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

2021-11-24杜娟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性别歧视社会文化汉语

杜娟

摘要:语言反映了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性别歧视是基于性别而产生的偏见或歧视,本文试对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加以分析,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

关键词:语言;汉语;性别歧视;社会文化

引言

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类自诞生以来的所有文化意识活动。作为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语言本身其实是中性的,但由于其反映了使用者的社会文化意识,因此存在着褒贬含义。在我国长达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男女地位不平等这一社会文化行为深深地镌刻在汉语语言中,使得语言中存在着极大的性别差异现象。本文归纳了汉语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试图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

一、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受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汉语把男性的语言作为标准和主体,而女性语言只是一种附属性变体。我们从以下几点来阐述:

(一)汉字结构

从汉字的造字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痕迹,及其体现出的男尊女卑、男女不平等的阶级烙印。如:“女”,象形字,甲骨文中是女子交臂于前,屈膝跪地的样子。甲骨文产生于殷商,这个象形字惟妙惟肖地说明:中国妇女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处于被统治的地位。《白虎通》和《释名》中对“女”字均有解释:“女,如也。”如即从,是从事、服从的意思。女人,即从事家务劳动和服从家主的使役。可见,“女”字在造字之初就已经体现了男女不同的社会分工,并且女性已处于低下的社会地位。

汉语中表示男性与女性的人称代词分别是“他”与“她”,作为两性代名词,所使用的范围却完全不同。“她”的适用范围很小,就是女性“她”,而“他”的使用范围就要大得多,除表示男性“他”自己之外,在泛指时,也规定使用具有男性特征的“他”。对于不明性别或没有必要指出性别的两个及以上的,汉语同样是用具有男性特征的第三人称复数来指称。并且,前者为“人”字部,后者為“女”字部,体现出了男性作为“人”,而女性作为“人”这个群体中特殊化的存在,隐含了男性为一般、女性为个别的性别歧视思想。

汉语中带有女字偏旁的字,常常含有贬义。汉字以形声字居多,在形声字的一些义符为女字旁的汉字中,许多字所反映的心理,是男女都具有的,但这些字却全部带“女”旁,如奸,妒,嫉,婪,妄等,给人一种只有女性才有的错觉,显然有失偏颇。当然,即使有一些褒扬之意的词,如好,妙,妩,姣,婷,娴,婉,娇,媚等,但这些字大多是从男性的观赏角度来描述,依然带有对女性的轻视含义。

(二)汉语词序

汉语属于孤立语,没有其他语言性、格等的变化,其含义的表达主要依靠汉字之间语序的变化、重组以及旧词新义等等。汉民族历来重视排序的先后,认为那是身份的象征,而通过对汉语词汇中排序的研究可以发现,在所有男女并称的词语中,无论是单音节词还是双音节词,几乎都是男性排在前面,女性排在后边。例如:夫妇、父母、男女有别、郎才女貌等。按汉语排列的规律,价值高的、重要的往往排列在先,譬如大小、长幼、嫡庶、贵贱等。由此可见,女性标识词汇排列于男性之后,反映出从古至今“男性优于女性”的社会偏见。

(三)女性词汇的贬化

我们也常会发现在汉语中凡原来用于男性的词汇,用于女性时往往不带有贬义,而反之,原来用于女性时的词汇用于男性时则至少带有轻蔑的意味,如当人们用“假小子”称言行很像男子的女子时并非带有贬义。有时人们还称某女子是“女丈夫”表示对该女子的杰出行为的称赞。但当人们说某男子有“娘气”,“娘娘腔”或“婆婆妈妈”时却带有强烈的贬义。由此可见,社会整体思想观念对女性的轻视和偏见。

(四)姓氏和称谓中的男尊女卑

封建社会的女性“未婚从父,婚后从夫,夫死从子”,总是作为男性的附属物存在。她们的姓名普遍不受重视。有的有姓无名,如“张氏”“王氏”,“张”“王”是娘家的姓;有的无姓无名,只能以排行称之,如“大丫头”、“二丫头;《红楼梦》中身世显赫的“贾母”、“王夫人”“赵姨娘”也只能以夫姓加上妻室的身份称呼,从始至终没有人知道她们的姓名。

汉语中更有一些谦称,是针对妇女的。男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内子”、“贱内”、“拙荆”、“糟糠”等,但“丈夫”一词却没有相应的谦称形式。所谓“内人”“贱内”显然限制了妇女的活动范围,是不自由的,只限于家庭之内,即所谓的家庭妇女。“拙荆”的“荆”来自“荆钗”,以树枝为髻钗,可见妇女的经济地位的低下。时至今日,农村里丈夫称呼妻子仍是“婆娘”“屋里的”“煮饭婆”等。

二、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根源

(一)历史文化根源

自以采集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母系氏族社会结束后,延续千年的父系氏族框架逐渐形成。古代农耕文明一直实行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男性由于体力的优势使得他们在社会建设方面往往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从而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女性开始居于从属地位。自春秋时期以来,儒学封建礼教提倡的男尊女卑思想逐渐在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女性的历史地位一再下降,彻底沦为男性与家庭的附属品。《诗经·小雅》就有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载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这几句诗是说:生了男孩子,让他睡在床上,穿上漂亮衣服,让他玩玉;生了女孩子,包上包被,让她睡在地上,给她纺缍玩。柔软的床和坚硬的地,漂亮的衣服和简单的包被,美玉和纺缍,显然男女地位有着天壤之别。

(二)社会风俗根源

封建时代,生育能力被认为是女性的重要价值之一。“好”字从女、从子,这就隐含了“女性生子才会被肯定”的观念。从古至今重男轻女的思想愈发加重社会歧视女性的思想观念。现今社会对女性就业一直存有偏见,认为女性只有回归家庭、相夫教子的才算真正符合“贤惠”的标准,家庭劳动是女性的义务。而那些有着独立工作的成功女性却往往被赋予“不安分”的标签。

结语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本身无优劣之分,而是由社会或使用语言的主体所创造的。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女性地位的重要性和女性角色的不可替代性。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汉语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一定会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并将得到最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潘凡.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安徽文学,2015(10):78-79

[2]孙怡洋.浅析汉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汉字文化,2018(18):28-29

[3]吴长镛,姚云竹.汉语中的性别歧视[J].修辞学习,2002(6):39-40

[4]徐莉.汉语中的性别歧视[J].淮北煤师院学报,2002(6):116-117

[5]张璇.从认知角度看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7:21 -24

猜你喜欢

性别歧视社会文化汉语
学汉语
追剧宅女教汉语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汉语与拼音
六曜与日本文化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泰政客因批副总理“性别歧视”遭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