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后北川羌族特色档案的保护措施
2021-11-24鲜雯淼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北川羌族特色档案保护,并主要阐述2008年以后北川羌族特色档案的保护情况。北川羌族自治县在5.12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创,本县的羌族特色档案也经历了被损坏、被抢救、被重新保存的过程。
关键词:北川羌族特色档案、保护措施
1、北川羌族特色档案及相关概念
1.1北川羌族特色档案
北川羌族特色档案是指北川羌族在其社会历史发展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各种文字、图画和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北川羌族特色档案是羌族文化及多民族和睦共居的原始记录,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这些档案资料,记录了北川自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建县以来1400多年的历史,承载了羌族人民在传说中的大禹降生之地——“神禹故里”形成的民族先进文化,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北川羌族特色档案保护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北川羌族特色档案的保护,最长限度地延长北川羌族特色档案的寿命。这些档案是记录北川羌族历史生活的重要依据和凭证,因此要认识记录北川羌族特色档案材料和信息的种类,把握影响其材料耐久性和信息稳定性的因素,实现最大限度地延长北川羌族特色档案的使用和保存寿命。
2.“5.12”地震后北川羌族特色档案的保护措施
2.1北川羌族特色档案在5.12地震中的损害情况
北川羌族特色档案历经两个月的日晒雨淋、高温高湿和山石掩埋,造成废物污染、霉菌滋生、孢子繁殖,字迹扩散,纸张粘连水解等综合性损害,经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分离与鉴定,发现受损档案中有黄曲霉、黑曲霉、杂色霉等8种属10种霉菌;档案害虫有毛衣鱼、书虱等,还发现有寄生虫。受灾数量之大,受损情况之复杂,在中国乃至国际均属罕见。
2.2奔赴灾区了解档案灾情以及采取措施处置危急档案
作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有着1400多年历史,档案馆保存着从明清时期以来羌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珍贵历史资料,被誉为羌民族的“历史博物馆”。大地震使档案馆6层楼房完全坍塌,8万多件珍贵史料被埋在废墟里。为了早日把这些经过长时间掩埋和雨水浸泡的史料抢运出来,官兵们钻进废墟的缝隙中,用钢钎撬开变形的铁柜,采取接力传递的方式,将一份份档案资料搬运出来。截止记者发稿时,官兵们已经清理出的2万多份档案资料,被安全运送到绵阳市档案局保管。
国家档案局在第一时间致电四川省档案局要求尽快组织抢救。5月19日至7月4日,四川省、市、县档案干部在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挥协调下和解放军战士协同作战,三次拆破楼顶、悉数运往绵阳市档案馆会议室临时存放。并紧急购置安装空调、去湿机、臭氧机,控制库内温湿度,确保档案不再受到二次伤害。
北川羌族特色档案的抢救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包括现场挖掘、应急处置、真空干燥、消毒灭菌、抢救修复、系统整理、数字化加工、安全保管等多个环节,最大限度地保护档案原貌,保护羌族文化,延续羌族文明。
2.3档案保护中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北川羌族特色档案的受损程度极其严重,抢救工作迫在眉睫。从地震废墟中挖掘出来的5万余卷严重受损的北川羌族特色档案,历经高温高湿和山石掩埋,受到废物污染、霉菌滋生、孢子繁殖、字迹扩散、纸张粘连水解等综合性损害,档案受损数量庞大、损毁程度十分严重,在国内外档案保护技术领域尚无先例,没有现成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方法可循。开展北川档案抢救管理模式的探索及档案修复和保护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本身就是创新。
第一是受损档案低温冷冻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严重受损的一万余卷北川羌族特色档案,历经两个月的高温高湿,霉菌繁殖,蘑菇滋生,害虫滋生,加之五十多天水浸的影响,有些档案的纸张出现填料溶解析出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只由采取冷冻的方法,才能有效遏制档案的进一步受损。第一步是冷冻库房的确定。北川档案局选择了最符合条件的位于雅安的冷冻库。第二步考虑冷冻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是装袋,为防止档案放入冷库冷冻后结成硬块,将严重受损档案分卷放入塑料袋中;然后是装箱,为防止水浸受潮档案在搬运过程中挤压成坨,方便搬运和摞放,将装入塑料袋的档案装入塑料周转筐内。第三步是安全转运并实施冷冻。最后一步是冷冻库房的管理与监控。档案放入冷库后,建立管理日志。实行入、出库登记、清点制度,填写档案交接登记表,防止档案丢失,确保档案安全。同时,对冻库温度和冻库中的档案状态进行严密监测,确保档案不再受损。
第二是受损档案真空干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由于传统的档案干燥方法会使水浸的档案粘连,甚至形成“档案砖”,所以采用了真空干燥技术。北川档案局与上海市档案局、山东省档案局和杭州电达消毒设备厂共同研制开发出多功能档案冷冻干燥灭菌器,在真空条件下使固态水直接升华为气態,达到干燥的效果。该设备根据真空干燥档案的实际需要,设计了能在0摄氏度的低温条件下,供应升华所需要的能量,保证了档案被冷冻后固定的张页间的距离,不因干燥时的升温而缩小,有效防止了“档案砖”的形成。
第三是严重受损档案抢救修复的创新管理手段和技术。第一步采用了抽样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我们对北川严重受损档案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北川地震受损档案的损坏类型、程度、数量以及分布,从而对修复需求进行整合设计,对修复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分析预测,为前瞻性部署北川地震受损档案抢救修复工作提供客观依据。第二步是探索研究修复方法与环节。首先要做好长期备战的心理预期。然后制定先易后难的工作方针,先修复难度小的,获得经验后再修复难度大的,确保档案修复是我质量。其次探索科学实际的修复方法,我们比较不同的去污、揭粘、修裱方法,确定修复程序和步骤。一是根据受损程度和类型,将档案分为手工揭粘、机器揭粘和暂缓处理三类。二是对档案进行反复去尘、去污。三是采用蒸汽发生器,对档案进行揭粘。四是对每页档案进行编号和修裱鉴定。五是采用人工或借助纸浆补洞机进行修裱。六是人工结合档案压平机进行平整。实践证明,这套操作程序和修复方法,适合严重受损档案的抢救修复工作。最后规范抢救修复记录,对抢救工作的各个操作环节及每卷档案的修复进程进行详细记录,以此形成一套完整的抢救修复档案。
3.结语
据笔者目前所知,专门针对北川羌族特色档案的研究十分稀少,关注的人并不多,通过北川羌族特色档案的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民族,关注这个地区。灿烂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社会和国家对北川羌族特色档案的重视和关注会促进北川羌族特色档案保护技术的大幅度进步,能使这些记录了北川羌族历史文化的凭证更好地保存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北川县档案局编.《北川县志·档案志》.1988.7.
[2]徐学书、喇明英.《羌族特色文化资源体系及其保护和利用研究》.民族出版社.2015.9.
[3]北川羌族自治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北川羌族自治县国家综合档案馆指南》.2013.9.
作者简介
鲜雯淼(1993.12.5-)女,羌族,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助理馆员/师,本科,研究方向:档案应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