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选择研究
2021-11-24代羽
代羽
摘 要:为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命的丰富内涵,利用SWOT-AHP战略决策模型对“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策略进行研究。首先通过SWOT对当前“互联网+”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其次构建新时代视域下“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的层次结构,并采用AHP对其进行权重分析;最后确定选择提升策略,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1-0031-03
高校作为文化输出的前沿阵地与主要载体,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技术优势,促进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与提升,增强其内容时代感与多样性[1]。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各行业组织形式、技术范式等产生了深刻转变,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融合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也是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2]。探讨“互联网+”如何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更能帮助学生发展创新实践能力,在创业路上探索自身价值。但多数地方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发展受到制约,主要问题有地方教育环境转变、教育资源不充分不平衡、系统化精准化的实践范式及经验较为缺乏等[3]。基于此,文章采用SWOT-AHP决策模型,结合高校发展态势对其“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策略进行选择,目的在于促进“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升,拓宽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播途径,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SWOT-AHP决策模型的理论建构
SWOT态势分析法主要通过将分析目标所处环境划分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同时对内部环境里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里的机遇与威胁进行比较分析,并建立战略分析矩阵,提出对应策略以解决问题。AHP层次分析法主要是将与决策相关的要素分解为多个目标,进而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构建判断矩阵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求出其最大特征值,进行量化排序实现多方案优化决策。SWOT-AHP是两种方法的结合,即通过SWOT对地方高校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并由此建立战略决策矩阵,再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量化比较,从而对权重进行排序得出最为合适的发展战略,该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多目标综合评价相结合,使策略选择更为客观准确。
二、地方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态势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利用互联网传播,传播范围广泛。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校园门户或平台发布后,关注者即可通过个人终端即时阅读相关内容,并可通过多种方式在所在组织、人际关系等群体中进行转发、分享等操作,具有较强的即时性与广泛性。另外主动设置或引导学生的网络参与,进而让学生从“接受者”变为“参与者”,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切合学生需求和兴趣,使得内容传播的覆盖面更加广泛,逐渐形成舆论引导效用。
依托信息节点,教育内容及方法多样。“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教育方式更为多元,主要通过相应链接建立线上教育合作平台,充分利用知名高校的技术资源来解决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单一的问题,例如,辅以知名人士网络解读或是线上资源开放下载,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精准性不足的缺点,提升话题热度与学生积极性。
注重“用户体验”,提升学生话语权。相较过往而言,当今学生更为主动且积极地寻求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权。虽然以前教育工作者也会采用新媒体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但单向的教育输出往往很难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平台及校园网站极好地弥补了这一点,不仅是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更是通过树立“用户思维”利用互联网重构话语权体系。
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连贯性。就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说,其受制约的主要因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时间十分有限,难以通过有限的课堂教育时间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使课堂教育与课下生活即线上线下教育环境合二为一,更好地保障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连贯性。
(二)劣势分析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缺位现象严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发挥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普及以及社会信息量的指数级增长,高校学生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来自各信息源所发布的内容,但很难判断信息的真伪,甚至被一些不良信息误导,究其原因往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出现了缺位,即对于主流信息的管控偏弱,忽视了自身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应当发挥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效性、交互性亟待提升。互联网时代下信息获取及更新频率增快、周期变短,对于主流媒体来说保证发布内容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仍是提升用户阅读量的关键。新时代背景下,由于各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获取信息的能力存在差异或基于经验的推断缺陷,用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多媒体内容很难得到优化更新,更难做到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教学。
技术管理及平台机制建设落后。“互联网 +”对高校组织形式及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事“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管理的相关人员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素养,更需要具有一定互联网技术知识,熟悉产品运营的基本常识与方法。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大多属于技术与内容分割管理或是一方兼职的情况,使得“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推行受到种种制约。
(三)机遇分析
依托“互联网+”行动指南,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背景下,引领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及模式创新,对于地方高校无疑具有重要价值。从自主创新到区域合作再到协同创新,“互联网+”所实现的不仅是高校主体地位的提升,同样也拓宽了以高校为核心节点的特色文化辐射网络,有效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走向,助推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高度契合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课程性质及宣传教育力度决定了在深化创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必將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正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基于互联网平台管理的意识形态工作对于传统工作中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等进行了全新划分和界定,对于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
新媒体终端符合学生思维方式与学习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推行互联网模式,不仅有利于提升主流媒体的主体地位,更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更加符合学生沟通特点的传播模式。对于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如果不将互联网思维运用于日常工作中,仍采用单向的教学方式进行宣传,势必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威胁分析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协同性不足。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培育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承担保护传播社会文化特色的重要职能。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土壤,但就大多数高校而言,其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间缺乏协同机制而往往处于分离状态,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做到真正的“接地气”,很难在高校大环境中生根发芽进而发挥出独特的功能价值。
信息来源复杂多样,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同样难以避免地出现信息复杂性与动态多样性,虽然学生通过个人终端可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但是信息源分布于世界各地及各类人群,其传播途径方式复杂多样,学生缺乏很好的信息鉴别能力,难以从中判断出包含诱导的恶意信息。信息监管一直是互联网管理中最为复杂困难的部分,也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很多阻碍[4]。
信息反馈机制尚未完善,难以掌握学生真正需求。对于高校而言,建立和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对于准确掌握学生需求、实施正确有效的教育手段或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信息反馈尚未得到多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一是因为调查成本高、数据采集慢。二是对于调查人员技术应用水平要求较高,而构建专门的人才队伍又很难实现,这就容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群体产生“脱节”,难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地方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选择
(一)构建创新战略层次结构
以地方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为目标层,基于SWOT分析四要素为准则层,继续细分得到次准则层,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层次分析模型(如表1所示)。
(二)矩阵构建与一致性检验
对研究领域相关的学者进行问卷访谈以确定对于次准则层打分的科学性,在根据相对重要性确定赋值后,得到次准则层对目标层的判断矩阵。根据其特征向量进行比较排序,得到初始矩阵及排序汇总。对于“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态势分析而言,比重最高的分别是机遇O(0.3808)、优势S(0.3353),而威胁T达到0.1874,劣势W仅占比0.0966。在采用AHP得到成对比较矩阵后,还需要对各层次一致性进行检验以保证成对比较的科学性,根据公式计算各层次,各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均小于 0.1,因此通过检验。
(三)战略定位
基于层次分析法得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各层次判断矩阵权重,建立“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四边形辅助决策(如图1所示)。当具有较强内部优势且外部机遇明显时,需采取SO提升策略;本身具有较强内部优势但存在较大外部威胁时,需采取ST重塑策略。决策四边形在SO区域覆盖面积最大,其次是ST区域,由此对于“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而言,应充分发挥内部优势、结合外部机遇,实施快速提升策略,同时适当规避劣势、威胁中权重相对靠前的影响因素。
四、对策建议
(一)依托国家平台化战略,推进互联网平台软硬环境建设
大力推行平台化战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平台开发管理能力,实现地方高校互联网教育教学的专业性与精准性的有效提升,是发展“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因此,高校首先应着力完善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互联网技术、教育资源与需求分析、平台运营三支队伍,以增强平台化模式运作的适应性;其次是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和完善硬件设施,加快实践平台化模式。这实质上是解决新时代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战略对接问题,使得高校所搭建的开放平台成为国家宏观战略的支点,为持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实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延伸和跨界合作提供新的可能。
(二)充分发挥平台化优势,提升主渠道话语权的掌控力
基于互联网平台重构话语权体系,发挥主渠道媒体主导作用,提升地方高校互联网教育教学的主动性与联动性,是发展“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优势,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线上资源整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与内容的丰富性,增强互联网主渠道吸引力,例如通过校园广播、微信平台和校报等思想政治教育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
(三)不断深化平台化模式,加快“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链形成
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为主体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链,是发展“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手段。随着国家战略的逐步逐层推进以及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新时代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环境已经初步形成,出现了具有一定吸引力、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品,如个性化网站、APP或视频课程。地方高校在借鉴经验的过程中,也应适当利用其教学、教师、实践等各项资源,不断凝聚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合力,最终形成并融入“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体系的建成完善以及地方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淑萍.“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7(8):112.
[2]黄莉.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新思路[J].继续教育研究,2017(5):96.
[3]邓书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291.
[4]陈华栋.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8):116.
编辑∕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