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与师德修养

2021-11-24易连云

中国德育 2021年21期
关键词:树人师德规划

各位老师,大家好!刚刚主持人对我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其实,我之所以做了一些事情,是因为这几十年来,我一直坚持在做德育研究这件事情。

1983年,我大学毕业,开始成为一名中学老师。一方面缘于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也由于我过去在中小学学习阶段错误不断而被老师反复批评教育的学习经历,使我对德育一直很关注,也有自己的独特体会。今天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传统文化与师德修养”。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简单谈一下我的理解和感受。

一、育人也是育己:如何理解师德

我首先想跟大家谈的一个观念就是我们如何理解“师德”,古代学者韩愈曾在他所写的文章《师说》中提到所谓师者,其主要任务就是“传道、授业和解惑”。我们今天遇到的师德问题,包括社会上对教师的批评其实也在于一个现实,这个现实就是一些教师不再将主要精力放在传“道”之上,一些学校也逐渐背离了教育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這个概念很复杂,内涵十分丰富。多年来,我对德育的理解主要是从动词的意义上来理解“道”,这样可以把握随着变迁而不断演化的“道”的思想内涵。今天我们的“道”在于立德与树人,树人是目的,立德是路径。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当然,它同时也是每一位教师的具体任务。强调树人,从树人的角度在讨论德,就要将立德跟树人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因为如果说我们没有德,我们还算是完整的人吗?如果没有德,我们算个什么样的人呢?所以在我看来,“德”和“人”其实是一体的,我们要从整体去理解。

我们当老师,我们做德育,不是去教别人。师德,不主要是教别人,它更应该是教我们自己。其实说白了,作为老师,我们要去树人,首先得思考几个问题:我们自己的道德树立起来没有?不要以为我们长大了,大学毕业了,硕士毕业了,博士毕业了,我们拿到了学位证书,我们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我一直认为德育不是教别人,而是教自己,通过教自己再去影响别人。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讲的一句话,德育工作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不是去说给别人听,我们更多的是做好自己,然后影响他人。当然,我们的目的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我们自己先发光,而后再去照亮别人。

一言以蔽之,德育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去做的,它不是作秀。各位从下学期开始,就要走上讲台,从那一刻开始,你们的教师生涯就正式开启了。作为教师,我们的师德建设就开始了,因此,我们作为教师的自我德育也开始了。

二、文化传统:师德修养之源

这里我给大家展示的是一棵树的照片,大家注意,我没有向大家展示树的顶部,而只是让大家看这棵树的根部。我想大家一定会明白我的用意。当我们看到这张照片,会想到什么?一棵树要长大、要挺拔,不会被狂风暴雨吹倒,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什么?是它的根!

一个人无论从事哪种行业,要想站得稳,要想立得住,不是拼命往上蹿,而是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根深深扎在地下。当然我们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但是你能长多大,全看你的根能不能扎得深。在现阶段,不少人抱怨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不良影响,也有人将这些现状作为自己师德建设不足的理由和借口,我觉得我们更应该从自身找原因。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路边、野地里的小树小草,人们轻轻地就能把它们从泥土里连根拔起,如同在沙堆里面拔萝卜。但是你能去把一棵大树的根拔出来吗?一棵树一旦长大,是不会轻易被拔出来的。你要么毁掉它,要么挖掉它,要么锯掉它,要么用大火烧。就算被烧掉,人们还会发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感。其实这就是告诉我们,做人要扎根,要脚踏实地。但是这个根是什么?我们的根又要扎在哪里呢?

作为中国人或者作为现代人,有一点应该清楚,我们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长在一片沙漠里,莫名其妙不知其来源的。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扎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当中。从古代到现在,所有中国人一直处在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创新之中。所以,我们讲新时代德育,不是要把过去全盘抛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对自己国家的过去是持否定态度的,对自己的文化是不自信的。就因为近二百年来中国被西方列强在军事上打败了,我们就认为我们的一切都是落后的,我们的一切都应该向西方学习。实际上事情有那么简单吗?在历史上,被西方列强打败的国家不止中国一个,但是,又有几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可以凭借一种民族精神顽强地生长、快速地发展起来呢?短短几十年时间,通过改革开放,中国迅速成为一个让其他人羡慕和敬仰的国家,依然是一个具有光辉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之根具有强大且持久的生命力,这是一种强大的生长力量,绝对不是一般的外力可以撼动的。

根据上面的分析,你觉得我们的文化能用落后这个词语来界定吗?作为一名教师,至少具有大学或以上的学历,我们是有文化的人,可我们的文化从哪里来?我们学点外语,了解到一些西方的哲学家、思想家,就算是有文化了吗?作为中国教师,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根源,究竟了解多少呢?

在座的每一位老师,我们都应该反思,假设我们连自己的文化根基、连自己文化精神的来龙去脉都掌握不好,我们怎么可以去向学生讲文化,对他们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去开展德育、去塑造人呢?要知道,我们要做人,我们要做现代人,这个“人”一定不是不要传统,而是要重新梳理我们的传统,理解我们的文化,好好保护我们赖以生长的文化根基和血脉。

大家想一想,一棵树如果根坏死了,这棵树基本上也就该寿终正寝、活不了啦;但是只要根还在,只要它的根还有生命力,你就永远能看到茂密的树叶、挺拔的枝干。

三、从我做起:师德修养路径

我们经常讲人生规划,人生有多种规划:大规划、小规划;有长远的规划,有短期的规划。那么要清楚,我们规划的出发点是什么?归宿在哪里?立足点是什么?我们应该从出发的那一刻起就有所准备,要知道我们这一步迈出去的方向在哪里。有了方向,我们才可能聚集力量,形成强大的内在动力,这样才可以排除困难,一直走下去。

如果要做一名好老师,那么我们一定得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当教师是挣不了大钱的,也是发不了横财的,但当教师能得到与众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无法用物质去衡量的。在从教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看到有些同学比我们有钱,我们可能看到某些同学取得了很多令人羡慕的成绩,这些“得”都很正常,但是我们要明白我们适合做什么、我们想做什么。只要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你就能很坚定地走在教育之路上,你可以看风景,甚至你可以停下来看一下风景、拍拍照,但是拍完照之后还要继续走自己的路,不断地扎根,这样你才可能对教师职业有更多更深的体悟。

我建议大家从现在开始就准备好一个人生规划、一个设计,关于怎么当老师、怎么做德育、怎么在学生面前表现真实自我的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以“慎独”作为个人修养的最高目标,主张“明明德,亲民并止于至善”,更主张“知行合一”“切实笃行”。我们的师德不是做给学生看的,我们应该用自己的人生作为光明去照亮学生的人生之路,我们应该用自己对人生的正确理解去做好自己,然后去影响他人。教育绝对不是做表面功夫,这一点我希望大家要做好思想准备。万事开头难,但是只要有了良好的开端,就有了成功的一半。

《周易》里面讲“天之大德曰生”,作为一个君子,应该有什么样的道德呢?应该做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作为君子,我们要具有合天地刚柔之大德,要领悟日月更替之光明,然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我们需要遵循四时,春夏秋冬该干嘛干嘛,不妄作。如此,“自天佑之”,人生无忧。天地之规律自然也是教育依循之基础,当然,也是师德修养之必须。所以我们要认真理解并切实消化古人所主张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精神妙意,悟达“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玄妙之处。

师德修养成为现实社会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这不仅是教育这个事业对教师提出的基础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对社会未来良好和谐發展的殷殷期待。曾几何时,教师被当成了一个简单的职业,而不少教师也将当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育自身的创造性、复杂性与艺术性被淡化甚至消解,以至于发生不少不应该发生的事。今天我们重新强调师德修养,其目的与意义显而易见。以上这些谈话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不足之处欢迎大家讨论指正。

责任编辑丨赵 庭

易连云,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树人师德规划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利用PBL教学模式完成初中数学教学立德树人的德育使命
致良知与师德
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Gwendolyn Brook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