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协同视域下无锡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

2021-11-24刘洁莹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21年5期
关键词:无锡市红色旅游无锡

文/朱 蓉,刘洁莹(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建立的28年间,所留存下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遗产,称之为红色文化遗产,其中跨越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不同时期与阶段(红色文化遗产的概念最初正式出现在发展红色旅游的五年规划即“121工程”,该规划指出要尽快建立“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传统民族精神、延续国家记忆、增强文化自信,是红色文化遗产的使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社会教育价值。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文化革命旧址遗产,并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2019年,颁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这一系列举措都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然而,在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政策机遇、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等诸多有利因素下,由于保护开发手段相对单一、品牌整合意识薄弱、展示吸引力弱等情况,使具有大量历史信息的红色文化遗产面临新的困境与挑战。

如何开辟红色旅游产业新模式,采取跨学科创新方法保护红色文化遗产,促进其可持续开发,已成为当前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协同理论”又称“协同学”,最初应用于物理学科探讨平衡系统在时空方面的有序问题。近年来逐渐被引入国内旅游学研究领域,例如,王晓虹探究了系统的观点对旅游发展的作用;陆林等人研究了协同论旅游综合体的演化过程与机制的影响;贾秀颖等人以协同论为指导提出文化遗产的旅游策略等。为此,本文尝试将此理论运用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研究中,选取某一个区域,对此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内的各要素施加干预,得到区域内旅游要素协同演变过程(见图1)。

图1 协同理论示意

一、无锡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概况

1.1 无锡红色文化遗产的构成分类及分布特征

无锡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价值内涵深刻。根据前期文物普查统计与实地调研,无锡市区内现存不可移动的红色文化遗址点41处,包括革命旧址、名人故居及纪念物3类主体类型。其中,在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家级占1处,省级以及市级各自占有6处,此外,未列入文保单位22处。无锡是较早建立共产党政权及开展革命活动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以下简称“江抗”)主战场,留下诸多政权旧址、战场旧址等遗产。在目前无锡红色文化遗产遗存中,革命旧址类遗产数量最多,且分布广泛,占总数的48.8%,其次为纪念惨案等特殊事件及贡献较大的名人而建造的纪念物类遗产,约占26.8%;而革命名人居住或展开革命活动的故居类遗产占为24%。

从空间上看,无锡市区内有形红色文化遗产除梁溪区较为集中外,其余各区分布均较分散。梁溪区由原老城4区合并而来,革命事件承载较多,且历史上诸多名人曾居住在此,红色文化遗产分布较为集中;锡山区原为无锡县,抗日时期许多组织在此成立据点遗留下诸多政权旧址;随行政区划的变动,惠山区、滨湖区、新吴区建置时间较晚,有形红色文化遗产数量较少(见图2)。在时间分布上,中共无锡支部成立后,各类革命据点涌现,留下相关红色遗存8个;一批革命人士随共产事业的发展在土地战争时期涌现,留下故居类红色文化遗产9个;无锡是“江抗”重要前进基地及水网地区游击战典型地区,抗战时期红色文化遗产遗存占据优势,数量达19个;解放战争时期,以工商人士为代表的社会各界为迎接无锡解放展开一系列活动,留下官方及民间组织据点旧址5个。

图2 无锡市区内不可移动红色文化遗产点空间分布

1.2 无锡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现状与问题

建国后,由于无锡市区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大量红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但近年来随着无锡各级部门文保意识的提高及相关工作开展,现存红色文化遗产逐步得到维修保护。目前,无锡市区内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由于保护级别、类型、区位等因素而存在差异,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展示利用多数较好,如中共无锡独立支部(茂新面粉厂)现作为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得到高效利用;党史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孙冶方故居、抗日战争新四军六师旧址等建筑本体不断加以保护和修缮(见图3)。虽然大多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得到较好利用,但仍有部分文物点因保护级别而导致资金投入不均衡,保存状况较差,无法具备对外展示的条件。同时,无锡红色遗址点中的故居类建筑文物本体多分布于旅游资源聚集区,建筑保存与可利用性情况较好,也是目前展示利用的重点类型(见图4);部分革命旧址遗产如无锡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蔡鸿生旧宅),尚未作为红色资源进行开发,红色主题内涵识别性差;战场遗址类文物点多已消失或以不完整遗迹形式存留,大部分未得到有效展示利用。此外,一些纪念物类遗产如华庄战斗纪念碑、门下楼事件纪念碑等仅以纪念性设施形式孤立存在,难以有效展示其历史信息。

图3 新四军第六师师部旧址建筑本体的保护与修缮

图4 王昆仑故居及其周边环境

目前无锡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1)缺乏整体性保护思路。目前,无锡文旅产业在工商遗址、古遗址等类型资源方面的保护开发已较为成熟,形成了太湖精华游、吴文化寻根游等专题线路旅游产品。与之相比较,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进程则明显滞后,在无锡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未提及对于红色旅游项目的开发,乡村或其他非城市核心地带的红色文化遗产基本采取“点状”“孤岛式”保护方式,与周边区域环境关联性不足。例如,“江抗”司令部旧址仅设纪念碑,尚未较好地融入所处村庄的保护规划;作为无锡县总工会遗址的三皇街药王庙甚至遭到拆除。

(2)保护利用层次较低。无锡红色文物类文化遗产基本采取“修旧如旧”的保护手段,但部分建筑已丧失了原有的功能价值和社会环境。在利用方面,大部分建筑遗产被用作纪念馆、展览室,虽然维护了文物的可观性却弱化了建筑本质的实用性。其展陈形式由简单的图片与橱窗式文物陈列进行展示,表现方式基本是静态的、平面化的,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内涵挖掘与提炼深度不够,也缺少数字化等当代新兴技术引入,无法使观者产生体验性和感染力。此外,由于没有形成相应的影视、书刊、游戏等文化附属产品,客源吸引力不足。

(3)旅游开发角度单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红色旅游通常表现出明显的政治性、特殊载体性及较强的周期性,旅游行为需要依托具有明显红色文化特征的文物资源进行活动。目前,王昆仑故居、许巷惨案纪念馆等红色文化遗产的客源高峰期集中于重要革命事件或人物纪念时段,参观目的在于接受教育或进行精神文化建设活动。如只将红色文化作为遗产开发的唯一招牌,会因吸引力不足造成淡季资源闲置,红色文化遗产本身不能得到有效的活化利用。因此,只有在把握红色旅游主体和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将其与其他旅游资源相组合,综合开发,产生持续的旅游吸引力,才能实现红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协同视域下无锡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

2.1 无锡红色遗产保护开发协同条件

资源协同是一种关系密切、联动成本低、耦合成果显著的旅游开发模式和途径,无锡红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协同保护开发具备以下有利条件。

2.1.1 区位 区位是旅游资源协同的必要条件之一,毗邻或间隔较近的旅游区之间更有可能实现旅游主体游览节奏及时间效用的最优化。东接苏州,南濒太湖,西邻常州,北靠长江,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域的无锡市,由沪宁铁路横穿其中,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构建了由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全方位立体交通网络,优越的区位优势为完成产业转型及经济发展提供了便捷条件。

2.1.2 旅游资源 旅游协同开发的根本目的在于让某个区域内各具优势的旅游资源通过整合达到效益最大化。无锡市旅游资源呈现出类型丰富、多色并举的特点,不同类别的资源特征性明显,互补性极强(见表1)。无锡市旅游资源协同开发,本质上是不同类别旅游资源的串联合作。

表1 无锡市主要旅游资源

2.1.3 政策 20世纪初,国务院颁布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发展规划纲要》中将浙江、上海、江苏、山东以及安徽等地的发展定位重点红色旅游区;此外,《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统筹协调机制,开发复合型红色旅游衍生产品,完善红色旅游;江苏省及无锡市先后制定出台《鲁苏皖红色旅游区域联合宣言》《无锡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的颁布,对于指导和促进无锡市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实现无锡旅游业积极向上发展及市内外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奠定了政策基础。

2.1.4 产业发展 据2019年的上半年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约有2.68亿人次游玩红色旅游地区和省份,同比增速4.3%,其中,与国内游玩区域相比,红色旅游占据了全国游总人次的8.72%。根据《2019红色旅游报告》显示,主力军由中老年向青少年转变的红色旅游人数逐渐增多,“八〇(1980′s)、九〇(1990′s)及〇〇(2000′s)后”成为红色旅游市场的主要人群,“〇〇后”增长更超300%。红色旅游产业向好向上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提高社会各界对红色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有关部门加大对其进行保护开发的投入力度,红色文化在新生代中会得到良好传承。

2.2 无锡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协同策略

2.2.1 由点及线协同串联各色旅游资源 旅游线路设计是区域旅游发展中一种可操作性强的系统理论与工作机制,主要根据旅游产业的功能连带性和产业互补性设计,首先是线路的形式将重要景点或景区的旅游产品串联起来,其中,把打造和推出旅游精品线路作为核心,以整合沿线各种资源和要素为目的,形成要素产业均衡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新态势与大格局[1]。无锡市在红色文化遗产与其他各类资源协同过程中,可将不同区域的红色文化遗产和古色资源、绿色生态资源等组织在一起,使红色文化遗产与城市环境、生态休闲、思想教育串联起来,在对其保护开发的同时建立连续性的红色文化遗产廊道,形成区域内旅游资源联动开发的网络布局;重点打造以市内“五区”为中心,集红色、园林、吴越、工商、古镇、古运河等文化于一体,联动各色旅游景区,建立“3+4”模式(即3个重点协同区域,4条红色旅游协同线路)总体资源协同空间格局(见图5)。

图5 无锡市区不同旅游资源协同开发规划布局

2.2.2 强化红色文化遗产资源跨地区协同 目前,无锡市区内尚没有开拓出一条具有地方特征的完整性红色旅游线路,红色资源尚未产生旅游吸引力,市场竞争力较弱,无法形成相关的知名红色品牌。可以充分借鉴邻近城市的成熟经验,通过建立市域、江苏省域的旅游资源共享互通联系,实现红色资源间的强强联合,创造出1+1>2的最大化收益效果[2]。在市域范围内,可强化无锡与江阴、宜兴在客源、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的多方位共享;在省际间可深度挖掘无锡与南京、盐城等省内及周边城市的历史关联性,凝练红色符号,创建一体化红色旅游市场;建立江苏与沪浙等邻近红色旅游重点区之间的协同关系,建立具有“长三角”地区鲜明特征的红色旅游线路;具体落实“鲁苏皖”红色旅游区开发战略,深入挖掘“三省”红色资源间的内在联系,打造联合红色品牌(见图6)。

图6 无锡红色文化遗产跨地区协同旅游线路发展

无锡市区内诸多红色文化遗产集中于某一个乡镇片区,尤其承载较多农民武装活动的锡北镇、安镇、鹅湖镇等。如若以乡镇为单位,通过将区域内的红色文化遗产协同串联,打造鲜明的红色旅游品牌,不仅可以将遗产的静止保护模式转化为活化主动展示模式,也有利于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及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以锡北镇红色旅游线路设计为例,整条线路以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为构建线索,遵循“一路、两翼、两点、六核”的空间布局原则,将锡北镇内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陈志方故居等红色文化遗产与黄玫山、“长征”公园等红色景点纳入协同规划,打造长征精神、铁军精神及星火精神为“三大主题”板块,旨在使行走线路的游客“忆苦思甜惜当下”(见图7)。

图7 锡北镇红色旅游线路规划方案

2.2.3 开发模式的协同 在对红色文化遗产本体进行开发利用时,除了突出其历史文教价值外,还要善用其周边环境条件,打造集教育、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型景区,实现开发模式由静态红色文化展示向文化体验的转变[3]。例如,在笔者设计团队所主持的锡北镇烈士陵园环境提升概念性规划设计中,将红色文化旅游与乡村绿色生态游有机结合,协同构建锡北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特色新地标。以“红色”为总基调,融合生态文化、红色文化、茶文化,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红色旅游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合理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使锡北烈士陵园成为无锡市一处缅怀先烈、教育群众、不忘初心、弘扬红色文化、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优良传统教育的文化基地,同时兼顾锡北镇斗山自然景观与茶园生态特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突出山明林翠自然景观特色,营造绿色、生态与纪念性于一体的乡镇园林式景区(见图8)。在红色文化遗产空间的开发方面,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遗产吸引力,将烈士陵园中的锡北革命历史纪念馆改造为红色文化记忆体验馆,植入VR、AR等技术,使游客从视听多方面感受烈士革命事迹,实现红色文化遗产艺术与技术的融合,让红色文化遗产焕发“活泼”的新鲜观感(见图9)[4]。

图8 锡北镇烈士陵园环境提升概念性规划设计与效果

图9 锡北镇烈士陵园红色文化记忆体验馆室内设计

同时,可以提取无锡中西合璧特色建筑、秦邦宪等革命名人的形象,凝练红色视觉信息,结合江南地域元素开发设计具有无锡特色的红色文创产品、建立红色商城,通过文创品牌盈利收益反哺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进一步开发。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征集民众,尤其是老无锡人对于红色文化遗产及红色旅游专线的建议等形式,使社会各界真正参与到无锡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来。

2.2.4 参与主体的协同 多方主体的协同参与也是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无锡广电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应努力引导各市县区旅游市场的相互开放,打破原有行业刻板现象,增加专项基金的投入,及时调解突发状况及问题,优化红色文化遗产协同发展环境,建立标准化体系和完善红色旅游。

无锡地方民营企业和各景区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式,提升其品牌竞争力;顺应旅游产业向服务型结构转变的趋势,培养服务意识,推动游客对旅游资源协同开发的认可度;重视引进高层次,尤其是管理规划方面及旅游产品设计、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对遗产类红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尊重其价值,在保证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利用开发[5]。

无锡地区许多红色文化遗产分布在乡村或经济基础较薄弱地区,这些区域内的住民是当地红色旅游产业的主体之一。充分发挥当地群众的主体作用,可在推动当地红色旅游的同时,为当地经济带来客观的效益。当地居民可以通过创办民宿、农家乐,制作售卖特色手工艺品等获取收益。

三、结 语

红色文化遗产是党和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充分体现,是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重要载体。对红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开发,是生态建设、文化旅游等多方发展的需要。因此,不仅要对遗产单体进行合理保护和利用,同时也应向多元协同、多方借力活化红色文化遗产迈进,使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有效融入当地旅游产业与现代经济社会之中,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遗产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使命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无锡红色文化遗产的特征与保护开发现状,从单一遗产“点”的保护视角转变为“面”的视角,以资源协同整体保护与发展视角,提出无锡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路径,为促进无锡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无锡市红色旅游无锡
无锡市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清零行动”
无锡一棉
无锡市刚柔并济治理重大事故隐患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红色旅游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