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务环境对制造业企业融资的影响
2021-11-24张毅
张毅
(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 200120)
一、财务环境概述
财务环境是指企业在从事财务活动中面临的内外部条件、时间、要求等因素的总和。认真、有效、综合地分析财务环境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基础,有助于企业在财务投融资决策方面作出正确抉择。财务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一般是普遍客观存在的,是企业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宏观环境分析(政治、经济、法律环境因素)、行业环境分析(企业间竞争、成本、规模经济)和经营环境分析(消费者、融资者);内部环境一般是主观可以改变的、企业内部运作所面对的实际情况,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企业资源分析(财务资源、人力资源)、企业能力分析(研发能力、生产管理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独有的技术或能力)和价值链分析(企业价值)。如何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财务环境应对方案,是每个财务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财务环境对制造业企业融资的影响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形势下,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加速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战略优势的重要之所,因此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发展起来。自2020年以来,国家在部署“六稳、六保”工作时,再次强调要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融资、对制造业“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出了明确要求。制造业企业融资决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向高质量转型发展,即从简单规模制造向高水平技术制造转型,从加工密集型制造向自主研发设计转型,从传统的“两高一剩”行业向新工艺、新要素、新产业链转型,从传统依靠大量人工制作向智能化生产转型,从分散产业链向集群产业链转型,彻底改变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制造业企业要实现上述转型升级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制造业企业财务人员如何合理利用内外部融资渠道形成多样化的融资结构、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合理确定融资期限、规避市场变化带来的融资风险,支持制造业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制造业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忽视财务环境造成的影响
(一)外部形势日益严峻复杂,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短期内仍未摆脱增长停滞的颓势。美国政府开始反思衍生金融过度发展的问题,连续两任总统都提出“将流向海外的制造业就业机会重新带回美国本土”口号,其本质就是美国政府力挺制造业回归,促进美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包括出台减免税收、放松管制、政府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将阻遏“美国再次强大”的矛头指向了全球化和中国制造业。为此,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重回人们视线,我国制造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劣势凸显,关键设备进口受阻明显,部分零部件库存紧张甚至断供,直接威胁了我国制造产业链的安全稳定。我国制造业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面临供、产、销不顺畅,经营成本上升,到期债务偿还困难等情形,进而可能引起企业资金链断链,积聚形成系统性风险。
(二)部分地方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视不够,配套政策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原始创新不够,基础研究不足,自我设计有限。部分地方政府早期通过制造业招商引资,虽然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但是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减、资源环境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低附加值、“两高一剩”制造业转型问题亟待解决,制造业招商引资“唯规模论”已成过去式。地方政府部门要及时领会中央产业政策,转变思维,将重点放在制造业“调结构、促转型”上。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在税收层面上,对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税收优惠政策还有待拓展;在金融层面上,积极引入国家产业基金、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推荐政策性银行参与制造业企业融资方面还有待加强;在法律层面上,解决制造业企业在融资创新过程中遇到的知识产权、专利权抵押等法律问题还有待突破;在环境保护层面上,整治低端制造业带来的工业污染还有待持续完善。
(三)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普遍有限,融资成本不合理
按照融资优序理论,企业一般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但是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投入大、产出多,但普遍净利率较低,因此属于企业自身的留存收益不多,后续用于企业再生产、再投资会显得力不从心。而权益融资则需要制造业企业通过IPO,在二级市场取得融资,一般周期长,前期代价大,获得资金速度较慢,企业控制权容易被转移。因此,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赖债务融资,即通过从商业银行贷款取得资金,用于企业日常经营周转或项目开发所需。但商业银行往往“嫌贫爱富”,往往会对现金流充裕、净利润较高的行业、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并予以贷款规模倾斜;对利润率不高、新增融资被存货和应收账款占用较多的制造业企业,增信措施越来越多、加码不断,要求但不限于增加土地房地产抵押、合格担保、保证金、风险缓释措施等手段。处于初创期的制造业企业由于尚未形成有效的固定资产,缺乏合格的抵押物以向商业银行取得融资;出于成熟期的制造业企业由于前期厂房均已抵押,后续如要扩大生产则面临抵押物“二次抵押”,商业银行再次贷款不再具备优先受偿权,企业难以获得持续性资金;而进入衰退期的制造业企业,由于多涉及国家明令禁止的限制类行业,不在商业银行授信范围内,所以这些企业投资转型或升级改造的融资诉求难以得到有效支持。
(四)制造业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财务服务业务意识不强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产业政策不断调整,与财务有关的各类法律法规政策也在不断更新完善,而从事企业融资的财务人员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融资思维,政治站位不高,对国家最新产业政策动态、最新会计理论知识、最新金融政策等内容的了解储备不足。其次,财务人员对制造业企业从事项目融资普遍经验不足,对项目建设产能盲目估计,导致资金大量投入而产品最终滞销,企业培养复合型财务融资人员迫在眉睫。最后,财务人员对企业融资品种组合的管理能力缺乏经验,存在“短贷长用”、借款渠道集中的现象,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造成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另外,掌管企业融资的基层财务人员常埋头日常事务性工作,对企业取得融资资金的管理水平有限,或造成贷款资金未及时到位,影响项目建设进度,或造成贷款资金到位过早,导致资金闲置,企业无故承担利息。
四、制造业企业根据财务环境合理制定融资决策的对策建议
(一)落实供给侧改革要求,高度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使命
面对西方国家对我国制造业的层层打压,制造业企业应提高政治站位,充分意识到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坚定不移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前的外部形势虽然是“危”,其实也是“机”,制造业企业可以按照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原则,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精神,聚焦主责主业,精准发力,积极进入“卡脖子”的关键核心产业领域,推动企业自身质量、效率、产品的变革。初创期的制造业企业可着眼于提升供应链保障能力、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环节的产品领域;成熟期的制造企业可着眼于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和共性技术创新领域,支持原有产业高级化、现代化发展,扭转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传统制造业企业应结合自身传统优势,淘汰不符合国家明文规定的禁止类产业,腾笼换鸟,加快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的步伐,寻找新的突破口,把自身逐步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二)不惧困难,主动作为,积极向政府争取制造业支持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制造2025》、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多次强调了制造业的战略意义,陆续出台了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方案和政策,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并出台了具体实施细则并加快布局,如广东省提出在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5个方面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上海市提出全力打造汽车、电子信息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民用航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化工4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安徽省提出实施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智能家电等先进制造业集群。但是“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出台的政策接不接地气,税收优惠政策有没有落到实处,金融机构是否做到了“敢贷、能贷、愿贷”,还需要制造业企业财务人员积极向行业主管部委、地方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税务部门等及时反馈,实事求是地向上反映制造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障碍和阻力,推动上述部门转变思想、融入角色、主动配合制造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切实解决制造业企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如组织设立制造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引导产业基金或信用保证基金投资优质制造业企业,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引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领头企业。
(三)利用好政策性金融机构渠道,获得稳定融资来源
按照金融供给侧改革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融资决策部署,要求开发性金融机构等政策性银行加大对制造业贷款的支持力度,实现制造业全部贷款余额逐年稳步增长,稳步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余额,提高融资效率,推广融资创新产品和模式,将制造业专项融资纳入金融支持战略规划,提高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制造业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积极与开发性金融机构等政策性银行对接,通过“投、贷、债、租、证”、投贷联动(投资+贷款或认股期权)、研发贷款、制造业专项贷款等政策性金融产品,取得融资期限长、金额大、利率低的资金,进一步完善企业融资渠道,确保资金可持续到位。另外,制造业企业可深化与各级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客户等外部的合作,逐步搭建风险分担机制,共同打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如加强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等类似担保机构的合作,为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或者与有实力的制造业上下游合作客户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共同建立风险准备金,相互增信,共同融资。
(四)增强财务人员的格局意识,培养业财融合的专业人士
制造业企业财务人员在从事融资业务时,第一,要站在“制造业是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担起责任,守土有责,用专业的知识为国家、社会、企业管理层作出精准判断。第二,要时刻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产业信息的调整、金融政策的完善,把政策层面的信息与制造业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用好、用足、用透国家给予的政策,同时把控企业融资风险。如近几年我国出台了若干政策用于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这使不少国内企业家看到了未来巨大的潜在市场,纷纷上马相关项目。但2020年以来,WHHX、NJDKM等集成电路企业陆续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这些企业只是简单地看到了国家给予的政策红利,没有真正了解、认清集成电路行业技术壁垒高、项目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等特性,盲目进行投融资,导致“小马拉大车”,最终走向破产边缘,造成资源浪费。第三,要提高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能力,可从银行、证券、租赁等多种融资机构获取不同资金来源,努力学习并尝试金融创新工具,丰富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渠道,减少融资集中度风险。第四,要提高自身业务操作水平,运用好现代科学技术,把控企业资金的来往动向,统筹安排资金使用,做到资金“统一集中、统一投放、统一使用”,发挥资金在企业内部的最大效益。
五、结语
制造业企业融资目标的实现,与把握好财务环境息息相关。按照“两手抓”的原则,一手要认清外部形势,与时俱进,掌握最新政策导向,另一手要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内外部沟通交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合理筹措资金,促进企业良性、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