完成的一部大型作品,普罗科菲耶夫曾说:“到目前为止,我总是在钢琴旁写作的,然而我发现,在没有钢琴的情况下创作的主题材料,往往质量更好。如果把这些材料拿到钢琴上听听,起初似乎觉得有点怪,可是只要再弹几遍,就会显示出这正是自己所要达到的效果”。[19]《第一交响曲》的古朴简洁和欢乐动人的特色已被公认为是世界最著名的古典乐曲之一,成为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别具一格、熠熠闪光的明珠[20],也成了后来20年代兴起的新古典主义运动的先兆,[21]开启了普罗科菲耶夫交响曲创作的光荣之门。
四、结语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苏联,虽然刚经受了战争的冲洗,但音乐活动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艺术的繁荣,群众歌曲和革命歌曲得到了良好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民族归属感。与此同时,米亚斯科夫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二人在交响乐方面的创作更是为日后苏联交响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有力的铺垫。米亚斯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有着民间风俗的生活气息,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交响曲》以明朗欢快的气氛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安宁。苏联交响乐中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性在革命胜利初期两位交响乐大师的作品中就已经得到体现,米亚斯科夫斯基与普罗科菲耶夫不仅为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交响乐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和有力的铺垫,其后期创作的交响乐作品更是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在整个苏联的交响乐发展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艺术家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能将某种深刻的世界体验与生活态度化为可感、客观的艺术形式,并将其塑造为圆满与成熟的风格范畴,从中我们会听到某种独特而醒目的“人格声音”——只属于他个人,但又具有普遍意义。[22]苏联革命胜利初期的交响乐在世界交响音乐的发展历史上,都是一个崭新的显现,其中渗透的世俗生活气息与明朗欢快的旋律是受社会主义时代的思想培育起来的,在一首首优秀的典范作品中,均反映了苏维埃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更是成为了鼓舞世界人民勇于为美好生活而斗争的精神力量。[23]
参考文献
[1]黄晓和.苏联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2]杨九华.西方音乐史[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3]军驰.交响曲艺术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1999.
[4]李文吟.拂去历史的尘埃--米亚斯科夫斯基第十一交响曲内涵及艺术简析[J].中央音乐学院.2015
[5]李近朱.交响音乐史话[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6](苏)贝尔查.米亚斯科夫斯基的第21、27交响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56.
[7]潘可瑞.普罗科菲耶夫第七交响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8]罗娟.普罗科菲耶夫《古典交响曲》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
[9]王文澜.承袭传统与追求个性——普罗科菲耶夫的早期风格及第一《古典》交响曲[J].音乐探索.1999.4
[10]徐湘.简朴与欢乐的交响—普罗柯菲耶夫《古典交响曲》之艺术个性[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1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12]杨燕迪.遗憾的聆听[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3](苏)达尼列维奇.苏联的交响乐[M].音乐出版社.1958.
作者:徐婭玲,1997-,女,籍贯:湖南邵阳,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单位所在城市:兰州,单位邮编:730070,民族:汉,职称:学生,学位: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与工作相关):西方音乐史。
注释
[1]黄晓和.苏联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1.
[2]黄晓和.苏联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38.
[3]黄晓和.苏联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41.
[4]黄晓和.苏联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38.
[5]杨九华.西方音乐史[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61.
[6]军驰.交响曲艺术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1999.169.
[7]李文吟.拂去历史的尘埃--米亚斯科夫斯基第十一交响曲内涵及艺术简析[J].中央音乐学院.2015.1.
[8]军驰.交响曲艺术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1999.169.
[9]李近朱.交响音乐史话[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357.
[10](苏)贝尔查.米亚斯科夫斯基的第21、27交响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56.12.
[11]黄晓和.苏联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44.
[12]李近朱.交响音乐史话[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357.
[13](苏)贝尔查.米亚斯科夫斯基的第21、27交响曲[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56.12.
[14]黄晓和.苏联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44.
[15]潘可瑞.普罗科菲耶夫第七交响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3.
[16]罗娟.普罗科菲耶夫《古典交响曲》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2.
[17]黄晓和.苏联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46.
[18]罗娟.普罗科菲耶夫《古典交响曲》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13.
[19]王文澜.承袭传统与追求个性——普罗科菲耶夫的早期风格及第一《古典》交响曲[J].音乐探索.1999.4.
[20]徐湘.简朴与欢乐的交响—普罗柯菲耶夫《古典交响曲》之艺术个性[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2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374.
[22]杨燕迪.遗憾的聆听[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66.
[23](苏)达尼列维奇.苏联的交响乐[M].音乐出版社.19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