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视域下江苏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

2021-11-24王利军崔晓雷桂晓璟李苏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8期
关键词:机构研究发展

王利军 崔晓雷 桂晓璟 李苏

引言

一、协同创新视域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理论梳理

(一)概念界定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重点,整合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资源,加速技术推广和产业化,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市场化。协同创新视域背景下,就是要求各类创新主体在面向科学前沿、面向行业、产业、区域,助推区域创新发展,而新型研发机构承担了这一重要使命。

新型研发机构是近年来我国出现的新事物,也是近年来才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对其研究处于发展阶段。国外学者并未对新型研发机构给出确切的定义,有关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基于协同创新的视域背景下对有关研发机构管理模式、组织框架、项目运行、人才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研究。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主体主要是国内学者。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司托克斯(1997)认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它们之间存在某种交错融合的关系。[1]Ehlers(2009)指出,基础研究与产业界重点推进的产品开发之间存在一条沟壑,而新型研发机构是科学研究与产业界之间的桥梁。Cook(2018)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在地理上分工协作生产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构成的区域创新系统,行为主体主要包括各类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2]国外的专家学者主要侧重于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基础理论和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

2、国内研究现状

夏太寿(2014)等通过粤苏陕地区典型新型研发机构进行剖析,认为这种既体现政府意志的功能定位又去行政化的治理模式,以及体制上的“四不像”使得新型研发机构具有传统研发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3]刘忠范(2020)认为,企业研发能力短期得到快速提升并不现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迅速过度到以市场为牵引的目标较难实现。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让企业和大学等科研机构结合起来,新型研发机构要成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大平台。[4]国内的专家学者主要侧重于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经费投入等方面的研究。

二、协同创新视域下江苏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一)主要发达国家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经验分析

1、美国

美国政府特别重视研发机构在推进协同创新方面作用。奥巴马政府在2012年初启动实施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进一步推动科教、企业和政府等部门形成合力,目的在于重塑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产业技术研发体系。2016年9月12日,商务部宣布“美国制造创新网络”更名为“制造业美国”,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业界、学术界、非营利机构、公众以及整个美国制造业界对该计划价值的认知。

1.1建立跨部门协作架构

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的组建和管理工作由一个跨部门的管理机构——美国先进制造国家项目办公室总体负责,参与者包括商务部及其直属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国防部、教育部、能源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多家联邦机构。办公室具体执行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内的各项事务,工作主要包含征询公众意见、举办区域研讨会、与合作方代表和专家组共同审核研究所的申请、负责监督研究所的管理和运行情况,提出建议并处理具体的相关事务。网络领导委员会由各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代表组成,监督研究所的运营,统一制造技术的标准,并积极寻找研究所间合作的机会。

1.2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

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中提及的“网络”本质上是指“生态系统”,其发展运作的核心就是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含了政府机构、产业界、学术界以及非营利组织。生态系统内部形成了联合治理模式,以董事会的形式进行管理。董事会由产业界代表组成,研究所领导作为执行董事,负责研究所的日常运作。

1.3建立科学的遴选与资助模式

研究所遴選过程的管理工作由项目办公室负责,标书由评审小组根据评审标准进行评审。每个研究所都必须由美国国防部和能源部开放竞争程序招标,经过跨部门技术专家审查后公布中标团队的程序。评审成员包括先进制造国家项目办公室成员、政府相关机构和业内专家。遴选程序包括标书预审、现场考察、经济计划分析、商业计划分析等。采取公开招标模式开展,项目招标周期大致为6-9个月。项目评选主要依据评分标准和分值区间对项目申报书进行打分,评分标准更加关注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和示范。

2、英国

金融危机的打击使英国近年对创新给予了异乎寻常的关注,英国政府分析评估英国创新体系和创新绩效的同时,不断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加强顶层的统筹规划,完善创新体系建设,陆续制定了体现国家意志的《创新与研究战略》和一系列《产业发展战略》。基于对未来的新兴技术领域进行未雨绸缪的投资,英国在2010年启动建立一批世界级技术创新中心,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持续驱动力,这些技术创新中心被官方称之为“弹射中心”。

2.1建立模式

(1)技术能力注重型。这类中心主要是根据商业需求,就大学研究某项技术成果而建立的中心,目的是为了促进研究成果得到更广泛的商业化应用。

(2)市场领域注重型。以市场价值链的一部分为切入点,或者在交叉领域进行运作,如数字和创意产业领域等,英国媒体城就是类似的中心。这类中心以公共投入为主,投资主体主要是各地区发展局或地方公共投资机构,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

(3)国家战略催生型。国家有时出于战略需要,也可投资中心建设。这些国家投资一般起到对各种投资的催化和鼓励作用。如:斯蒂夫尼奇生物科学园,主要投资主体有战略投资基金、GSK、维康基金、TSB和东英格兰发展局,该园主要是为了扶持一些早期的生物医药企业。

2.2聚焦领域

英国确定弹射中心支持的重点领域所考量的主要因素有五个方面:一是TICs所开发的技术市场前景要广阔,预计每年可以实现几十亿英镑的全球市场规模;二是TICs所涵盖的技术领域属于英国在世界领先的技术领域;三是英国具备对TICs新技术的商业化能力,并通过不断的投资,在新技术价值链高端占据比较重要的份额;四是TICs要起到汇聚全球知识密集型活动的作用,并可以带来英国财富的增长;五是TICs应该与英国的战略目标相协调,并围绕实现其目标而开展工作。

3、日本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又称产综研(AIST),是在1952年成立的日本通商产业省成立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全国15个产业技术类研究所于2001年整合而成的。

组织架构方面:AIST的最高层是理事长和监事都由主管大臣任命,理事长是负责研究所所有业务,监事负责督查。研究组织构架包括:研究管理部门、研究实施部门及研究关联部门。在人事管理方面,研究管理人员及职员由理事长任命,研究人员主要是国内外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AIST实行科研人员任期制、能力薪金制、同行评议制,对有重大科研突破的技术人员实行奖励,这一举措大大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研究领域方面:AIST长期专注于产业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具体包括三类:一是能源、环境等需要政府支持的长期性计划。二是资源、地质研究等基础性共性技术。三是生命科学、制造机械等关键性产业共性技术。

科研经费方面:政府将经费直接投入到环境、能源等长期研究领域以及涉及技术基础建设的项目。国家设立引导基金,鼓励研究机构自行与企业进行合作研发。政府的直接拨款和间接补贴,约占80%,直接研究费与人员开支合计约占64%,人员开支约占30%。

(二)国内先进区域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经验分析

1990年左右,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率先开启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2012年起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之后,国内兴起了新型研发机构的调研热潮,江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意见》。内蒙古自2013年正式启动新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建设工作。2017年,安徽出台《新型研发机构认定管理与绩效评价办法(试行)》。2020年8月,南京深入推进“新型研发机构服务月”活动。

1、北京

北京高度重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18年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试行)》,明确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位、支持条件,创新支持政策和服务保障。

北京新型研发机构主要包括2种类型:一是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二是事业单位类型。“科民非”在高技术协同创新、带动产业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如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等是以该类形式存在的北京典型新型科研机构。事业单位类型的新型研发机构一般为无级别、无人员经费、无编制的“三无”特征。如北京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代表。

2、上海

2019年4月,上海印发《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的若干规定(试行)》。2020年5月正式实施《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上海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有关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制度规范,并致力于将制度优勢转化为制度效能,持续激发新型科研机构创新活力。

上海新型研发机构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科研事业单位;二是研发服务类企业;三是科技类社会组织。实行新型运行机制的科研事业单位,在体制机制上试点不定行政级别、不定编制、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实行综合预算管理。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等3家为科研事业单位。上海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的研发服务类企业,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制定研发项目、补齐科技成果转化的短板,有效支撑产业研发与转化。

3、广东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涌现出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这些新型研发机构呈现了“六个新”:一是建设模式新;二是运作机制新;三是主攻方向新;四是组织方式新;五是成果转化路径新;六是融资渠道新。

广东新型研发机构的显著特点是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它由深圳市、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共建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事业单位,隶属于中科院,院长由中科院任命委派,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人员管理上,充分发挥其学术界的“品牌”效应,吸收世界性的科研技术人才,采取末位淘汰机制调研科研人员积极性。

三、协同创新视域下江苏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践透视与解剖

(一)建设现状

截至2018年底,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共403家,从业人员超1.5万人,开展技术服务3万多项次,研发服务收入10多亿元,成为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载体,在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江苏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载体,在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

1、新型研发机构的分布情况

从区域布局看,实现了设区市全覆盖。403家新型研发机构分布在全省13个设区市(图2-1),主要集中在苏州(95家)、南京(80家)、无锡(41家),共216家、占全省总数的53.6%,其次为常州(27家)、盐城(25家)等,宿迁最少、共8家。从领域布局看,以新兴产业为研究和发展重点。涵盖了我省十大新兴产业领域,除了综合性的新型研发机构外,分布较多的领域为高端装备制造(74家)、新一代信息技术(45家)、生物技术和新医药(45家)、新材料(42家)、节能环保(38家)(图2-2)。从成立时间看,建设数量逐年增长。自2008年起,我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数量不断攀升,2017年建设数量最多、达52家(图2-3)。

2、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模式

从建设主体看,呈现多元化特征。我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主体多样,从参与建设的主体类别上,可以将现有机构分为高校院所/政府共建型、高校院所/企业共建型、企业自建型等。其中,高校院所/政府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最多,共280家、占总数的69.48%;与依托高校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共240家、占高校院所/政府共建型新型研发机构总数的85.71%,其中与省内高校共建的有130家、占比为54.17%,与省外或国外高校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110家、占比为45.83%。与中科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等国务院各部门属的研究机构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40家、占高校院所与政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总数的14.29%。从建设机制看,各地特色突出。全省各地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设机制。如,南京市探索多元化主体投资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建设模式,研发团队以现金入股并占大股,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化落地。苏州等地根据机构上一年科研绩效(包含了横向、纵向、企业合同、企业孵化等方面)决定后补助支持经费。

(二)存在问题

1、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政策支持不能仅仅停留在资金层面

新型研发机构在发展初期,政府、高校院所等投资主体从资金、技术、土地等方面进行建设支持。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一部分机构已经取得了成效,可以实现盈利、独立运行,走向了市场。课题组成员在南京江北新区、苏州工业园等新型研发机构调研中发现,有部分中小规模的新型研发机构长期处于仅仅依赖政府供给的艰难期,即便存在外界支持,也很难形成多元有序的创新合力。种种原因导致新型研发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不足。

2、从产学研分工协作角度看,开展高端产业深度研发不够

调研过程中,约76%的新型科研机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仅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就有74家,不可避免的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而规模普遍较小,资金少,科技研发能力不足,科研资源缺乏,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缺乏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很多处于产业链层级的低端,对当地产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有限,更无法对周边地区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同时,新型研发机构挖掘市场需求的能力薄弱,研究成果与需求需求脱节,直接表现为核心技术的供给能力不强。

3、从不同机构建设水平上看,部分机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

江苏新型研发机构建設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尤其是南京地区。新型研发机构通常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遵循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实践和需求,由不同主体组建而成,具有不同的属性,常见的有院校与政府共建、院校与企业共建以及企业自建。此外,不同属性的新型研发机构采用的管理运行机制也各有不同,导致相同时运背景下成立的机构历经几年的发展,在建设水平上参差不齐。

4、从区域创新发展方面看,江苏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不均衡

在江苏的整体布局中,南京、苏州、无锡等苏南地区均出台了针对新型研发机构的专项政策,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迅速。苏北、苏中地区,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较为缺乏,区位优势和产业集聚的能力相对不足,机构建设与苏南相比差距明显。在“十四五”时期,江苏要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实现区域协同创新发展,需要从顶层制度设计上全面做好文章,努力构建适合机构的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

四、协同创新视域下江苏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组织领导,聚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加强顶层布局,出台专门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政策,明确我省新型研发机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紧密贴合我省重点培育发展的产业方向,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加强创新资源整合,积极探索新模式,利用市场化机制在全省范围内布局建设江苏省新型研发机构,每年认定一批并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

(二)注重财政资金与市场资金并举,引导经费来源科学化

形成与新型研发机构实际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科技融资环境,积极拓宽经费渠道。鼓励民间资本、金融资本投向新型研发机构。探索设立由企业、高校、政府等不同主体共同出资成立新研基金,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健全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考评体系,强化新型研发机构经费拨付、使用等方面的审计工作。

(三)强化人才引进培育,提升发展动力源

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人才申请各类人才计划,按照规定参与职称评审。在科研项目遴选、人员职称晋升、管理岗位选聘等方面,把科技创新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程度、科研项目推广的弹性空间等诸多定性因素纳入评价范围中,充分利用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快速成长。与国际龙头企业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和交互渠道。

(四)拓展协同创新网络,推进国际化发展

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面向全球开展布局,独立或与我省龙头企业、国外高校院所合作的方式,在创新密集区域建立海外分中心或者共同组建国际联合实验室。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研考评、科学容错体系。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虚拟的海外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推动优秀的高校团队和新型研发机构强强组合,凝聚科学条件和科研实力。

参考文献

[1]管志利.协同治理视域下新型研发机构的可持续生长——基于三市实践的考察[J].安徽科技,2020(3):7-9.

[2]陈林生.区域创新政策的提出及理念体系探讨[J].国际商务研究,2008(2):61-64.

[3]廖晓东,林映华.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及对策研究[J].决策咨询.2017(5):15-18.

[4]刘忠范.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了口号[N].中国科学报,2020-5-22.

[5]黄蒙.江苏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438家[EB/OL].[2020-7-1].http://gjzx. jschina.com.cn/TodayJiangsu/202007/t20200701_6709086.shtml.

本项目为2020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课题成果,批准号:20SYA -030。

作者信息

王利军,男,江苏金坛人,1984年10月生,博士研究生,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研究员、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科技政策、创业创新。

崔晓雷,男,黑龙江大庆人,1982年4月生,中级经济师、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南京市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综合行政执法局办主任,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劳动关系。

李苏,女,江苏丰县人,1990年9月生,南京市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管理办公室三级行政主管,研究方向:科技金融、工程招投标。

通讯作者:桂晓璟,女,安徽芜湖人,1987年10月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政策、科技管理。

猜你喜欢

机构研究发展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区域发展篇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图说共享发展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