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中的透视理论
2021-11-24卢子夜
摘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当我们站在不同角度,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如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实远虚等等,这就是一些透视现象。在这些现象的基础上,人们经过漫长岁月对其研究而形成的科学理论,则被称为透视学理论。透视学理论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它被广泛地运用在动画,电子游戏,城市规划,工业设计等诸多领域,给人类提供了有利的方法论。
关键词:规律;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散点透视
透视现象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每个人的实践活动都离不开透视学理论的使用。接下来,本文将介绍关于透视学的定义及演变规律与发展,并对中外经典作品的透视法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透视的定义
透视,一种绘画理论术语,它来自拉丁文“perspclre”即“透而视之”。指在平面或曲面上描绘物体的空间关系的方法或技术,也是在平面上再现空间感、立体感的方法及相关的科学。透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名词很多,有视点、足点、基线、视角、点心、视心、视平线、灭点、消灭线、心点等等。
透视在种类上来说可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散点透视等等。平行透视也叫一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一点消失;成角透视也叫二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二点消失;散点透视也叫多点透视,即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消失点,这种透视法在中国画中较为常见。
二、中西方透视理论的发展
无论中西方,透视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艺术。透视创造了人们看世界的新方法,也实现了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转变。透视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千千万万个画家,数学家,建筑家经过漫长的实践研究而形成的。
在西方,早在远古时期,史前人类的透视思想在壁画与岩画上就初现端倪,如《跳舞的猎人》,《受伤的野牛》等等。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画家阿戈塔尔库斯的布景画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透视画,并在古希腊绘画末期出现了“透视缩短法”,这是透视发展的一次大飞跃。随着人们的不断探索,在公元前27年,古罗马人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首次概括总结了透视原理。在经历了黑暗中世纪对艺术自由性的抑制后,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迎来了新的光明,透视学也被重新发现并迅速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在这一段时期,许多的艺术家们为复兴绘画风格,探索着各式各样的透视技巧,研究着各种透视规律。十五世纪,阿尔伯蒂撰写了《论绘画》,对相关透视理论进行了阐述,给予了艺术家们指导性的美术理论。在文艺复兴盛期,透视技法在绘画中的运用效果显著,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采用的“焦点透视法”推动了透视的新发展。
在十九世纪,人们对透视法的研究基本完善。二十世纪后,野兽派,立体派等对透视法又进行了新的变形创作。
在中国,透视学也不断地发展,约十八世纪传入中国。中国透视理论与西方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如较为明显的,西方和中国对透视理论的归纳有所不同,西方提出了“焦点透视”,中国提出了“散点透视”,前者是穿越一条时间线的视觉收集,后者则是站在一个空间点上的视觉总结。
中国透视法则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公元前400年左右战国时期的《墨经》,阐述了墨子与其弟子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透视法初现端倪。东晋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是目前我国可见的最早的山水画理论著作,他在书中的描述可看出当时人们对绘画的透视关系已有初步的认识。而后,南北朝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中都对山水画的透视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求,这些透视理论对后世绘画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五代时期四大家通过其创作,探索出各自不同的透视处理及不同的表现手法,透视理论在绘画中的运用得到进一步的肯定与重视。宋代理论大师郭熙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山水画透视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他在《林泉高致集》这部理论专著中,清晰地阐述了“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的透视法则,即“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为后世山水画技法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韩拙又在其《山水纯全集》中又提出了“迷远、阔远、幽远”的“三远论”,与郭熙“三远法”合称为“六远法”,从而对绘画透视理论体系作了重要的补充与完善。由此,一个较为全面的透视理论体系得以建立起来。
三、透视理论在中西方绘画中的运用
(一)平行透视
平行透视是常见透视法之一,许多艺术家将其运用于绘画中,使得画面呈现一种集中,凝练,庄重,深远的感觉。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中餐桌上的人们一字排开,每个人都露出了戏剧性的面容,为了使画面中心耶稣形象的突出,达芬奇运用了平行透视原理,将画面中的桌面,天花板,墙面,窗户的直线都向下拉伸倾斜,但又使其互相保持垂直的状态,最终画面上所有的变线交于一点,集中在耶稣的身上,突出了画面中心,由此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给人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
此外,在众多的大师画作中,荷兰画家霍贝玛《米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与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达维特《荷拉斯兄弟之誓》也是运用了平行透视的方法。在《米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这幅风景画中,画家采用低视高的构图,将画面中的视平线压得极低,使得画面中天空的比例远大于地面,衬托出两旁的树木更加高大威猛。同时作者采用平行透视法,画面中的小路及车辙沟由宽到窄,由近及远,路旁的树木越远越小,树木间距也越来越短,最终到达灭点。利用透视线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引导着观者向前望去。这样的构图与透视给人一种极目远眺的感觉,观者仿佛处于一个无边无际的广阔的世界,想要通过这条泥泞的小路走进村子,走向远方,走到世界的尽头。总体来说,这幅画中的分割式构图,浓烈的感情色彩,严谨的透视,疏密得当的节奏关系,真实地还原了城镇的乡土气息与大自然的质朴之美。在《荷拉斯兄弟之誓》中,画家同樣采用了平行透视法,地面上的裂缝横向呈水平线条,纵向线条与人物的前后脚位置相连,最终交汇于画面的最中心,也就是灭点的位置,突出了老贺拉斯的重要性,同时和地面垂直的是多立克柱式的圆柱,两柱之间增加了厚重朴实的拱门,让人感觉简单沉着、稳定、不可动摇、渲染了画面庄严神圣、朴实无华的气氛。这样严谨的透视与雄浑的格局宣扬了荷拉斯兄弟的英雄主义和刚毅果敢精神,极富冲击力。
(二)成角透视
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席里柯与德拉克罗瓦都偏爱用成角透视,由此创作极富戏剧性与冲击力的画面。
《梅杜萨之筏》是席里柯创作的一幅油画,这幅巨大的画面,结构宏伟,气势磅礴,情节激动人心,构思大胆富有戏剧性。整幅画面的中心部分是几个青年挣扎使出最后的力量将一位青年举起,青年手中拼命挥动着求救的红巾。画面左下角是一位坐在死去儿子身边的老人,他已完全陷入绝望之中,对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并不在意,木筏边还漂浮着腐烂变色的尸体。席里柯为使画面饱满生动,不仅在画上的细节做了很大的功夫,使观者为之动情,还在作品上采用了金字塔构图,通过延长甲板与人腿,在画面的两边构成了两个点,即构成了成角透视,这样的安排使得画面更加紧凑有力,并能够把观者的视线从前方坐着躺着的人一直推向手举红巾呼救的青年,从静到动逐步形成一个高潮,让观者的视线最后集中于呼救的这个中心,另外配合着强烈的光影对比,阴森沉郁的色调,显示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所作,画家在构图上采取了金字塔式的构图,中间的女性形象高举三色旗是中心部分,向下是稍微低一点的两个男青年形象,三角形的底边有两具横躺着的尸体。由他们的身体的排列及手的延长线可以看到也构成了成角透视,使得画面更具震撼力。另外运动感也是这副作品的形式语言,画家在人物刻画,物体刻画的笔触上,造型上及用色上都做了深入的考究,并让其相互形成呼应,从而加重刻画了主题,突出了一位健康,勇敢,美丽的女性,领导着革命队伍奋勇前进的情景,也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国家的革命感情和对英雄气概的向往。
(三)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是中国画独特的透视理论,为获取更大的绘画空间,画家采取了这一种特殊的方法。画家可以在游山玩水中慢慢地看,细细地看,在其游赏过程中不受地域时间局限。画家可以将在不同视点上的观察到的景物,巧妙地组织在一幅画中,从而使画面更加紧凑。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正符合了画家们游山玩水的欣赏习惯,在优美的景色中放松心境,从而达到焦点透视达不到的精彩效果。
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采用了明显的散点透视画法,画中跟随着画家的视线,观者看到是广阔的天空与雄伟的山峦,以及滔滔不绝浩瀚的江水,这样的布局是将不同时空紧密有序地整合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气势如宏。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闻名古今,画家运用长卷的形式,把北宋汴梁整个城市繁盛的生活面貌,把郊区的农村风光及城内的闹市景象,自右至左有序地组织在一个画面之中,形成了庞大的景象。随着观者视点的移动,像画家在讲故事般,移步换景,娓娓而来,充实而丰富,让人着实感叹散点透视的魅力。
由中国现代的傅抱石、关山月二人一起合作完成的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也是散点透视的代表,这幅作品画家并未进行具体的刻画,而是利用国画的特性营造出了一种壮丽宏伟的景色,表达了人民对祖國大好河山的热爱崇敬之情。画家在这幅作品中,成功应用了散点透视法,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突破了季节,地点的限制,例如,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近景安排了江南春色,满眼是葱郁的树木,而视线拉长,远景却是冰山雪岭,一派北国风光。不仅如此,观者再细细观看,可以发现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浩瀚广阔的肥沃原野,气势磅礴的长江,惊涛骇浪的黄河,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等尽收眼底,画面视觉冲击力强。画家很好地利用了散点透视的特点表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雄伟壮丽。
除了山水画,在人物画上也有散点透视的运用,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家巧妙地用床榻、屏风将主体人物及精彩的歌舞活动分离开,采用了五个情节片断,合理安排了透视变化,使整幅画卷十分充实而不杂乱。
从无数的名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散点透视运用于其中,正是散点透视的特性,使得画家不断创造出优秀的绘画作品。
四、总结
达芬奇曾说:“透视学是绘画的缰辔和舵轮。”从古至今,透视都是画面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副好的作品与其透视理论密不可分。随着时代的潮流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透视技法将不断地发展完善,推陈出新,更好地运用于绘画中!
参考文献
[1]李鲁一.“透视法”与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关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
[2]兰明珠.透视法的象征性研究[D].河南大学,2020.
[3]于清淼.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美学[J].北方文学,2019(29):103-104.
[4]曹生龙.中国画散点透视法与塞尚的多点透视法[J].艺术工作,2017(01):18-19.
[5]李舫.中西绘画美学比较初探[J].艺术教育,2014(09):129.
[6]徐海涛.《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与历史价值[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30):123-124.
作者简介
卢子夜(1999.03.31),女,汉族,浙江湖州。本科,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杭州市,310000,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