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市城区低出生体重儿婴儿期体格发育生长速率的纵向研究*

2021-11-24江晓阳邵子瑜孙瑜李培培卫华章段毓雯李玲王红新许修琴

西部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头围体重儿身长

江晓阳 邵子瑜 孙瑜 李培培 卫华章 段毓雯 李玲 王红新 许修琴

(1.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2;2.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安徽 六安 237005;3.合肥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安徽 合肥 230001;4.包河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安徽 合肥 230011;5.蜀山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安徽 合肥 230011;6.瑶海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安徽 合肥 230042;7.庐阳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安徽 合肥 230001)

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 LBWI)的生长发育一直都是儿童保健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LBWI比正常体重儿(Normal birth weight infant, NBWI)生长发育状况差,须在特殊营养支持下,经过生长追赶,达到符合宫外生存的生理成熟水平。LBWI的生长发育特点与NBWI存在不同,目前基于LBWI婴儿期连续纵向时点监测资料较少,对于LBWI婴儿期的生长速率研究也较少。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开展合肥市城区LBWI生长发育的前瞻性纵向研究,分别对男女婴以及低出生体重儿中早产儿和足月儿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纵向比较,全面了解LBWI婴儿期的生长速率,明确LBWI在出生后的生长追赶状况,提供LBWI生长监测参考的生长曲线图,为生长发育监测及科学喂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在合肥市瑶海区、庐阳区、包河区、蜀山区和高新区妇幼保健机构选取本辖区管理的LBWI(出生体重<2500g)建立队列,同时选取同期系统管理的NBWI(2500g≤出生体重≤4000g)作为对照组,每收录一名LBWI,收录一名NBWI作为对照,所有婴儿均为本市非农业户口。纳入标准:①母亲居住在研究地区1年以上,婴儿出生后1年内在合肥市城区居住。②母孕期无精神病、慢性病等影响胎儿发育的高危因素。③家长依从性好,自愿参加本研究。④婴儿出生情况正常。排除标准:①双胎或多胎。②出生时有产伤、重度窒息等影响婴儿生长发育的危险因素。③有严重先天疾病和传染病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共纳入389名新生儿进入随访队列,LBWI 228人,男女婴性别比为1∶1.09;NBWI161人,男女婴性别比为1∶1.06。两组婴儿性别、分娩方式、婴儿母亲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及家庭月收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WI组出生体重明显低于NBWI组,早产比例高于NBW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LBWI组与NBWI组社会人口学特征及出生情况比较[n(×10-2)]

1.2 问卷调查 由统一培训的医生对新生儿父母进行基线调查,内容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收入、母亲怀孕及分娩情况、婴儿出生情况等,并签署自愿参加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1.3 监测随访 研究对象随访周期为1年,由儿保医生按确定的时点采用统一的方法对两组婴儿进行纵向随访,重点监测体重、身长、头围情况共计13次:生后24 h内、1~12月、每月满月±5d各1次。

1.4 体格发育资料评估方法 本研究采用体重、身长、头围、身长Z积分、体重Z积分、头围Z积分等指数评价儿童体格生长情况。

1.4.1 体格测量 测量数据由统一培训的医生或护士测量并记录,体重精确至0.01kg,身长测量精确至0.1cm,每次测量2次,两次重复测量的误差体重不得超过0.05kg,长度不得超过0.5cm;头围测量采用无伸缩性的软尺测量,精确至0.1cm。

1.4.2 生长速度计算 ①追赶生长判断标准:国内外研究均以体格发育指标 Z积分来评估追赶生长,体重、身长、头围Z积分-2为有追赶生长。②体重身长头围增长速度计算公式:△W=两次体检体重的差值,VW=两次体检体重的差值/前一次体检体重值;△H=两次体检身长的差值,VH=两次体检身长的差值/前一次体检身长值;△HC=两次体检头围的差值,VHC=两次体检头围的差值/前一次体检头围值。

2 结果

2.1 LBWI组和NBWI组婴儿期体格发育情况 LBWI组男女婴体重、身长、头围等指标均明显低于NBWI组同性别婴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表3。以月龄为自变量X,分别以体重、身长和头围为应变量Y,分性别对LBWI组和NBWI组绘制散点图和水平曲线,结果显示0~12月期间LBWI组生长曲线相对NBWI组向右移,12月龄两组体格发育各指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图3。

表2 两组男婴0-12月龄体格发育测量值

表3 两组女婴0-12月龄体格发育测量值

图1 两组不同性别婴儿0~12月体重水平曲线

图2 两组不同性别婴儿0~12月身长水平曲线

图3 两组不同性别婴儿0~12月头围水平曲线

2.2 LBWI组和NBWI组婴儿期生长速度比较 LBWI生长发育轨迹总体规律与NBWI组相似,但3月内增长速率要快于NBWI组。两组男女婴儿最大生长速率均出现在生后前6个月内,尤其在3个月内显著,其中体重和头围顺位为1月龄>2月龄>3月龄,身长顺位为3月龄>1月龄>2月龄,3月龄之后各体格指标增长速度逐渐下降,见表4、表5。从线图上可看出,LBWI组男婴各月龄体重、身长和头围的增长速度均偏向NBWI曲线右侧,6月龄前更为明显;同样,LBWI组女婴各月龄体重增长速度偏向NBWI 组曲线右侧;身长除9~11月,其他月龄增长速度均在NBWI 组曲线右侧;头围除10~12月,其他月龄增长均值在NBWI 组曲线右侧。两组体重和头围增长速度高峰在0~1月龄,之后呈下降趋势;身长增值高峰出现在2~3月,之后呈快速下降趋势。见图4~图6。

表4 两组男婴0~12月龄体格发育指标增长速度比较

表5 两组女婴0~12月龄体格发育指标增长速度比较

图4 两组不同性别婴儿0~12月体重增长速度变化(左为男婴,右为女婴)

图5 两组不同性别婴儿0~12月身长增长速度变化(左为男婴,右为女婴)

图6 两组不同性别婴儿0~12月头围增长速度变化(左为男婴,右为女婴)

2.3 LBWI 组中PLBW和MLBW两组婴儿期生长速度比较 根据体重和胎龄分类的关系分组,LBWI 组分为早产低出生体重(Preterm low birth weight,PLBW)组和足月低出生体重(Mature low birth weight infant,MLBW)组,PLBW131人(57.5%),MLBW97人(42.5%)。PLBW和MLBW两组男女婴儿最大生长速率亦出现在生后前3个月内,其中体重和头围顺位为1月龄>2月龄>3月龄,身长顺位为3月龄>1月龄>2月龄,3月龄之后各体格指标增长速率大体呈逐渐下降趋势。PLBW组男婴体重增长速度在0~6月时均超过MLBW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身长增长速度在2~4月时超过MLBW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头围增长速度在2~4月和7~8月时超过MLBW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LBW组女婴体重增长速度在0~7月时明显大于MLBW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身长、头围增长速度均在0~6月时明显大于MLBW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LBW组出生后6月内增长速度基本大于MLBW组,见表6、表7。

表6 两组男婴0~12月龄体格发育指标增长速度比较

表7 两组女婴0~12月龄体格发育指标增长速度比较

2.4 LBWI 组体格发育指标追赶生长情况 标准差比值法是比较常用的评价儿童体格生长的方法,适于不同质人群间比较,能更准确的评价儿童体格生长。计算公式:Z=(X-MD)/S(X为分析指标如身高、体重等的个体观察值,MD为参考标准中位数,S为标准差)。LBWI生长追赶定义为Z积分≥0.67[1],体重、身高和头围的标准分是以WHO2006版标准计算。结果显示,LBWI在1岁内体重、身长和头围呈追赶生长,且6个月内追赶较快,尤以4月内更为明显。LBWI男婴6月龄时体重的生长追赶优于身长和头围,1岁时所有LBWI体重都实现了追赶。LBWI女婴6月龄时同样体重的生长追赶优于身长和头围,且在8月龄时所有LBWI体重都实现了追赶,见表8。

表8 LBWI男、女婴各月龄体格发育指标追赶生长情况[n(×10-2)]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LBWI男女婴体重、身长、头围在婴儿期均低于NBWI组同性别婴儿,即使至12月龄两组体格发育各指标差异仍十分显著,这与田园等[2]研究结果一致。本调查结果显示,LBWI和NBWI婴儿期最大生长速率均出现在生后前3个月内,LBWI组男女婴在1~3月期间体格发育指标增长速度大于NBWI组,3月龄之后各体格指标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其中体重和头围顺位为1月龄>2月龄>3月龄,身长顺位为3月龄>1月龄>2月龄。这与国内1995年9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协作组、中国6城市母乳喂养婴儿生长速率监测纵向研究结果一致[3-4],但体重和身长生长速率顺位略有不同。本研究发现PLBW和MLBW婴儿期最大生长速率亦出现在生后前3个月内,3月龄之后各体格指标增长速率大体呈逐渐下降趋势,从总体趋势看,PLBW组男女婴在0-12月期间体格发育指标增长速度大多快于MLBW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婴儿期体重、身长增长速度快于足月低出生体重儿,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5-7]。吕永雪[8]等研究发现生后12个月内,PLBW、MLBW一直在追赶生长,满月后PLBW组身长、体重、头围的生长速率显著超过MLBW,与本次结果相近。目前一般认为MLBW与宫内慢性缺氧引起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有关,出生后并发症多,追赶生长落后于PLBW[9]。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一旦达到一定的能量及营养素供给,他们的实际增长速度会达到或超过参考人群的生长速度,即实现生长追赶[10]。目前普遍认为低出生体重儿生长追赶的最佳时期是生后第1年,尤其是前半年[11]。本研究结果显示,LBWI在1岁内体重、身长和头围呈追赶生长,且6个月内追赶较快,尤以4月内明显,这与王丹华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结果还显示6月龄时有超过90%的LBWI体格发育达到正常水平,体重的生长优于身长和头围,LBWI男女婴分别在1岁时和8月龄时所有体重都实现了追赶。与张勇等[13]研究相比,LBWI在6月龄体格发育指标达正常水平的比例有所提高,特别是体重,这可能与近年来LBWI出院后喂养越来越受到家长重视有关,也从侧面提醒要更多关注LBWI可能会出现过度喂养而导致肥胖的现象。但也有研究显示出生体重越低,追赶生长所需时间越长[14-15]。因此,重视LBWI门诊管理和合理干预,是使LBWI实现良好生长追赶行之有效的方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LBWI的相关研究逐渐深入,对LBWI的高危性及远期影响的认识也更为全面。低出生体重儿可能由于接触高氧影响肺组织和血管床的正常发育轨迹,导致肺的发育障碍,造成支气管发育不良[16]。周玉润等[17]研究发现,与正常体重儿相比,LBWI在生长关键期体重的增长高于身高的增长,易出现超重、肥胖。而更多的研究发现低出生体重与成年期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具有明显相关性[18-21],LBWI生命早期过快的体重增长与儿童哮喘病、儿童肥胖、成人期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有关[22-26]。因此,有必要对LBWI进行长期的生长发育纵向研究,甚至延伸至青春期、成人期,从而进一步明确LBWI婴儿期增长速率过快是否会引起儿童肥胖、成年期心血管疾病。

4 结论

低出生体重对婴儿的体格发育存在影响,LBWI婴儿期最大生长速率均出现在生后前3个月内,各体格发育指标增长速度大于NBWI,且各体格发育指标呈现追赶性生长,在4月龄内尤为明显,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6月内体重、身长增长速度基本大于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因此,应关注LBWI的生长发育尤其是追赶性生长,加强对LBWI生长发育轨迹的长期随访,促进LBWI理想适宜的追赶生长。

猜你喜欢

头围体重儿身长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配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的作用分析
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探究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头大的宝宝更聪明?
产科护理中系统性母乳喂养指导的临床价值分析
塞上曲
小囟门儿童预防性口服小剂量维生素D对头围及丹佛智能发育的作用研究
宝宝小课堂之头围有讲究
雪豹,你还好吗?
百科全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