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控有效性影响因素及其提升对策研究
2021-11-24高丽薇
高丽薇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成都分所,四川 成都 610000)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基础理论概述
动态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主要指企业结合自身所处的实际环境及生产运营的生命周期阶段改进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制度以及方法等,保障企业预期经营目标的过程;静态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主要指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机制所达到的实际效果与企业预期的经营合法合规性、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资产的安全性及运营管理的效率等目标之间的具体偏差程度。本文以企业的静态内部控制有效性作为研究对象。
在实务中,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以风险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即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时,重点围绕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识别、分析和控制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潜在风险,进而实现内部控制的其他目标;二是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评价方法,即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时,主要结合内部控制的五要素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有效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判断;三是融合多种因素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法,即通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其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设计相应的评价矩阵模型,实现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定量评价。
二、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意义
之所以要研究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是因为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从多方面对企业的运营管理产生促进作用。一方面,能够实现对企业潜在风险因素的有效管控,为企业稳定运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即管控有效性较强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将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纳入防控体系,从而实现对各种风险的有效管控,降低风险产生破坏的概率;另一方面,可以合理减少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提高综合效益,即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动态监控,从而合理剔除一些非必要的成本费用支出,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三、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一)股权结构的具体构成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运营管理的合法合规性等。股权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是否国有持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高管持股比例等。经过对多个案例的总结分析可以发现,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效果与机构持股比例之间具有较高的线性相关性;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程度及运营管理的合法合规性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负相关关系;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程度以及运营管理的合法合规程度与是否国有持股、高管持股比例以及机构持股比例呈非线性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可以判断出,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在国有持股、机构和高管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时较强,反之较弱。
(二)企业决策权的分配形式
科学合理的决策权分配可以充分发挥内部控制机制的牵制职能,从而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管控的有效性。从实务情况看,当企业董事中高管的比例较高时,内部控制管控的有效性会有所削弱,主要原因在于董事会是企业决策的主要制定者,管理层是董事会决策的执行者,若管理层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过高,则在本质上形成了决策的执行者与制定者同为一体的问题,这将会大幅弱化内部控制机制中的横向牵制和制衡作用,最终削弱内部控制管控的有效性。
(三)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否健全
内部监督是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及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重大缺陷,并督促企业及时进行修正的重要环节,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否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内部管控有效性的强弱。
(四)企业的部分特征因素
企业的特征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的所在地、所处行业、规模和生命周期等,在这些特征因素中,部分因素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产生影响。一般来说,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成熟,企业的运营管理状况和财务状况良好,则企业会投入一定人财物进行内部控制建设,从而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产生促进作用;当企业处于高成长期时,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速度迅速、交易日益复杂,人力资源的内部环境也会发生快速变化,此时企业内部控制会因适应性不足而出现管控有效性的弱化;当企业的规模较大、发展成熟时,内部分工会较为细化,内部控制机制相对比较健全完善,其有效性程度也比较高。
四、企业增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主要对策
(一)从多角度采取措施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
通过分析企业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企业可以从3个方面采取措施对股权进行优化。首先,适度降低企业的股权集中度,增强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适度分散企业股权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大股东的控制权,从而有效防止其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出现架空内部控制机制的现象。其次,积极引入机构投资者,保证机构投资者在股权结构中的占比增加,可以促使机构充分调动在信息、资金以及形势预判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企业治理的科学化,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保障。最后,适度提高企业高管在股权结构中的持股比例。企业高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提高他们在股权结构中的持股比例,可以充分激发他们在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及执行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进行决策权分配时要注重适度制衡
通过决策权分配来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从两个角度采取对策。一方面,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董事长和总经理分开设立,不允许兼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兼任,不仅违背了不相容岗位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同时还会弱化二者之间的横向制衡作用,容易出现权利寻租现象,从而弱化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引入专业能力比较强的独立董事来强化监督职能,发挥对其他董事决策权的制衡作用,从而对内部控制管控的有效性产生积极作用。
(三)强化对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作用
结合内部监督的主要职能,建议企业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来进行强化。一方面,建立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体系,通过自我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采取修正措施,实现风险的自我防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实行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保持内审部门和人员的实质独立,为其客观、公正地评价内部控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对内部监督职能的强化,从多角度对内部控制机制进行修正和完善,从而增强管控的有效性。
(四)梳理企业在建设和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上文提到,企业部分特征因素对内部控制有影响作用,企业要对所属行业的发展情况、所处生命周期阶段、规模以及财务状况等利用SWOT分析(态势分析法)等方式来进行优势和劣势的分析,重新定位,然后在此基础上梳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情况,找出并弥补缺陷和不足,从而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此外,企业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较强的盈利能力能保证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方面发挥更强的积极作用。
五、结语
本文以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务从4个角度提出了企业在建设和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然后针对这些因素,分别从股权结构优化、决策权分配等角度提出企业增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主要途径和对策,旨在为企业增强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