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职能定位摭探
2021-11-24张巍
张巍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已成为普遍现象,而网络热点又是最重要的接入点。网络热点内容往往良莠不齐,其中不乏意识形态之争,影响部分大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塑造,造成部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无序或无效现象。高校辅导员在此过程中应当明确职能定位,做到厚植政治底蕴、充分进行思想互动、学会危机预判和应急处理,实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赢。
关键词:大学生;辅导员;网络政治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G6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4-0022-03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下,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这种新型政治参与方式是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可以推进国家民主政治发展。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通过这种模式参与国家治理是其担当责任之所在,可以提高其政治素养与网络素养。然而,由于思想的不成熟,少数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出现无序或无效现象。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明确高校辅导员的职能定位是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必然要求。下面简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形式,分析部分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并探讨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职能定位。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形式
1.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内涵
有学者认为,政治参与即参与政治,是指普通民众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试图影响政治体系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规则,尤其是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这说明政治参与的目的在于影响决策。但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必然是相互的,尤其是对于“三观”尚在建立时期的大学生而言,政治参与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值得重视。大学生是网民群体中最活跃、最庞大的群体,也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群体之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介进行的政治参与行为,是大学生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进而影响政治决策,同时又通过参与政治受影响的双向过程。大学生是青年一代的希望,是政治参与的重要群体。引导大学生群体有序地进行政治参与,形成良好的参与素养,能够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
2.网络热点问题讨论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
信息的获取方式,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效果有直接影响。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各种手机软件的热点推送、别人转发分享等被动方式。因此,网络热点问题讨论通常是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
加拿大传播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其专著《传播的偏向》中认为,一种新媒介的出现将促使一种新文明的产生。网络这一新型传播媒介打破了传统政治参与的壁垒,使政治参与不局限于时间和地域。对于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天然具备网络政治参与的可能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网络热点问题能够在短时间引发大量的关注进而迅速传播,往往是社会治理问题的缩影。当代大学生是网络热点问题的易感人群,因此倾向于通过网络热点问题进行政治参与。
3.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经由网络热点问题而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已有不可逆转之勢。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热点问题使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门槛变低,吸引更多大学生更便捷、高效地参与政治。对于网络热点问题的态度,大部分大学生能够保持理性,但部分大学生受网络大V、意见领袖的影响较大。除此之外,网络热点问题在反映社会治理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多元化价值观、争议性观点,一些网络谣言在其中仍有滋生土壤,可能对大学生造成信念与安全威胁。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通过网络热点问题参与政治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参与障碍和思想问题。
二、部分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
部分网络热点问题在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同时,也可能在无形之中为其长远发展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具体来说,存在认知障碍、信念危机和行为风险。
1.认知障碍
网络信息数量巨大,内容比较复杂,同时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网络素养和参与意识处于形成期。因此,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可能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形成非理性认识、从众心理和注意力分散等认知障碍。
大学阶段是形成个人理想信念、网络素养的重要阶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偏离原本的方向。网络去中心化的特点,使网络政治参与者的门槛低、范围广、隐蔽性强,一些不良信息充斥网络。仅凭大学生个人认知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理性认识,容易形成主观片面、情绪化的政治表达,无法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
2.信念冲击
新时代网络强国战略要求确保国家网络信息安全,而网络意识形态之争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在信息全球化的网络时代,网络意识形态之争比较复杂,多元化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显现,其中一部分是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立的,而大学生群体往往是其争取的对象。此外,西方国家的一些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与我国的国情并不相符,但在网络媒介的便捷传播模式下也得到了渗透的可乘之机。
大学阶段形成的理想信念关系到人的一生,在这一时期,理想信念形成的自主性与依赖性并存,选择的开放性增强,选择的务实性与确立的反复性提高。在大学生进行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一些不符合我国国情、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立的价值观,可能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渗透。这给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带来信念冲击,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3.行为风险
网络热点问题之所以凸显,不仅因为它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思潮,也因为它是各种利益群体、社会阶层矛盾冲突的发泄口,能够快速捕捉网民的情绪。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别有用心者的工具。适度的政治参与有助于消解参与者的紧张情绪,但也可能导致不良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进而累积,以看似平常的细节为导火索而形成难以控制的突发事件。不同于传统的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容易形成对合理规则的漠视,甚至引发网络暴力、网络群体事件。
因此,理性、合法的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推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进一步规范化与秩序化。反之,则会让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陷入混乱,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职能定位
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看,要想帮助大学生克服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障碍,高校辅导员就应肩负起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塑造的使命,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中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惠及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1.厚植政治底蕴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担负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要想规范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辅导员应明确政治站位、厚植政治底蕴,在坚定自身政治信仰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1)坚定个人政治信仰。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高校教師的政治信仰,强调高校辅导员职责的第一位是传道,要求辅导员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自觉加强政治修养,厚植政治底蕴。这是决定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关键问题。为此,高校辅导员应保持明确的政治方向、敏锐的政治触感。明确的政治方向,要求辅导员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摆正政治立场,主动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看待问题。敏锐的政治触感,要求辅导员保持高度的政治灵敏度,自觉抵制与马克思主义相悖的思想倾向,保持思想上的纯洁、行为上的端正。
(2)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大学生可靠的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也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所在。除了以个人的政治信仰、政治素质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之外,辅导员还应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问题,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对一些网络热点进行预判,提前引导大学生理性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用贴近大学生的语言、表现形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当前网络娱乐化趋势比较明显,网络空间“泛娱乐化”倾向不仅造成娱乐本有的价值内涵被曲解和虚无化,还有可能演变成“塑造政治、伦理和日常生活的一个强大的、充满诱惑力的手段”。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也存在被娱乐化的风险,因此高校辅导员要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学生思想观念中的主导地位,谨防“泛娱乐化”倾向。
2.充分进行思想互动
(1)发挥角色优势,充当意见领袖。置大学生于网络世界进行网络政治参与,也是置大学生于网络观念市集之中。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要当好意见领袖,引导大学生理性、适度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意见领袖”是指网民借助各类网络媒介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凭借自己的言论和想法在所讨论领域舆论中形成共鸣和引导力并将自我观念施加到网民身上的活跃分子。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对学生关注的网络热点、学生思想动态有足够的了解,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努力充当学生信赖的意见领袖,牢牢把握网络舆论战场的主动权,进而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秩序。
(2)主张参与意识,坚守法律底线。网络政治参与在事实上促进了大学生参与意识的觉醒,但是权利意识的发展速度必须与法治意识相匹配。否则,一味地主张个人权益而罔顾集体利益、他人权益,为了维护个人权益而挑战底线、突破底线,只会造成无序的网络政治参与。为此,高校辅导员要在思想交流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增强法治意识,在法律范围内理性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要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既要具有权利意识,更要强调法律底线。
(3)打破信息茧房,走出网络圈层。网络看似是更加自由开放的空间,然而在大数据时代算法推荐的助力下,容易使人陷入“信息茧房”。对于网络素养、算法素养并不高的大学生而言,其网络政治参与常常被禁锢在网络圈层空间内。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早在2006年就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他认为,在网络信息剧增的情况下,个体关注的话题会出现程式化,长此以往,个人便被禁锢在自己建构的茧房之中,而群体则局限于网络圈层空间内。破除信息茧房,走出网络圈层,需要辅导员为大学生有计划地进行网络素养、算法素养的培训,提高大学生网络认知能力、使用能力和思辨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算法,科学应对算法。
3.危机预判与应急处理
一些网络热点事件可能转化为突发性、破坏性、真相滞后、治理复杂的网络突发事件,因此大学生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时还要学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信息经过网络的迅速渲染和发酵,有可能变为冲击大学生“三观”的工具,短时间内爆发的大量信息有可能对大学生造成共情伤害。这对辅导员的危机预判能力形成了巨大考验,要求辅导员通过特定的工作方法获取信息,确定预警信号,进行分析判断与预测,以便能够提前制定相应对策。
当网络突发事件不可避免地发生之后,辅导员的应急处理是否及时、得当,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受影响程度。辅导员应利用与大学生平时建立的良好关系,通过班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等充分掌握学生思想和行为动态,采取合理措施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并及时反馈信息、总结经验。
总之,有序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对国家民主政治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大有裨益。作为大学生接触最密切的教师群体,高校辅导员要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做到厚植政治底蕴、充分进行思想互动、学会危机预判和应急处理,在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胡敏霞.如何加强网络时代的公众注意力管理[J].新闻世界,2014(06).
[2]斯蒂芬·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M].陈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张琰.辅导员新媒体素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探究[J].江苏高教,2020(06).
[4]张治国.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
Exploration of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Counselors i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Zhang Wei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 Xinzhou 034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rough the network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and the network hotspo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ccess point. Network hot content is often mixed, including ideological disputes, which affect the correct ideological shaping of some college students, resulting in the disorder or ineffectiveness of som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is process, college counselors should clarify their functional orientation, cultivate political heritage, fully carry out ideological interaction, learn crisis prediction and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realize the win-win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unselors;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