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的历史生成特点与意义
2021-11-24赵致远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的起点,不仅照亮了历史的过去,也指引着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同志,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找到了振兴中国的道路。现在,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人类历史,而且也是我们科学地解决现实中社会发展问题的不二法宝,尤其对当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创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的历史生成特点
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逻辑起点,揭示近代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理念的缺陷和空想社会主义对马克思的启示,说明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马克思批判吸收近代社会发展理念的必然逻辑结果。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的历史生成,说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念首次实现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发展理念的科学转变,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理念,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奠定了社会发展理念的科学理论基础,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念的基本构想。
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更是连续性与阶级性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连续性,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个自然的顺序发展时,每一种社会形态在走向完结的时候都会孕育下一种社会形态的种子,而在下一种社会形态开始的阶段都会明显的残留着上一社会形态的种种迹象。只有在新的社会形态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残留才会逐渐地消退,直至完全消失。连续两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这就表明:在时间上,历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没有绝对“断裂”,社会历史的发展依次经历各个历史阶段;在空间上,社会历史的主体——人在经历不同历史时期后,自身的性质没有发生质的改变。阶段性,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会经历有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而每个历史阶段的特征都是与它相邻阶段不同的。这一特殊性为我们分清各个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研究各时期的社会历史,以及对我们认识今天社会发展现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的阶段性,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差异来区分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为我们清楚地勾勒出了整个人类的历史过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从而解决了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社会历史无从下手的尴尬”。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是一个整体,连续性中包含着阶段性,而阶段性中又必然体现着连续性。我们不能只看到连续性而无视阶段性,也不能只要阶段性而丢弃连续性。阶段性与连续性是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之中的。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是说从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大体都会经历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其第一阶段)。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迭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也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性。这对于我们规律性地认清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帮助,能很容易地看清各国历史各阶段的横向联系,是我们整体把握世界历史的重要的方法论。从宏观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普遍性,但具体到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社会形态发展,情况就会不一样了。这就体现了各国各民族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它是由该国该民族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和现实条件决定的。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有的国家经历了典型的几种社会形态过程,而有的国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却超越了一种甚至几种社会形态而跨越地向前发展,有的国家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由较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地跃升为先进的社会形态。即使是同一社会形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所有的这些现象,无不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因此,我们在把握社会形态的更迭时,既要看到他們的普遍性,又要看到他们的特殊性,要把二者辨证地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就是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这不仅说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体现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特殊性和能动性,而且表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并不是对其普遍性的否定,而是其普遍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特殊表现。
3.客观性与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这就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性。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就具有主体选择性。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不但讲求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而且重视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能动性,是客观性与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所强调的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指社会形态的依次更迭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各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迭归根到底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决定性的地位,是其他关系发展的基础。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不仅表明社会本身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表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客观的。因此,我们在社会发展的问题上一定要遵循其固有的规律,不要逆历史潮流而动。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的历史生成意义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著作中集中阐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理念,其主题包括社会发展的规律、机制、动力、类型和道路等,其基本内容涉及社会发展的主客体、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一般理论。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前后经历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7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理论,这些理念都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的演进与创新。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并且将其牢牢与中国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因此,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以及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辩证看待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念对于中国发展现状的重要指导意义,对于更好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振.从“中国实践”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区域转向”[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03):90-98+107
[2]金伟,杨一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意蕴[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1):1-7.
作者简介
赵致远,1997年5月,男,汉族,湖北襄阳人,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单位:云南师范大学,邮编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