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荆门市:区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和策略

2021-11-24左昌伦

中国德育 2021年21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课程

2015年以来,湖北省荆门市开展了区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在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总结了区域推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路径和基本策略。

一、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键在教师。区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 须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一)加强在职培训

行政部门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划,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种子教师培训班,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课程,让教师不仅具有传统文化的底蕴,还清楚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中小学应加大校本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

(二)重视职前培养

师范院校应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后备力量的培养,多为中小学输送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新鲜血液。除了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专业应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重外,师范教育各专业都应当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未来的教师在诵读古代经典、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传习传统技艺技能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三)借助校外力量

针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师资水平整体不高的现状,中小学可以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定期为中小学生举办讲座、开设课程;可以聘请当地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兼职教师,开设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示范和手把手的指导。这些校外力量,不仅能促进中小学有效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起到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作用。

二、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

教材是有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证。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应当保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以现代价值为引导,从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一)确立目标

我们在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前,确立了三大目标。一是“打底子”。通过阅读经典、感悟经典,让学生从小打好语文的底子、打好精神的底子。二是“播种子”。利用传统文化丰富的资源,在学生的心田播撒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三是“扣扣子”。根据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精选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在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时,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原则,精心选择与现代社会、当代文化、中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内容。该教材不仅选编了古诗词、古代散文、古代寓言、古代神话,还选编了古代家书、古代家训和古代笔记、小品文;不仅选编了古代蒙学经典读物,节选了“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著作中的部分内容,还从古代典籍中分类选编了一些格言警句和古人的读书故事、读书方法。此外,还有古代名著故事、民间传说故事和典故、汉字、成语、谜语、对联故事,以及介绍中国古代名人、传统文化常识、民俗风情的文章。总的来说,精选的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经典、最基础的内容。

(三)创新体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分年级、分学期编写,供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学生使用。每册教材均按单元编写,每个单元由若干篇经典类、常识类或故事类课文组成,每个单元前面都有简明的导读文字,每篇课文都设计了比较完备的助读系统。课文中的助读,主要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和认知水平,或注音,或注释,或翻译。课文后的助读,则设计了三个板块,即“轻轻告诉你”(用简明的文字对课文进行导读)、“快快动起来”(根据课文设计两三道思考题、练习题)、“快乐加油站”(补充与课文相关的内容,适当拓展)。这样编写,既便于学生自读,也便于教师导读,还适合亲子共读。

(四)凸显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不同于图书市场上那些简单汇编的传统文化读物,具有自己的特色。一是系统性。该教材以专题组成单元,以类别连成序列,从编写的内容到编排的形式都自成体系。二是阶梯性。该教材分年级编写,无论是传统经典文本的选编还是传统文化知识的选定,都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三是可读性。为了激发中小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该教材在突出人文性的同时,注重了可读性。小学阶段的教材中,不少课文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不少知识性课文编写得生动有趣、图文并茂,深受学生喜爱。四是互补性。该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尽量避免与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重复,使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三、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学校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课堂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要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取得实效,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

(一)開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我们因地制宜,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读课程。绝大多数中小学根据自身实际,开设了古典诗词、古代寓言、书法、中国画、木刻年画、楹联、剪纸、陶艺、戏曲、二胡、围棋、中国象棋、空竹、中华武术等一系列具有学校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过程中,遵循了四个基本原则。其一,以生为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培养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求自得。其二,循序渐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循序渐进,教学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追求适切性、体现序列性。其三,因势利导。课堂上,教师应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教师的导,应把握时机、分清对象;教师的导,应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和方法;教师的导,应导在疑难处、关键处。其四,知行并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既要让学生明理又要注重践行 。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各科教学

我们积极倡导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学科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有效融合。例如,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让学生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让学生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又如,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中国画、年画的鉴赏,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欣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等。

四、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

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通过灌输、说教来进行,应当汲取我国古代教育的精华,吸收当今教育改革的成果,不断创新教育方式,不断优化教育方法。例如,我们遵循汉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小学生的实际,总结了小学经典导读课的一些基本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以读为主

读,是小学经典导读课教学的基本路径。小学经典导读课,应充分体现一个“读”字,将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在导读时,应培养学生口诵心惟的习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体悟、记忆。

(二)以导为辅

辅,即辅助。在小学经典导读课堂上,教师应适时、适当、适度地启导、引导、辅导和指导。教师的导,不能代替学生的读、思、悟。

(三)相观而善

“相观而善”是《礼记·学记》总结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小学经典导读课堂上,要求学生自读、自思、自悟、自得,学会倾听、学会观摩、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四)不求甚解

就小学生而言,阅读古代经典,不可求强解、求统解、求全解,应注重整体会意,很多时候知大意即可。

(五)寓教于乐

小学经典导读课,应既“活”又“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力求生动活泼。即便是读和背,也应该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读、有滋有味地背。有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将教学场所由室内搬到室外。

(六)删繁就简

小学经典导读课,坚决摒弃繁琐哲学,反对过度阐释和分析,追求一种简约的教学风格。

(七)当堂完成

小学经典导读课的教学,应避免给学生增加过重的课业负担。很多需要背诵的教学,一般也应当堂完成。

(八)适时温习

在小学经典导读课堂上,有不少内容需要学生熟读、背诵。教师应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引导学生及时温习、适时温习。

五、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手段

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应当创新教育手段,使中小学生更加便捷、高效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情境,让中小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起来,让中小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利用互联网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克服旧的教育方式难以引人入胜的缺点,利用互联网技术所特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等优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能、效应、效力的最大化。教育行政部门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分级开发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课程资源,力求趣味性、多样性,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

(二)借助新媒介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当今时代,无论是成年人还是中小学生,都已处在各种新媒介的包围之中。利用新媒介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方式。目前,一些以数字技术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动画、手机App等已开始出现,赢得了中小学生的喜爱。闲暇时,学生们在手机上练书法、学剪纸、下围棋、弹古筝,既时尚又有趣。

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据我们调查,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是参与体验、动手实践。在中小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体验、动手实践中学习。

(一)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经典诵读的内容可以是古典诗词,可以是古代散文名篇,可以是诸子百家经典名段,可以是古代蒙学经典读物;经典诵读的方式可以是教读、领读、齐读、自由读、比赛读。为了激发中小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开展经典吟诵活动、经典吟唱活动。在持之以恒地开展经典诵读的基础上,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合适的古典名著。

(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较之有形的遗产而言,如指间之沙,稍有不慎,便会流失。中小学要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开发地方非物质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感觉“有意思”的基础上领悟到“有意义”。

(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在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开展四大主题教育活动。一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主题的家国情怀教育活动;二是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主题的社会关爱教育活动;三是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主题的人格修养教育活动;四是以“天人合一、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在策划和举办主题教育活动时,要少说教、多体验,做到情理交融、知行结合。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中小学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体系,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鼓励学生多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活动,投身社区服务、丰富文化体验。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避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书本上的抽象教条,或流于形式,或浅尝辄止。要引导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有机联系起来,与学生日常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便于参与、乐于参与。

七、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区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进课堂,但不能止于课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例如,学校在确立办学理念、校训时,可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可以利用墙壁、走廊、橱窗、板报,选登古代格言警句,介绍中华杰出人物,展示古今书法佳作;可以通过网站、校刊校报、校园广播,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校园文化之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要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家长必须提高认识,带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摒弃不良行为习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同时,家长要引导孩子利用课外时间多阅读中华经典,利用节假日多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道德修养、培养人文素质。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协同配合,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地制宜地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例如,在城市广场、公园、街道、社区、文化场所,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报刊、电视、广播上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栏目,开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目,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利用传统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给传统民俗合理添加一些时尚元素;等等。

总的来说,我们在推进区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产生了一些影响。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强化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区域内的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中国心、中华魂。

【左昌伦,湖北省荆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特级教师、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自行车的发明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