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我国“互联网+护理”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1-11-24张雨晨徐偲瑜李欣夏
——张雨晨 徐偲瑜 朱 红 王 珂 刘 坤 刘 争 王 垭 黄 浩 李欣夏
“互联网+护理”是指在医疗机构注册的护士,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患者或健康人群提供健康咨询等护理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护理需求[1]。随着“互联网+护理”纳入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战略,“互联网+护理”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对“互联网+护理”领域相关研究进行整体把控,有助于了解该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信息可视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图像和图形技术,对抽象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以便于理解[2]。CiteSpace 软件主要用来绘制科学技术发展领域知识图谱和分析文献研究热点[3]。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收录的“互联网+护理”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该领域研究热点和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 “互联网+护理”为主题词,通过高级检索形式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三个数据库,检索时间段为建库至2021年1月25日。主题词检索共获取中文文献2 101篇,人工筛查剔除会议、报道、通讯稿等文献71篇,获取有效文献2 030篇,通过去重,最终纳入文献722篇。将纳入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提取文献题目、机构、关键词等信息。
1.2 研究方法
检索结果以纯文本形式导入CiteSpace 5.7.R1软件中,运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4]。因2013年之前及2021年1月文献数量较少,故仅对2013年-2020年发表的710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软件参数设置如下:时间划分为2013年-2020年,其中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阈值设置为Top50,节点类型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其余参数均为软件默认设置。
2 结果
2.1 发文量
三个数据库收录“互联网+护理”文献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其中,CNKI从1998年收录第一篇“互联网+护理”文献,检索时间段内共收录相关文献374篇;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时间段内共收录“互联网+护理”相关文献217篇,相关文献最早收录于1997年;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从2012年收录第一篇“互联网+护理”文献,检索时间段内累计收录131篇相关文献。见图1。
图1 1997年-2021年1月25日CNKI、万方、维普3个数据库发文量
2.2 发文机构
运用CiteSpace软件分析发文机构合作情况。结果显示,发文量排名前五的研究机构依次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9篇),中南大学(9篇),南华大学(6篇),西南医科大学(6篇)。
2.3 关键词
关键词在热点分析中出现频次和相互联系可以揭示某领域研究热点。中心度是对节点在某网络中发挥作用大小的度量,节点中心度越高,代表在网络中链接程度越强,影响越大[5]。节点中心度≥0.1时表示该节点为关键节点[6]。“互联网+护理”研究领域前10位关键词中,“互联网+”、护理、延续护理、混合教学4个关键词中心度≥0.1,是该研究领域的关键节点。见表1。
表1 2013年-2020年“互联网+护理”研究领域前10位关键词频次和中心度
2.4 研究热点
关键词共现图谱通过共词分析方法可以确定该类文献所代表学科中各类主题间关系[7]。从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得知,“互联网+护理”领域研究热点集中于“互联网+”、护理、延续护理、养老服务、社区、生活质量、健康教育、上门服务等。
2.5 研究趋势
关键词的演变可以反映研究热点的迁徙,在某一个研究时期内,一系列文献中探讨的主题具有内在的联系且出现相对较多的现象即为研究热点。运用CiteSpace软件中的timelineview功能获取“互联网+护理”研究领域时间线视图。结果显示,2013年之前研究较少,关键词主要为远程护理,且节点间几乎无连线;2013年-2016年关键词节点增加,并开始对某些疾病种类、养老模式、健康教育、护理门诊进行探索;2020年以后则对培训模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方面进行了较多探索。
3 讨论
3.1 “互联网+护理”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由图1可以看出,“互联网+护理”领域研究可以划分为研究停滞、快速升温及蓬勃发展三大阶段。
1997年-2014年为研究停滞阶段。柯燕燕等[8]于1997年发表了该领域第一篇文献,探讨了互联网技术在护理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此阶段仅部分学者开展了少量研究。
2015年-2018年为快速升温阶段。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9],明确了“互联网+”概念,并提出应在健康医疗等民生领域更加丰富、多元化。同时,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也推动了“互联网+护理”研究开展。此阶段研究者开始探索互联网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2019年以后为蓬勃发展阶段。2019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颁发了《“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10],提出要进一步加大护理服务供给。此阶段研究内容聚焦于“护士上门服务”“网约护士”“护士人身安全”等。2020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应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11]。这预示着未来几年内“互联网+护理”仍会重点关注患者服务。根据CNKI发文量预测,2021年该数据库收录“互联网+护理”文献量可达529篇。
3.2 “互联网+护理”研究发文机构合作尚不紧密
现阶段我国“互联网+护理”领域研究主要依托高校开展,各研究机构间仅中南大学和长江大学形成了微弱的联系网,江苏省一些机构借助江苏省护理学会形成了小型合作网。这表明现阶段“互联网+护理”领域合作网络尚未建立,还未形成区域性、全国性合作。目前,“互联网+护理”以“互联网+护理服务”为研究重点[12],回顾文献内容发现,现阶段“互联网+护理服务”多为各医院自主探索,多样化的线上平台、收费标准等会造成就诊不畅。此外,患者申请的部分上门护理服务基层医疗机构即可提供,若由三级医院护士上门服务会造成医疗资源不合理利用。建议:第一,后续研究可以借助医联体平台,以牵头医院为核心,协同成员单位,共同建立“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第二,借助护理质控中心或学会平台,协同建立区域“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形成信息共享、平台互通、就医顺畅新局面,切实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理念。
3.3 “互联网+护理”研究热点
对于某领域高频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的热点主题[13]。由高频关键词及共现图谱可以得知,“互联网+护理”领域研究热点可以归纳为延续护理、养老服务、教学模式三大方面。
“互联网+护理”能打破传统的三级医院主导的延续护理模式,为慢病、失能等患者提供优质的延续护理服务[14],并通过与社区联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因此早期“互联网+护理”对象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15-16]。随着微创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护理”研究开始关注日间手术[17]、乳腺癌手术[18]等患者出院后管理。这表明现阶段“互联网+护理”研究领域已延伸至多种疾病,但仍主要聚焦于出院后上门延续护理服务,尚未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特点,将“互联网+护理服务”贯穿患者就诊全流程。建议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拓宽“互联网+护理”范围。同时,由于护士多点执业、人身安全保障等因素限制,上门护理服务率仍有待提高。
伴随着“银色浪潮”来袭,养老服务成为“互联网+护理”研究热点。“互联网+护理”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可为老年患者提供居家服务。但是,老年患者群体存在无智能手机、不会使用手机线上下单、担忧服务质量等顾虑[14],是“互联网+”养老服务亟需突破的瓶颈。对此,建议以简单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加强宣传;采用老年友善界面或语音提示等方式优化“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
“互联网+护理”还为护理教育带来了变革,在线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19]。热点分析发现,在线教学软件中,“蓝墨云班课平台”在护理教学领域得到了较高关注,运用于《社区护理学》教学[20]、师生一体化双语教学[21]、新护士手术培训[22]等领域,取得了较好效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护理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各大高校采取如腾讯会议、钉钉、学习通等直播平台或在线学习平台,结合云课堂、微信群或QQ群,形成了教师全程引导、小组微讨论、班级大参与的教学模式[23-24]。“互联网+护理”教学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可操作性强、运营成本低等优势[25]。但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临床操作技能同等重要,积极探索方法弥补线上教学演示及虚拟仿真操作与实际操作体验间的鸿沟是未来需持续探索的内容。
3.4 “互联网+护理”研究前沿
2013年-2016年,该领域关键词较少,且名称尚未统一为“互联网+”,研究关键词可以归纳为患者生存质量、慢病管理、专科护理、核心胜任力、日间手术模式等,主要对“互联网+护理”在慢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2017年-2019年,关键词明显增多,名称开始统一、规范,更多的研究开始探索养老模式、上门服务、混合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学者开始探索“互联网+护理”在疫情防控、多元化教育模式中的应用。根据研究前沿,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11],可以推测出“互联网+护理”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在于探索护士上门服务的执业风险防控与质量安全保障、服务费用、医保政策等,以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护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