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的必要性
2021-11-24肖凤
摘要:近期随着教育部答复“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后,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与“女性化”等词条引起了热议。笔者从争论点与矛盾进行展开,从而论述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的必要性。
关键词:青少年;阳刚教育;阳刚之气
一、解读“阳刚之气”
(一)“阳刚之气”的概念
阳刚之气意指积极向上的精神,宽厚豁达且刚强凌厉的气度,正直仗义的言行。刚风,语出《南齐书·文学传·卞彬》:“父延之有刚气,为上虞令。”而“阳刚”二字解释为:阳,谓阴阳之阳;刚,是指刚正、刚强。阳刚之气是中华儿女正直性格的表率,也是中国表现出中国脊梁的精神,而非肌肉块头的表现。
(二)“阳刚之气”的内涵
当代阳刚之气的内涵主要为以下几种:1、既有身体素质良好之意也有精神风貌的内涵在。不单指身体素质,如身体强健的人不一定具有陽刚之气。2、良好的内在修养。如坚定自信的意志品质、礼貌谦虚的气质风度以及勇于担当的处事风格等。3、男性可以温柔,但不软弱;女性可以刚硬,但不莽撞。现代“阳刚之气”可以指个人的精神面貌、品质素养、价值观念等一系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品格。
二、由“阳刚之气”引发的争议
近期,教育部针对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一份《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中涉及到教育的部分做出的答复,提到要更加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提出将从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加大相关问题的研究等方面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引发了大家对以下两个问题的激烈讨论。
(一) 男性青少年女性化
在教育部的这项答复中,“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引起大家的关注,其中“女性化”三个字更是焦点。部分人认为“男性女性化”既然被认为是一种不好的现象,那么“女性化”这一词就等量代换为这一词被当作贬义词在使用。其次,另一种观点认为男性女性化是一种多样化的存在,社会应给予支持。男孩子化妆、女装,只要不妨碍别人都应是自由的,不应该固化男性的形象。也不应用所谓的“阳刚教育”对其进行后天的“打压”。
(二)“阳刚”=“男人”
这是由于传统观念赋予当代大众的一种刻板印象。有学者表示:越来越多的男孩不仅行为表现缺乏男子气概,而且衣着打扮也逐渐趋向女性化。他们过于顺从,缺乏自主、独立、打破陈规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相反,细腻、文静等性格在男孩群体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如果男性纷纷开始女性化,那么长此以往男孩便会失去责任心与担当意识,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同时这种在男性身上的刻板印象随着这次教育部的答复而发酵。
过去“阳刚”被认为是“男性”特有,而“阳刚教育”也是围绕男性青少年而展开。“娘娘腔”“小白脸”等一系列针对男性性格的词汇表明大众对部分男性展现出不符合传统理念的男子气概的反对与排斥。“阳刚”与否与他们的外表和行为并无太大关系,不应该强调某些特征作为性别的特属。
三、“阳刚之气”引发争议的缘由
“阳刚之气”之所以引起大众的强烈反应,是因为在教育部的答复中,部分人理解有失偏颇、不到位导致了激烈的言论。对“阳刚之气”引发争议的缘由可以总结出以下二点。
(一)不能正确解读“阳刚教育”与“阳刚之气”
“阳刚之气”是随着“阳刚教育”政策的出台而被关注,大部分人并不了解“阳刚教育”的出台的背景及缘由,只单纯的从字面理解。首先,有学者指出该政策的出台基于多种复杂的背景,主要体现在“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对学生心理和性格发展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性别分工的影响”、“国外类似情况和经验”等三个方面。
从出台背景看出这是针对现实问题,为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提出的解决政策。其次,一个政策总会存在不足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利大于弊,用不足之处来否定整个政策这是不理智且不可取的。
最后,关于培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培养“阳刚之气”重在担当意识;少年的“阳刚之气”更多的应该体现在骨子里;“阳刚之气”无关性别关乎品格等。这些都是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解读,是值得我们认可的。
(二)大众性别的刻板印象
大众对性别的刻板印象除了传统价值的影响外,还有媒体的诱导因素。在传统价值的影响下,大众理所当然的认为“阳刚之气”特指男性。而当代媒体也会无意识的强调某些特性是男性的特属。其次当代“小鲜肉”一词被滥用失去原本的含义,导致部分人以偏概全的认为当代“阴柔之风”盛行,青少年会受其影响被“娘化”。
“阳刚之气”无关性别,心理学家荣格曾经指出,在男人伟岸的身躯里,存在着阴柔的女性原型意象;而在女人娇柔的灵魂中,同样藏着刚强的男性原型意象。他认为,不存在完全阳性的男人,也不存在完全阴性的女人,每个人都是阴性特质和阳性特质的双重结合。
四、“阳刚之气”对青少年的重要性
青年人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青少年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发展,而且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阳刚之气”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对青少年三观的引导有重要意义
培养“阳刚之气”就是培养青少年勇于担当责任的意识,不是表面的阳刚。之所以强调体育锻炼,则是因为青少年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品质和主动、乐观的态度在体育活动中更加利于培养。青春期内加强对青少年“阳刚之气”的培养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指导自己的人生。
(二)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当代部分青少年确实缺少直面社会的“阳刚之气”,青少年阳刚品质的缺失及培养问题已经成为了教育部急于解决的实践问题。当代青少年缺少“阳刚之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娇弱。部分青少年存在被娇惯、任性、心理脆弱等不良品质。2.抗打击能力弱。无法承受生活或学习上的挫折。3.缺失独立人格。缺乏独立意识、独立精神、独立批判。因此对青少年进行“阳刚教育”,培养他们的“阳刚之气”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时,除了帮助青少年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还需要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行为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在面对未来的一系列难题时积极应对,敢于挑战。同时在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三观、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同时利于青少年未来的发展。
五、培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的意义
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除了对青少年们本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外,对我们国家和民族而言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一)对个人而言
培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及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利于他们未来发展。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青少年自己也将有更大的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理想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让他们明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坚定理想信念,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富强奠定强大的后备力量。
(二)对国家民族而言
培养当代青少年具有阳刚之气,是实现民族振兴,提升国家实力的重要举措。当代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国家层面需要积极应对,作为国家未来之栋梁的青少年也需要积极面对。人民日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莫让青春染暮气》,在这篇文章中谈到:当下青年的精神状况,我们的青年这种沉闷的状态,令人忧虑的暮气和我们国家、民族的崛起实在不相适应。因此需要教育、培养青少年具有阳刚之气,要通过每一个人的艰苦努力,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不断提升我们国家的实力。否则,没有可靠的实力作保证,我们任何美好的想法和愿望,任何伟大的梦想都是无法实现的。
六、总结
首先,我们需要对“阳刚教育”和“阳刚之气”有正确解读。不要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不能因其缺点去否认其积极的一面,因其外表而否认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也不能因为只在乎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而忽视身体素质的锻炼。其次,当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育需要接纳多元化的存在,而不是传递狭隘的观念。其次,一个人的刻板印象会阻碍自己的发展,而大众的刻板印象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思想水平也应当随之发展。
最后,培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需要个人、老师、家长与媒体共同的重视。这不是小部分群体的职责,这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敢于培养孩子们的“阳刚之气”,家长要有意培养孩子的“阳刚之气”,媒体应对“阳刚之气”有正确的引导,个人需要有意识的跟随,并且自我监督、反思。只要大家都有正确的态度,运用正确的方法,便能成功的促进青少年茁壮成长,培养出具有坚强意志的青少年。
注释
①阳刚之气.中华词库
参考文献
[1]王海龙.男性青少年阳刚品质缺失的浅析和对策[J].青春岁月,2019(03): 231+229.
[2]冯文全,高静.对“阳刚教育”政策的反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06):149-156.
[3]侯思琪,肖晶.“阳刚之气”无分男女[J].教育家,2021(07):34-35.
[4]纪大海.青少年阳刚教育初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3(05):77-80.
[5]薛洪赤.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研究[J].成才之路,2016(07):33.
[6]沈彬.小生从“奶油”到“鲜肉”[J].新民周刊,2021(06):77.
[7]王麗.阳刚之气育中来——探索“阳刚运动”教学路径,弥补幼儿园男教师缺失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8):149-150.
[8]宋亚军.面对阳刚之气的呼唤[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3(12):12-16.
[9]李伟.重视培养当代青年的阳刚之气[J].人民论坛,2013(16):49.
[10]宋金波.修炼阳刚之气的正确姿势[J].支点,2021(03):94.
[11]张树华.如何提升青少年阳刚之气[N].环球时报,2021-03-09(014).
[12]观海.注重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N].鞍山日报,2021-02-22(A07).
作者简介
肖凤(1997-09),女,汉族,四川省内江市人,教育学硕士,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不区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