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大历史观,深入推进学校德育发展
2021-11-24徐媛蔡志良
徐媛 蔡志良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主张把历史放到过去、现在、未来相联结的时间长河和民族、国家、世界相融汇的空间广域中考察,形成了联系地、整体地、发展地看待历史与现实的大历史观。大历史观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能为青少年提供增强政治认同的历史逻辑基础、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化历史依据、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武器、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理路。
关键词 大历史观;德育价值;历史逻辑
作者简介 徐媛,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学院,讲师;蔡志良,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以深邃而恢宏的大历史观考察历史、审视现在、瞻望未来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鲜明思维特征。他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1]大历史观内涵丰富而深刻,注重历史发展的贯通性,强调把一个时代的历史放到中华民族千百年发展进程中考察,将各种历史现象放到历史发展主流中观照,将中国的历史演进放到世界历史进程、国际关系演变的大格局中分析。大历史观不仅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将其丰富内涵和思维方式运用于学校教育,还能发挥重要的育人作用。
一、为增强政治认同提供历史逻辑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把历史现象放到过去、现在、未来相联结的时间长河中考察,从而联系地、整体地、发展地看待历史与现实。他所说的“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2],集中体现了其看待历史的悠远眼光。
习近平总书记正是用大历史观看待我们党、国家、民族的发展史的。他在谈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时强调:“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 [3]习近平总书记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光辉历程放到中华民族发展史中进行考察,认为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伟大飞跃,并深刻揭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4]他将每一阶段的历史现象纳入完整的历史进程进行纵横分析,进而得出客观的历史结论。他的大历史观及其方法论运用于学校教育,能为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提供历史逻辑基础。
政治认同是某一共同体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对社会政治体系及其政治活动成果的认可和赞同,主要体现为国家认同、政党认同、道路认同、制度认同、政策认同、业绩认同等。政治认同不可能凭空形成,它要以相应的历史记忆为基础。历史记忆是政治认同的思想前提和逻辑基础,政治认同是历史记忆的逻辑结论和价值归宿。囿于既有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广大青少年对我们党、国家、民族历史的了解大都是零碎的、不系统的,缺乏较为完整的历史记忆。因此,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是帮助青少年建构符合历史演进主流和发展规律的完整历史记忆,从而为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造就思想条件。而这样的思想条件,需要运用大历史观的方法论,以历史逻辑的力量去实现。
对于当代青少年来说,政治认同的核心内容就是认同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的教育,要講清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被实践证明了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增强他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5]以大历史观观之,近代以来,无数先进分子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开始向西方学习,改良主义、自由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各种主义和思潮都在中国尝试过,但都没有能够引导中国解决前途和命运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大历史观观之,近代以来,洋务派、维新派、民族资产阶级等各种政治力量先后登上过历史舞台,但都没有能够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次伟大飞跃;以大历史观观之,近代以来,戊戌变法、清末新政都轰轰烈烈开展过,天朝田亩制度、君主立宪制、议会制、总统制都在政治舞台上上演过,但最终都没能找到一种保障中华民族独立与发展的制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根本性的社会变革,使中华民族迈上了复兴大道。
运用大历史观,经对各个历史阶段进行连贯的考察而得出的结论,既符合客观的历史事实,又呈现内在的历史逻辑,容易为广大青少年所接受、认同。
二、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文化历史依据
一个民族要振兴,既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中国文化的繁盛,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不仅如此,他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7]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化自信的认识是基于其大历史思维的,是对中华民族绵延不绝文化的自信,是对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整体的自信,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它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8] 这是他对中国文化历史整体考察而做出的重要论断。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核心价值观的确认。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对以此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充满自信。之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国家的衰落,使中国人对引以为豪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以西方价值体系审视、评判自身文化,文化自卑心理由此而生,甚至出现极端的“全盘西化论”。以大历史观观之,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相比,主要形成于封建时代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其落后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不能以此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全面落后的逻辑证明。“全盘西化论”暴露出的是一些知识分子针对当时中国在西方列强面前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衰败所产生的无奈哀叹、自觉意识的觉醒和对国家强盛的向往,而不能由此得出中华传统文化不如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结论。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最厚重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鲜明的独特精神标识。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兴旺繁盛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发展的根基,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之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为文化之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興盛为文化自信增添了新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之中,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为中华民族文化带来了伟大复兴,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是,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串联下,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相互贯通、有机结合、一脉相承的文化历史。
以大历史观观之,引领广大青少年对中华文化历史的完整认识,是为他们坚定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厚重的历史依据,也是为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近年来,伴随着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复杂化,一股打着“反思历史”“客观解读”“解放思想”“还原真相”旗号,以美化旧中国历史、以野史代替正史为主要表现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充斥部分媒介。历史虚无主义者以臆想篡改史实、以碎片遮蔽整体,肆意肢解、曲解历史,实质就是通过歪曲革命史、党史、军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以消解历史记忆,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虚无主义一度甚嚣尘上,对于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增强政治认同和“四个自信”产生严重冲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0]他从大历史观出发看待历史。
将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放到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认识。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前途和未来走向,对其不能单纯地看作学术问题,不能纠缠于细节而忽视全貌,更不能抓住个别而断章取义和肆意歪曲。比如,关于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邓小平同志的观点,称这“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11] 。他还指出,对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要放到当时国内国际大环境中去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要辩证分析,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顶礼膜拜,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而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12]
用全面联系的眼光理解历史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事物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据此,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对具体历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与其他历史现象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要做全面整体、普遍联系的分析。比如,他在阐述如何正确把握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20多年建设基础上开创的,这是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13]这两个时期尽管在思想指导、路线方针、政策策略上有很大差别,但绝不是相互割裂的,更不是彼此对立的,所以“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14] 。
以对立统一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主题与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它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有主次之分,每个矛盾有主次方面之分。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它在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同时,重点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面对风云变幻、复杂多变的历史现象,必须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15],揭示党和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深刻认识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确立领导地位的必然性、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避免以历史长河中的细枝末节干扰甚至否定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主流。
可见,习近平总书记以普遍联系看历史的宏阔视野、在复杂历史流变中着眼整体的大局观、于历史长河中把握主流与本质的洞察力,正是破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
四、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认识理路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大历史观主张既要把事物放到时间的长河中考察,又要将其纳入民族、国家、世界相融汇的空间广域中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放眼世界风云变幻,总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是既基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和合理念和我国和平外交原则,又根据世界全球化进程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特征而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全球化进程的呼唤。经过资本主义扩张、工业革命、全球生产分工的历史过程,世界最终在当代进入了各个国家之间联系紧密、交流频繁、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但全球化时代也是国际社会共同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时代,如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时隐时现、冷战思维阴魂不散、地区冲突时有发生、恐怖主义持续蔓延、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等等。基于业已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共同面临的风险挑战,各个国家在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共同利益,这就需要全人类树立起命运共同体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百年大变局的历史选择。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历史的过去与发展趋势整体把握而对国际形势做出的一个战略性判断。他指出:“当今世界的变局百年未有,变革会催生新的机遇,但变革过程往往充满风险挑战,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16]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就要把握好世界多极化不断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国际关系格局总体稳定、文明交流互鉴日益加深四个大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这是站在世界历史发展全局的高度,充满对人类面临困境、世界发展路向深层关切的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方案。
人類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7]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经纳入新时代学校德育体系,成为重要德育内容,但它毕竟与青少年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使得他们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内涵的认识和接受会有一定的难度。习近平总书记从全球化进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视角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必要性的阐述,为广大青少年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提供了思想路径和认识方法。
参考文献:
[1][10]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4-17.
[2]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1).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 激励广大青年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N].人民日报,2019-04-21(1).
[4][5][1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35-236,10,57.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7][16][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455,433.
[8]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0-14(1).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0.
[11][13][14][15]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7):4-12.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