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融资管理风险及应对策略
2021-11-24张钧
张钧
(万方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
本文主要对我国企业投融资管理的潜在风险展开分析,旨在帮助企业增强自身的风险预测能力和防控能力。同时,对部分企业项目存在的风险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并在评估基础上,提出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策略。经过以上操作,企业的风险管控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和社会效益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企业投资管理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缺乏有效的风险投资环境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投资管理存在很大的风险,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有效的风险投资环境,所以大部分企业没有规范的风险投资管理模式,在风险投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要求和策略。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还会出现或大或小的风险,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的不到位使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面临很多潜在风险。除此之外,我国目前对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还不够到位,导致政府对企业项目投资的支持力度不足,这些原因使企业缺乏完全有效的风险投资环境。
(二) 缺乏科学的投资风险决策
我国企业在投资管理的过程中,常常因为缺乏科学的投资风险决策,加剧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另外,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不重视可行性市场调研,会导致企业的投资管理缺乏权威的科学依据。企业投资时,需要对投资过程的每一个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和理性的决策,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但是,很多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只重视投资产生的效益,而忽略了投资风险的存在,很容易出现盲目投资的状况。
(三)缺乏及时的投资风险管控
由于我国企业在风险投资管理方面起步较晚,再加上很多企业对项目投资的认识不足,投资风险管控并不及时。很多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往往忽略投资风险管理,无法根据市场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更不能对随时出现的风险作出积极应对。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风险管控,风险管控工作不具有规范性和时效性,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投资风险的应对过于被动滞后。由此可见,企业投资风险管控意识的缺乏,会直接导致企业风险管控不够及时,严重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益和长期发展。
二、企业投资管理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及时了解投资环境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企业在投资之前,一定要先对投资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投资环境的目的是保证投资的安全性。为了提升企业投资的安全性,企业可以在投资的过程中选择一部分市场竞争力适中的行业进行投资。例如,可以选择市场比较成熟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或关系民生能源的行业。另外,企业在投资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和所占份额实施投资。想要做到这一点,企业首先需要详细了解市场投资环境,只有对投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防范市场风险。最后,企业还应该了解具体的投资规模,从而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对投资范围作出适当调整。
(二)科学决策
为了保证企业投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企业应该在投资前对投资风险进行详细的了解分析。例如,企业投资前应对投资项目的发展趋势、市场运行、市场环境以及运营风险进行详细的了解与分析,同时拓展投资风险分析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如此,企业还需要根据市场规律提前判断投资风险,并制订相对合理的处置预案,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和严谨的投资决策,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投资作贡献。企业提升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降低投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三)管控投资风险
企业在进行风险投资前,还需要增强投资风险管控意识,只有这样,企业的项目投资才能够顺利地进行。所以,企业如果想提升投资效益,首先要增强风险意识,只有风险管控意识增强了,企业才能够及时进行投资风险管控。除此之外,企业的具体投资项目与投资风险有直接联系,所以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需要及时地评估判断投资风险。另外,企业想要强化投资风险意识,就需要慎重考虑一些不够熟悉的项目投资,其次还需要对自身的财务状况进行及时的评估,规避一部分回报较低的项目,从而及时处理投资风险,使投资风险得到有效及时的管控。
三、企业融资管理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资金无法按期偿还
目前很多企业出于一些特殊的目的,如争取贷款,盲目投资了很多并不熟悉的领域,融资到期后无法按期偿还。融资活动与企业具体的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在通常情况下,企业先产生投资需求,再按照需求进行融资。但是也有一部分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市场化程度不高,独立性不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不完全依靠自身。因此,当地政府会出于地方保护的初衷,对企业进行融资干预。以某面粉行业的小型企业为例,政府为了使其承担当地政府的社会职能,通过给予优惠政策、协助融资等方式,将该企业改造成供热公司。供热公司成立后,又陆续进行基建建设,不久之后,该企业由于产业政策的调整被迫关闭,虽然已经通过了土地、环评、安评、取水以及排污等有关部门的验收,且各项手续均齐全,但由于企业不符合相应的政策,项目被迫搁浅,最终基建投资无法收回,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会导致融资资金无法按期偿还,企业被迫重整,使企业的长期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二)前期调查不够全面
目前,还有很多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出现对目标企业前期调查不到位的状况。如果前期调查不到位,且没有经过专业人员的审计和评估,就提前支付部分收购款,那么支付结束之后,会发现实际状况与预期情况存在较大差别,使企业陷入两难的局面。这一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民营企业,部分大型国企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企业为了有效提升投资收益,会专门成立一些投资子公司或投资平台来收购部分与企业自身主流业务相关的小型企业,而这些投资子公司或投资平台的投资资金除了部分来源于股东投入外,大部分都是通过其他融资途径获取的。
某国企控股的实业公司为了拉长自身产业链,收购与自身主流业务有联系的小型企业的部分资产。由于被收购的小型企业规模过小,融资公司在进行前期调查时,流程会非常简单。
(三)后期战略规划缺乏
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往往缺乏一种系统性的融资战略,缺乏后期战略规划,无效的投资会使融资规划受到影响,从而滋生债务违约问题,长此以往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1]。目前,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融资方式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融资渠道逐渐得以拓宽。尤其是其中一部分的核心产业和某些竞争力很强的地方性企业,经常依靠自身信用募集资金。在没有进行充分研究且缺乏后期战略规划的前提下,如果企业盲目扩大生产会导致产能过剩,使资金回流不畅,极易导致债券到期之后不能得到兑付,给企业自身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四)企业管控能力不足
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由于管控能力有限,往往缺乏对融资项目的监控和跟踪,导致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漏洞,造成资产的丢失以及浪费。这样的现象主要存在于某些大型的公共设施投资中[2],而此类建设项目支出过程中的前期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所以前期资金较为充足,但随着项目建设周期的延长,地域跨度逐渐变大,企业的管控能力面临更高的要求。如果此时企业要进行融资,但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对财务和资产的记录,很容易导致项目支出管理混乱,最终使企业的项目财务分析缺乏一定的依据,造成资金回流预估失误,并给融资管理带来风险。
四、企业融资管理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匹配合适的融资结构
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需要遵循原本的资金架构,再全面分析每种因素,具体可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具体资金来源,承担相应的风险,还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融资方式[3]。其次,企业应该根据详细的还款时间和资金架构,选择合适的资金使用周期,使企业的还款时间和还款数量得到均衡,促使还款时间过于集中和货币资金不足等问题得以解决。企业只有在融资过程中匹配合适的融资架构,融资效率才能得到相应的提升,融资风险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下降。
(二)提高企业的财管效率
目前,很多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够乐观,导致企业面临一定的风险。为了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企业员工应该齐心协力,以一种全力以赴的姿态,推动企业的发展,同时还需要制定具有实际意义的经营方案,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提升[4]。另外,企业还需要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通过扩大资金回流、降低浪费、节约成本与支出等方式提升经营效益,使自身的经营资金能够尽快周转。最后,企业还需要严格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借贷,同时科学合理地使用融资资金,以此来保障企业的正常经营,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走上正轨,降低融资风险。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如果财管效率得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也会得到提升,融资风险随之降低。
(三)加强企业的创新管理
企业在融资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市场实际状况进行分析,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企业还需要适当加大对研究项目的投入,同时培养专业的研发人才和技术人才。此外,企业还需要大力发展创新文化,以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创造性。只有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企业的工作效益才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企业的融资效益才能够得到适当的提升。只有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的融资风险才能够得到有效降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四)寻求多样的融资方式
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应积极发现一些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并选择出符合自身发展状况的融资方式,从而避免单一的内部融资途径,实现多种渠道的融资。企业确定合适的融资方式之后再融资,可以在降低企业风险的同时,谋求新的发展方式[5]。除此之外,企业融资时应积极寻求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更好地适应复杂的融资环境,增强风险管控能力,从而使融资风险得以降低,最终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企业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更好地进行投资与融资,使企业风险得以降低,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大多数企业都会面临这一问题。做好企业的投资融资管理,降低投资融资过程中出现风险的概率,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是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应对策略,旨在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