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是事实的建构:探讨非虚构写作背景下新闻真实性的边界

2021-11-24郑姝蕾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摘要:非虚构写作继承和发展了西方的“新新闻主义”,将文学的非虚构手法运用在新闻写作中,在增强了新闻的文学艺术魅力,适应了广大读者随时阅读新闻需要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与传统新闻内容真实性基本原则的巨大冲突,导致了现代新闻和传统文学之间边界的相互消融。本文将以非虚构新闻作品为案例,揭示非纪实虚构新闻写作对现代新闻真实的纵向延展与深化消解,分析探讨在现代新闻纪实写作中如何更好地准确把握舆论纪实与新闻建构的平衡,使非纪实虚构新闻写作在一个符合现代新闻写作规矩的理论框架内朝着创新方向发展。

关键词:新闻真实;事实建构;非虚构新闻写作

新闻和文学虽各司其职,却并非毫无关联,非虚构则让二者的关系变得更加暧昧。非虚构新闻写作强调在还原真实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讲故事”的技巧,使新闻写作增添文学魅力和可读性。乘着“非虚构”这条小船,新闻事业乘风破浪,新闻作品的畅销程度一度与文学作品试比高,雷磊“真实故事计划”的成功即是最好的证明。非虚构新闻写作为新闻事业带来繁荣的同时,由于种种因素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非虚构写作的界限:两组辨析——重建与建构、虚构与叙事

所谓的“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其实就是中国当下热门新闻文体——特稿。当今中国流行的新闻特稿,是西方“新新闻主义”新闻写作主张的继承和发展,是借鉴文学领域的非虚构写作手法应用于新闻领域的一种创新的文体。这种文体虽然运用了文学手法,但写的是完全真实的故事,而且已在新闻领域传播开来且有勃兴之势,所以具有其客观存在的必然性。[1]

在探索非虚构新闻写作的界限时,必须厘清两组动词的区别,即:重建与建构和虚构与叙事。顾名思义,“重建”即重新建立。“建构”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词语,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强调的是主体的能动性。“虚构”则是指凌空构作,凭空捏造叙事”。而“叙事”即叙述事情,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可以看出,“重建”与“虚构”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性,“建构”和“叙事”则强调的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更完美的表达。这也是说,非虚构写作的底线和原则是建立在完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在使用文学手法时,不同于文学,在总体真实的基础上作者可以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对事实进行细节的修补。新闻写作应该实事求是,杜绝一丝一毫的编撰。

非虚构新闻写作以其特有的特点在当下具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方式,非虚构写作和特稿写作更加关注事件本身及其背后的人、人性和人的命运,以此来反映社会变迁和国家变革。[2]如袁凌的作品《血煤上的青苔》,用“青苔”作为象征“生命”的意象,通过描述其生活细节,“大腿上的疮口,已经深到骨头,塞着一坨卫生纸。”[3]袁凌用饱含人文关怀的笔触描绘了残疾矿工像熬糖一样活着的布满伤痕却依旧坚强的人生。

此外,与以社会现实的指向性和问题意识的尖锐性为特征的调查性深度报道相比,非虚构新闻话语继承了特稿传统,更注重事实真实和文学手法的有机结合,在写作技法上通过对大量场景和情节细节的小说式描写,最大限度地实现新闻文本的原创性文学品质。[4]普利策奖新闻作品《凯利太太的妖怪》将文学性和真实性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融合,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中,富兰克林巧妙通过时间与心跳两个文学技巧来营造紧张氛围。从凯莉太太准备做手术开始,到凯利太太死亡结束。文章中富兰克林数次使用精确的时间。同时,富兰克林常利用凯利太太“怦、怦”的心跳声,刺激读者的感官神经,为读者带来电影般的刺激感。富兰克林通过文字的排列组合,使得自己的感受完全影响了读者的感受。读者在阅读时的紧张感完全表明了受众的被控。所以,虽然整个手术的过程是真实的,富兰克林的文学性再现事实的风格还是对事实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解。

因此,非虚构新闻写作作为当前一种重要的新闻写作类型,既拓展了新闻和文学领域的双重空间,也消融了新闻与文学之间的界限。如何平衡创作与纪实的关系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

笔者认为,要平衡创作与纪实的关系,应该从坚持表达倾向的基本原则出发。杨非虚构新闻写作只是在新闻写作中运用了文学手法,并非是文学创作。新闻工作者既要打磨自己的写作技巧,更要坚守住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将尊重事实放在第一位。

非虚构写作的特点一方面促进了新闻写作的转型,扩大了其发展空间,使得新闻写作者在进行事实建构时更能够发挥细节的魅力,为读者带来沉浸式体验,引发人们对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进一步的关注、共情及思考。另一方面,由于新闻工作者自身诚信素养的缺失以及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非虚构写作也对新闻真实性产生了冲击和破坏。例如,为了增强报道的戏剧性,强化人物的性格特征,在一些报道中常有使正面人物更加“完美”,对反面人物则会进行一些“妖魔化”、“丑化”处理。因此,在进行非虚构写作的时候,要在严格尊重事实的情况下運用春秋笔法建构事实,必须坚持总体真实和局部真实相统一。事实内部的联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报道或只突出一方面的事实,而忽视甚至故意删除另一方面,这种“片面客观”会给人虚假感。[5]因此,只有把整体真实和局部真实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作到真正真实。

注释

[1]范以锦、匡骏: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新闻文体创新发展的探索[J],新闻大学,2017(3)

[2]赵文阁:非虚构叙事的价值——《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广告·书评

[3]袁凌:《青苔不会消失》[M],信出版社,2017.3.1

[4]范以锦、匡骏: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新闻文体创新发展的探索[J],新闻大学2017(3)

[5]海冰《冰点》栏目人物新闻真实性研究(硕士论文)[D]华中科技大学.2006.5.13.

作者简介

郑姝蕾(1997—),女,汉族,籍贯陕西。硕士,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