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人际关系与情绪调节的关系及心理剧的干预研究
2021-11-24林楠
林楠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高中生人际关系与情绪调节的关系,并利用心理剧这一技术对此进行干预。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自主招募形式在校内公开招募学生,共计招募14人,通过一般健康问卷、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问卷、青少年日常情绪调节问卷对14名学生进行前测分析,结果显示①一般健康与人际关系呈显著正相关②一般健康与情绪中正性情绪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负性情绪中认知沉浸呈显著正相关③人际关系与日常情绪调节中负性情绪呈显著正相关。基于数据表现之上对其进行心理剧干预,研究显示,心理剧对于高中生情绪调节以及人际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人际关系;情绪调节;心理剧;高中生
高中生正处于一个飞速成长的阶段,伴随着其生理发展的同时,其心理发展也在逐渐走向成熟,在这个时期,其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人际关系的变化都影响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形成的直接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影响着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对自我调节学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而高中生在此阶段,心理上存在着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容易在与人交往中发生冲突或者误会,这样的人际交往的困扰往往会使高中生产生心理问题。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两极性和矛盾性是高中生情绪的主要体验,他们的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加,高中生的情绪问题日益严重,并且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
心理剧疗法是维也纳精神病学家莫雷诺(Jacob Levy Moreno)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该技术通过暖身、表演和分享等形式,帮助团体成员置身于情境之中,去体验和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从而帮助团体成员释放情绪,缓解压力,觉察自身。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剧疗法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安全有明确效果,可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心理剧也可帮助学生更好表达情绪,提升积极情绪。
综上所述,高中生在面临极大的学业压力的同时,其心理健康发展、人际关系的发展、情绪的发展也都不容忽视。本研究旨在运用心理剧技术帮助高中生促进情绪调节能力,改善情绪问题,帮助其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也将促进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一、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在四川省德阳市广汉中学汉洲书院进行对象招募,通过自主招募形式在校内公开招募学生,共计招募14人,年齡在14-15岁之间。
(二)方法
通过一般健康问卷、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问卷、青少年日常情绪调节问卷对14名学生进行前测分析,基于研究数据之上,进行心理剧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时间为每周一次,每次一个小时,共持续5次,约一个半月。
(三)评估工具
1一般健康问卷
采用GHQ-12来测量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定。该问卷一共12个题目,采用两级计分法,三分为切分值,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71。
2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问卷
采用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问卷,由交谈困扰、交际与交友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和与异性交往困扰四个维度组成,一共28道题。该问卷计分方式为,选择“是”(计1分)、选择“否”(计0分),总分为各项目总和;得分在0-8分,表明个体没有人际关系困扰;得分在9-14分,表明个体有轻度人际关系困扰;得分在15-28分,表明个体有比较严重的人际关系困扰;从总分上看,分数越高,说明个体的人际关系困扰越严重。
3青少年日常情绪调节问卷
采用邓欣媚,桑标(2011)修订的青少年日常情绪调节问卷。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5,分半一致性系数为0.74,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问卷分为正、负性两个情境,均包含认知重评、认知沉浸、表达抑制、表达宣泄四个维度。问卷采用Likert五级评分方式,从没这样做计1分;偶尔这样做计2分;有时这样做计3分;经常这样做计4分;总是这样做计5分。总分是各维度各项目的分数相加得之。
(四)评估工具
采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研究中无效数据(一名学生转学)剔除,进行person相关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一)描述统计分析
1一般健康总体得分情况
图1为一般健康问卷总体得分情况,结果显示一般健康问卷中得分最大值为9分,最小值为0分,3分为切分值,高于3分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2人际关系诊断总体得分情况
图2为人际关系诊断问卷总体得分情况,结果显示人际关系问卷中最大值为17分,最小值为1分,高于9分则显示被试存在人际关系困扰。
3青少年日常情绪调节总体得分情况
(二)相关分析
对一般健康、人际关系、日常情绪调节三个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分析发现一般健康与人际关系呈显著正相关(R=0.773**);一般健康与情绪中正性情绪呈显著的负相关(R=-0.553*),与负性情绪中认知沉浸呈显著正相关(R=0.643*);人际关系与日常情绪调节中负性情绪呈显著正相关(R=0.561*)。
(三)心理剧干预结果
本研究中,心理剧将分为五次活动,从不同层面针对高中生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方面实施干预研究。
第一次活动主题为“相约你我”,通过向团体成员介绍活动意义,帮助团体成员对团队进行初步认识,促进团队了解;其次通过暖身活动,消除成员之间的陌生感;最后共同制定团体契约,从而帮助团体成员相互认识,增强团体凝聚力,初步形成团体。
第二次活动主题为“我”,从认识自我出发,针对团队成员自我感受,借助于自画像工具,分享成员对于自我的认识。从而不仅帮助团体成员了解自我,接纳生活,也帮助团队成员在自我方面,有了新感受、新体验。
第三次活动主题为“多彩心情”,针对高中生情绪这一主题,通过我的情绪卡片小游戏,引导成员分享情绪、认识情绪,从而使团队成员在情景剧中活动中合理表达情绪,促进其情绪健康发展。
第四次活动主题为“你和我”,从与父母关系出发,以一场“我和父母”矛盾小剧场,引导团队成员从不同角色、不同角度对父母、对自我产生更多思考,同时以“完善字条”小游戏,引导团队成员多角度看待自我,从而使团队成员重新感悟家庭生活,反思自身优缺点,促进自我成长。
第五次活动主题为“从心出发”,以“支撑圈”小游戏、“家庭中的我”,鼓励成员感受支持、领会支持的力量,在前几个阶段活动的基础上,引导成员从心理剧到现实,帮助成员重新审视现实中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从支持中收获力量,从心理剧中学会表达情绪、表达感受,认识自我,从而改善成员情绪问题以及人际关系困扰。
三、讨论
通过对高中生日常情绪调节研究发现,高中生的情绪发展变化较快,其情绪调节能力也呈现着不同的状态,有着不同的策略,包括正负性两种情绪情景下,使用减弱调节策略或者增强策略等。国内外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与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中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发展。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人际关系与情绪调节的关系,并利用心理剧这一技术对此进行干预研究。
高中生日常情绪调节状况研究结果表示,高中生在负性情绪这一情景之中,更倾向于使用认知重评这一策略,认知重评是指青少年重新评价事件的意义,从而达到减少负性情绪的影响,有利青少年情绪的健康发展。这也符合桑标等人在青少年情绪发展特点中发现,在本土文化的影响下,青少年在面对负性情绪体验时倾向于采用减弱调节这一策略,更有利于青少年情绪的发展。而高中生在面对正情绪这一情景中,更倾向于使用表情宣泄这一策略,这表明青少年能够在正性情绪这一环境下,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也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关分析研究发现,一般健康与人际关系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人际关系困扰越大,心理健康程度也越低;一般健康与情绪中正性情绪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负性情绪中认知沉浸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心理健康程度越高,其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正性情绪也就越多,相应的,也越沉浸在负性情绪当中;人际关系与日常情绪调节中负性情绪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人际关系困扰越多,生活中对于负性情绪的体验也会越多。这提示着我们,可以从提升青少年對于情绪的调节能力,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方面入手,从而帮助减少人际困扰,促进心理健康健康发展。
心理剧干预研究发现,心理剧利用其独特的技术,使团队成员感受、体验、分享心理剧团体活动,从而促进青少年人际关系以及情绪调节的发展。在人际关系层面,心理剧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扮演”的形式,促进成员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以新的形式回顾家庭成员之间、朋友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成员提升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缓解人际关系的困扰。在情绪调节层面,心理剧通过暖身、演出、分享等形式,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团队成员认识情绪、表达情绪、分享情绪,从而帮助团队成员更好的宣泄负性情绪,更多的体验正性情绪,促进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本研究表明,心理剧对于高中生情绪调节以及人际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以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姜媛,田丽,薛璐璐.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与心理健康:学业控制感和人际关系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0,18(6):798-804.DOI:10.3969/j.issn. 1672-0628.2020.06.016.
[2]窦凯,聂衍刚,王玉洁,黎建斌.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195-1197+1200.
[3]刘成东,轩希,毛富强.心理剧疗法改善大学生人际安全的应用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01):50-53.
[4]杨珊.运用心理剧提升高中生积极情绪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学,2019, {4}(Z4):81-83.
[5]丁寒琴,杨帆,何夏君.情绪调节策略对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21,36(08):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