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牟宗三与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

2021-11-24王薛珂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哲学民族

摘要:牟宗三先生曾说凡是对人性的活动之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就是哲学。古代先哲对精神的反思,表现出来的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形而上的反思,为这个民族开创了文明的精神传统,形成了中国人个体生命实践的引领,成为了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命运。正是这样反映出哲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精华的根本特征,所以哲学思想所要揭示的真理,是跟人的文化生命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整体,亦是以民族的生命实践为基础和源泉。作者基于牟宗三先生的观点,对哲学与民族文化生命进行了反思与思考。

关键词:哲学;牟宗三;民族;文化生命

一、牟宗三先生—新儒家代表人物

牟宗三先生是为中国文化的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作出巨大贡献的新儒家代表人物,其哲学成就达到了中国传统哲学新的制高点,其历史哲学也极大程度上代表了现代学者对民族文化生命的总结思考。

牟宗三先生的一生非常坎坷,他走出大学校门后,去往各地求职,当抗日战争爆发时,全中国处于混沌状态,国际局势也发生了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牟宗三先生在此之间遍尝了人情冷暖、生命疾苦。国难之时,牟宗三先生亲眼目睹了侵略者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文武官员的昏庸无能、贪污腐败;知识分子的十年寒窗苦读等各种现象,这些都引起了牟宗三先生对生命、国家、时代的追问,因为这些追问对对生命进行了一番思考,他将个体生命之苦与民族之苦联系在一起,追问其的缘由,思考最终的解决办法。牟宗三先生要做的就是探寻出生命、家国后面的“理”,只有坚定此“理”,才能坚定个体生命及民族、国家生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生命及民族、国家生命之命运。

二、历史文化中的文化生命

纵贯历史文化滚滚长河,每个历史问题都存在永恒性,凡是真理都有其普遍性。兴衰在中国乃是常事,有兴必有衰,兴衰必会促进国家的发展,这种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和上升的,是生生不息地、螺旋式地往前进。想要文化生命可以永远持续下去,只有靠纵贯的意识才能把握。而且从牟宗三先生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巨大变化的关注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目睹并经历了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他试图将他的生活置于一个超越个人的存在的背景下,将其个人生活置于他所谓的儒家传统的“记忆共同体”中。他认为儒家传统是“主流中的主流”的中国文化。文化生命对他来说不是一个纯粹主观的意识范畴,而是一种道德和精神上的历史意义。牟宗三先生所叙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正是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一部分。确实,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经常遇到“文化生命”这个表达方式。因此,它表示文化生命与更深远的历史意义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三、文化生命和民族密不可分

没有一种文化生命是可以脱离中华民族,这是牟宗三先生的肺腑之言,一种脱离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只不过是一种机械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没有任何意义。没有“文化生命”的生命导致了物化的特征。相反,他认为“文化”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换句话说,生命和文化是辩证统一地联系在一起的有机的整体。牟宗三先生提到文化的发展在于生活的净化和理性的表现。生命的学问,只有依靠真实的存在以及真实的情感才能融入进去,如果没有这些心灵最深处的情感呼唤,生命的价值将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也将无法把对文化生命的理解进行下去。

四、文化生命和人类息息相关

个人生命和文化生命之间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理解牟宗三先生所说的“生命的学问”这个问题,显而易见的,牟宗三用这个表达方式来表示整个中国的哲学传统体系,特别是儒家正统学说。因此,“生命的学问”既是面向个体的存在,也面向“文化”的主体的存在。与西方对“自然”、“逻辑”以及“科学”的关注不同,牟宗三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是由对“生命”的广泛关注才形成的。牟宗三先生说,既然“哲学”最初是指“对智慧的热爱”,那么只有中国传统才能保留其原本的意义和价值,成为一种变革性的“实践智慧学”。正如他一贯主张的那样,哲学不应该是仅仅追求客观存在的“知识”,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本我”。如同许多其他二十世纪和当代中国思想家一样,在现代哲学的认知空间内重新创造传统的知识体系下的哲学需要采用新的认识论来解决。

五、小结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现实存在的领域关于生命的学问的问题值得令人深思,现在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头脑中的有关文化生命的意识以及民族文化的概念都逐渐淡薄,人类心中的家国情怀、历史文化意识变得微不足道,没了最开始的初心,一切都变得急功近利。生命严格说不只停留在时间和空间,如果仅仅只是这样简单的判定,那么生命将变得毫无意义,生命一直是扎根、生长、发芽、到最后觉悟的过程。所谓觉悟,就是要把人的心灵深处的灵魂唤醒。因而,牟宗三先生关于“生命的学问”具体论述的就是通过人文来教化天下,从而让这个社会发生變化,在现实世界中能够到达安身立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Tsai C H . Experience of Doctrines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in Autobiography at Fifty of Mou Zongsan[J]. 2013.

[2]钱穆文化哲学探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04):18-23.

[3]何萍.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及其传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8(06):158-159.

[4]韦勇.论牟宗三“新外王”的三个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5]袁永飞.牟宗三《历史哲学》的文化生命探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6(004):44-51.

[6]栗志刚.精神文化的民族认同功能——兼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001):4-9.

作者简介

王薛珂(1998.02---),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哲学民族
党是民族的脊梁
MINORITY REPORT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没有希望的民族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民族万花筒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