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波伏娃的存在主义视域看小说《筋疲力尽的女人》

2021-11-24史可悦

今古文创 2021年45期
关键词:波伏娃存在主义主体性

【摘要】在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中篇小說《筋疲力尽的女人》中,女主人公莫尼克以日记的形式记叙了从九月十三日至来年三月二十四日间的心路历程。丈夫莫里斯的婚外情事件成为导火索,多年来夫妻间累积的问题暴露。莫尼克长年沉浸于家庭这一相对稳定安逸的环境而忽视了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缺少在社会上生存所需要的、又能散发出女性魅力的冲击力与创造性。莫尼克只有改变从丈夫的爱里实现自我的习惯,发挥主体性,才能打开人生的新天地。尽管这是一段痛苦的觉醒历程,但这是她唯一的出路。波伏娃强调,女性获得解放的前提是经济独立,女性要肯定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摒弃内在化了的“他者”意识,突出个性,对自己负责,方能成为独立完整的个体。

【关键词】《筋疲力尽的女人》;波伏娃;主体性;存在主义

【中图分类号】I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21-02

一、婚姻危机原因初探:境遇变迁,莫尼克缺乏个性与主见的问题显露

在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中篇小说《筋疲力尽的女人》中,女主人公莫尼克以日记的形式断断续续地记叙了从九月十三日起的心路历程。莫尼克觉得丈夫爱上她的原因是她对生命的高度重视。莫尼克结婚早,未能完成学业,但她乐于献身家庭,照顾女儿和丈夫,她需要的是能感觉到孩子们对她的依赖,丈夫莫里斯也认可莫尼克对家庭生活的关照。女儿们逐渐长大,莫里斯曾几次劝妻子去找工作,可莫尼克不想工作,她不喜欢在别人需要她的时候,因工作脱不开身。她想,待女儿们成年离开家后便可以为自己而生活,同丈夫重温二人世界的时光。

然而,在九月二十五日的日记里,莫尼克感觉丈夫变了,莫里斯被工作所吞噬,不再看书和听音乐,夫妻俩也不再一起出去散步郊游,甚至不像从前那样聊天了,而莫里斯曾经是那么生动、风趣,他开始像很多同事那样变成工作和赚钱的机器。十年前,莫里斯不顾莫尼克的反对转行去做专科医生,由此逐渐丧失生活情趣,莫尼克认为这是金钱和高层的交际圈造成的。过去莫里斯在工作中关注的是治愈病人,现在病人对他来说只是病例,他更感兴趣的是了解,而非治愈,他变得很抽象。先前莫尼克能参与丈夫的工作,后来她就对丈夫的研究一无所知了,诊所的病人也不再需要她。

莫尼克始终相信丈夫是爱她的,但没有意识到她和莫里斯的境遇发生了变化。二十岁的莫里斯在爱莫尼克的同时也喜欢恋爱的滋味,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莫里斯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冲动外露,对妻子的爱逐渐变成一种习惯。而莫尼克对丈夫的爱却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二十年前的甜蜜与幸福如在昨日,莫里斯使她感到满足。莫尼克一直在为丈夫而活,她从没为自己要求过任何东西,多年来她总是把丈夫的期待、愿望和兴趣当作是自己的。她习惯性地为丈夫担心,夫妻间仅有的几次不和睦还是因为她替莫里斯考虑得太多。如今,莫里斯承认与努艾丽有婚外情,莫尼克必须和丈夫处于对立的状态,她感到没有开仗的勇气和能力。她总是期许喜爱的人不辜负自己,她愿意等待他们的理解,甚至会请求他们的谅解,而不会提出要求,因而她从未想到自己有权利与人对抗。莫尼克的怯懦使她不能抒发自己的忧愤。波伏娃在对女性存在的历史和现实的考察中,发现女性是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她们没有意识到自身主体性的存在。波伏娃强调,要坚持女性生存的自主性和分离性的倾向,突出女性应具有的个体性。①莫尼克正是缺乏个性和主见的一类女性,她的悲剧故事由此展开。

尽管莫尼克不能接受别人对她说谎,但她曾试图理解丈夫。然而,现实是这种做法要求莫尼克无视婚姻、爱情的占有性,违背人善妒的天性,模糊在婚姻中自由的界限。莫尼克对丈夫一味地让步、宽容,希望自己的忍耐能换来莫里斯的关心,但这不但使她受到更大的伤害,也使莫里斯感到愧疚、厌倦,并没有改善夫妻间的关系,反而愈加尴尬、混乱。莫尼克对自己的表现感到前所未有的不自信、孤独无助,她只好用对往事的回忆来麻醉自己。她变得小气,只有在说努艾丽的坏话时才能感到轻松释怀。

二、婚姻危机原因深析:莫尼克未实现经济独立与精神独立

莫尼克最接受不了的是,丈夫认为,在家无所事事的她根本无法理解像努艾丽那样有事业的女人。莫尼克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她长年沉浸于家庭这一相对稳定安逸的环境而忽视了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她对时间的感受力在变弱,缺少在社会上生存所需要的、又能散发出女性魅力的冲击力与创造性,而这恰恰是努艾丽吸引莫里斯的地方。波伏娃指出,女性实现自我和获得解放的前提是实现经济独立。工作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自谋出路增长智慧,实现精神独立,另一方面,当女性成为生产性的人时,会重新获得超越性,尝试认识与她追求的目标、拥有的金钱和权利相关的责任,②增强处事能力,获得另一种形式的成长。而莫尼克还停留在要成为“理想丈夫的理想妻子”的幻想中,将时间用于怀念而非解决现实问题,提出创见。

努艾丽漂亮、优秀,喜欢社交,非常主动,充满诱惑力。与莫尼克的性格截然不同,努艾丽十分功利,没有个人的观点与品位,一味追求时尚。她还让女儿接受“最附庸风雅的教育”。在莫尼克的印象中,莫里斯是不喜欢这种哗众取宠的人的,然而现实的反差折射出社会风气的变化,以及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事业愈加有成后心态的转变。莫里斯想要跟上潮流,不希望自己停滞不前,他对社会风气浮华的一面的批判意识相比年轻时有所减弱。他身上还有一种少年式的不自信,而努艾丽给了他这种自信,包括肉体上的吸引,唤起了莫里斯的欲望。他与努艾丽的艳遇是那种不求结果但让一个男人感觉很有面子的艳遇,莫里斯很想试试看能否取悦这种女人。男性需要女性作为“他者”来确认自己的主体地位,因为“她是他所不能成为的而又渴望的一切,是他的否定和他的存在理由” ③。努艾丽符合现代社会对事业有成且富有魅力的女性的期待,却不符合传统观念中对优秀女性的评判标准。与现代社会观念的相对脱节,使更多面向家庭生活的传统女性如莫尼克难以认可努艾丽的做派。莫尼克心直口快、胸无城府,但她对新事物的接受相对迟缓,逐步脱离丈夫事业发展的轨迹。他们一起生活,却因时常处于不同的世界——社会与家庭,在思想上的差距不断加大,两人的共同语言变少,婚姻的思想基础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脆弱。莫里斯的婚外情事件成为导火索,这些年累积的问题暴露,夫妻间早已隔着一道“心墙”,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已预示二人的关系愈加疏离,只是莫尼克不愿相信,也不敢承认。

莫里斯在外打拼多年,从职业的维度拓宽了生命的外延,拥有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而莫尼克却未明显增加生命的内涵,她保持着初心,不为时间所动。然而,婚外情事件打破了她多年来维系的心理平衡,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莫尼克茫然不知所措,心态的失衡与处事能力的薄弱使其畏惧改变,不愿接受时间已经让人与物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一现实。她与丈夫的激烈对抗,仿佛是在做最后的挣扎。婚姻的失败对莫尼克而言是灭顶之灾,她将其等同于生命中最好时光的葬送,以及对自身人格品行的深刻否定。莫尼克感到极度的空虚、绝望和被欺骗感。事实上,只有她改变从丈夫的爱里实现自我的习惯,融入社会生活中,发挥主体性,才能打开人生的新天地。尽管这是一段痛苦的觉醒历程,但这是她唯一的出路。其实莫尼克的处境并不像她想象得那么糟糕,她拥有不错的个人条件,也还有魅力,只要她能下定决心,跳出眼下的恶性循环,生活会重新焕发光彩。

不同于莫尼克和莫里斯一直提倡夫妻间的忠实,伊莎贝尔与丈夫都崇尚个人自由。伊莎贝尔也曾遭遇婚姻危机,她认为莫里斯想有外遇是可以理解的,他不告诉妻子也是能够原谅的,她劝莫尼克要有耐心,因为莫里斯很快就会厌烦,莫尼克不能扮演受害者或者恶女人的形象,要大度、开朗、美丽,创造两人独处的空间,她自己就是这样再次征服丈夫的。而迪安娜则认为,只要丈夫对她和孩子们都好,就不管他是否忠诚。玛丽·朗贝尔医生认为,“我们永远无法明白别人的爱情”,而莫尼克却在通过各种方式证明自己比努艾丽强,试图弄清莫里斯爱上努艾丽的原因。

三、莫尼克的出路:摒弃“他者”意识,充分发挥

主观能动性

波伏娃认为,女性倾向于根据社会期望塑造自身,父权文化的价值观念由此内化。它要求女性根据男性的梦想塑造自己的命运,从而获得社会认可。这不仅使女性对自己的“他者”身份视而不见,而且迫使她们参与父权文化价值观的延续,使女性不断经历着异化。④莫尼克和努艾丽都受制于父权文化的氛围,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艾丽扮演职场上成功女性的形象,而莫尼克则受制于母亲和家庭主妇的角色设定,自愿放弃争取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因此也不能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与此同时,莫尼克还因经济基础的薄弱,缺乏抵御婚姻风险的能力。努艾丽和莫尼克都不可避免地陷入虚无,她们沉溺于这样的角色,是不可能冲破阻碍、获得创造性的。女性应拒绝偏离本真的自我,肯定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摒弃内在化了的“他者”意识,借助理性的力量和批判的能力,实现更加充分的自由。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波伏娃指出,“女人只有选择像自为一样生存,像超越性主体一样以创造性的设计构筑自己的未来,才能获得解放或达到完善”⑤。女性若能建构新的价值体系,设定目标、规划方案,并主动承担结果,对自己负责,方能成为独立完整的个体。这套从观念到实践的新系统,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是从“人”的维度重新确立自我的开端。

注釋:

①②⑤方珏:《波伏娃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哲学思想渊源探析》,《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③(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页。

④刘岩:《西方文论关键词:第二性》,《外国文学》2016年第4期。

作者简介:

史可悦,女,上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猜你喜欢

波伏娃存在主义主体性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女权教母:成就放在当下,遗憾留给来生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波伏娃 羞涩的女权战士
波伏娃:在“双重生活”中追求独立与自由
面对萨特死亡的波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