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抗栓泵联合认知行为干预预防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2021-11-24阚学晴
阚学晴
天津市环湖医院 (天津 300350)
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因长期卧床、肢体肌力下降等原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风险较高。下肢DVT可引起肺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术后给予患者有效的预防措施十分必要。认知行为干预是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理念和行为,纠正其不良认知,改善其心态,以提高其术后预防并发症的主动性。但该干预模式受患者依从性的影响较大,整体效果一般[1]。压力抗栓泵可通过充气加压及放气减压的方式加快静脉血流速度,防止血流淤滞[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压力抗栓泵联合认知行为干预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下肢DVT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10月我院收治的96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预防下肢DVT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52~79岁,平均(63.23±3.30)岁;手术类型:开颅手术9例,介入手术24例,钻孔引流术15例。观察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51~78岁,平均(63.17±3.29)岁;手术类型:开颅手术11例,介入手术22例,钻孔引流术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前行超声检查排除下肢DVT;在本院完成手术治疗,且术后住院时间≥14 d;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有下肢DVT病史;合并躯体疾病;合并下肢畸形、骨折或感染;术后12 h内发生下肢DVT。
1.2 方法
两组术后均采用常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抬高下肢:将患者送入病房后,取去枕平卧位,然后在其双脚后跟处放置软垫,保持小腿悬空。(2)肢体功能锻炼: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其行踝关节运动,患者取平卧位,放松大腿肌肉,最大限度地勾脚尖,保持3 s后向下踩,再保持3 s,3 min/次,10~15次/d。(3)抗凝治疗:遵医嘱给予患者抗凝药物,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监测其有无出血倾向。
对照组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成立认知行为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包括1名主治医师、2名心理师、4名专科护理人员;成员均经过专业培训,了解下肢DVT发生机制、认知行为概念及实施方法等。(2)对患者进行认知评估:护理人员通过查阅病历资料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选择患者能理解的语言进行沟通;通过访谈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调查、了解患者对下肢DVT的态度及认知。(3)建立护理目标:护理人员与患者共同讨论术后预防下肢DVT的短期及长期目标,以肢体功能锻炼为主要方法,指导患者遵循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进行锻炼。(4)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向患者发放下肢DVT预防手册,以询问的方式帮助患者发现其存在的认知误区,以视频的方式引导患者认识到下肢DVT是一个可预防、可解决的问题,以缓解其焦虑、恐惧的情绪。(5)对患者进行行为干预:指导患者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从双手、上肢开始,至头部、颈部、肩部、胸部和腹部,最后至大腿、小腿及双足,有规律地交替收缩和放松肌肉(保持紧张动作10~15 s后,放松10~15 s),20~30 min/次,1次/d;患者出院后,嘱其自行练习,30 min/次,2次/d;指导患者通过写日记的方法记录每天的锻炼情况及自身情绪的变化,以便护理人员及时调整锻炼计划,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6)帮助患者进行认知重建:护理人员监督患者的目标计划完成情况,并给予其鼓励;对比干预前后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增强其信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压力抗栓泵[龙脉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DP-P-30I型]干预:从术后12 h开始干预,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将下肢伸直,将袖套平铺在其双下肢上,包裹大腿与小腿后,将袖套拉紧(可容纳2指即可);接通抗栓泵电源,将最大压力设置为40 mmHg(1 mmHg=0.133 kPa),按照从脚踝、小腿到膝盖、大腿的顺序循环充、放气;反复加压、充气、放气,1 h/次,2次/d。
两组均持续干预14 d。
1.3 观察指标
(1)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分别于干预前、干预7 d、14 d后,取患者空腹(>8 h)的肘静脉血3 ml,置于含枸橼酸钠的抗凝试剂管中,以3 500 r/min速率离心处理15 min,分离血浆层;采用全自动凝血仪(DIAGNOSTICA STAGO,Emo Express型)及配套试剂检测血浆D-D水平。(2)下肢DVT发生情况:干预期间,参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3]评估两组下肢DVT发生情况,对患者进行多普勒超声(BK Medical ApS,2300型)检查,其下肢深静脉血管腔内有血栓回声、静脉腔内彩色血流变细或无血流,则可判定其发生下肢DVT。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血浆D-D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血浆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14 d后,两组血浆D-D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 d后,两组血浆D-D水平均低于干预7 d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血浆D-D水平比较
2.2 两组下肢DVT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期间,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2.08%(1/48),低于对照组的16.67%(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4,P=0.036)。
3 讨论
神经外科术中,患者的血管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激活其凝血系统,使血小板活化,并使血液出现高凝状态,进而可增加其下肢DVT的发生风险。在下肢DVT急性期,血栓易脱落,并随血液流动堵塞肺动脉,继而导致患者发生肺栓塞及猝死等并发症。因此,加强神经外科术后患者护理对预防其发生下肢DVT十分重要。
对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可通过指导其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按摩、使用抗凝药物等方式加速其血液循环,预防其发生下肢DVT,但疾病损伤、疼痛及对疾病的不良认知均可增加患者的应激反应,影响其术后依从性,故需寻找更有效的护理措施。认知行为干预是通过识别、改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同时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认知,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其对预防下肢DVT的依从性[4]。杨兰的研究发现[5],压力抗栓泵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下肢DVT的预防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7、14 d后,观察组血浆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干预期间,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表明,压力抗栓泵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神经外科术后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预防下肢DVT。其原因为,压力抗栓泵可通过从远心端向近心端充气加压的方式,加速下肢静脉血流向心回流,可迅速、彻底地促使静脉排空,从而有效防止血液淤滞,改善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对下肢进行加压、充气的机械过程模拟了人体运动时肌肉收缩产生的促静脉血流回流的物理效应,故反复加压、充气可促进静脉血流充盈及血液充分回流,达到预防下肢DVT的目的[6]。
综上所述,压力抗栓泵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神经外科术后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预防下肢DV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