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故一九四二》英译的顺应性研究

2021-11-24叶芸芷曾文雄

现代交际 2021年20期
关键词:温故译文译者

叶芸芷 曾文雄

(广东财经大学 广东 广州 510320)

《温故一九四二》是作家刘震云于1993年出版的纪实调查体中长篇小说,讲述1942年河南大饥荒历史事件。小说中“我”受朋友之托回到家乡河南,通过采访经历过大饥荒的幸存者,以及查找翻阅中外报刊资料,来整合那段令人悲痛不已却逐渐被遗忘的饥荒回忆。其英译本于2016年在海外出版,受到广大海外读者的青睐。研究将在顺应论的框架下,从语境关系中的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出发,讨论葛浩文夫妇为顺应语境关系所采取的翻译方法,期待能为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与跨文化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温故一九四二》研究现状

2012年改编自小说的电影《一九四二》在国内上映,广受观众好评,原著小说也因此受到读者的青睐。2016年,由汉学家葛浩文与其夫人林丽君合译的英译本Remembering 1942问世,进一步扩大了小说在国外的知名度。随后,对《温故一九四二》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首先,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小说叙事方法上的研究,如耿菲认为《温故一九四二》与其他的灾难文学不同,它运用了言语反讽和情景反讽两种反讽的叙事方式,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表现出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内涵;[1]罗长英则从民间视角叙事、双重空间对比叙事、反讽叙事和河南式幽默语言叙事等四个角度探讨小说的叙事艺术特色,分析小说的叙事主题和价值。[2]其次,有部分学者,如武连娣[3]、翟金芝[4]、王坤[5]、张盼盼[6]以新历史主义为理论支撑,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温故一九四二》。最后,还有学者将原文本与改编电影《一九四二》比较,讨论其改编过程中的得与失,如陈书蓝[7]、杜桦[8]、胡郁[9]。这些研究多局限在小说文本和电影改编方面,对其英译本的研究尚且不足,因此本研究以《温故一九四二》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希望能丰富翻译研究,为中国文学翻译找到一些可行之法。

二、语境顺应论与翻译

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 e f Verschueren)于1987年提出了顺应论,并于1999年在其专著《语用学诠释》(Understanding Pragmatics)进一步对该理论进行论述和完善,以一种多层次的视角理解语言的使用,为语用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维索尔伦认为,语言顺应是语言使用者说话时要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其本质上是在一系列语言可能性中“不断地做出语言选择,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原因”。[10]

语言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三大特点。根据顺应论,语境是指语言交际的环境,用来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的一切因素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语言语境,即上下文的语境;交际语境则由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及交际双方构成。顺应论认为,语境不是静态的,语境产生于交际过程中并随交际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变化。翻译简单而言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简单转换,实则是一种多层次的语言顺应的过程。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了解原文语义与语境,选择直译、意译、增译、省略等翻译方法,在目的语的语境中做出合适的语言选择,让目标读者能顺利理解原文的内容。

三、《温故一九四二》的顺应性分析

(一)语言语境顺应

语言语境主要关注语言本身,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线性序列三个方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考虑上下文的对于词、短语、句子的理解,挖掘出原文中隐晦的行文逻辑,用恰当的方式使译文能够顺应目的语的语言表达。

原文:即使发生战争,也不可怕,世界上最后一颗炮弹,才落在领袖的头上。如果发生世界性的核战争,最后剩下的,就是各国的几位领袖,因为他们这时住在风景优美的地球上空……[11]17

译文:Even war is nothing to fear,because the leaders will not be hit the last bomb falls,if then.If a nuclear war does break out,the few who remain standing will be the leaders of nations,for they will live above the earth with great views of the world below...[12]281

上述例子讲述的是作者推测当时各国领袖认为战争不可怕的原因:一是领袖定是最后受伤的人,二是领袖是战争的操控者,因此并不会那么容易受伤害。葛浩文夫妇注意到了汉语与英语在逻辑表达上的差异,即汉语中的逻辑层次是隐性的,而英语的逻辑层次是显性的,因此采用增译的翻译方法,用连词because与for将原文中的逻辑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译者充分考虑英语读者的阅读认知,让译文在英语语言语境中得到顺应。

原文:老人叫郭有运。据县政协委员韩给我介绍,他是一九四三年大逃荒中家中受损失最重的一个。老婆、老娘、三个孩子,全丢在了路上。五年后他从陕西回来,已是孤身一人。现在的家庭,属于重起炉灶。[11]30

译文:His name was Guo Youyun,who,according to political congress member,Mr.Han,had suffered greater losses than anyone else in the exodus of 1943—his wife,his mother,three children.Five years later he returned from Shaanxi alone to start a new family.[12]292

上述例子讲述的是其中一个受访者郭有运一家去逃荒,结果全部亲人都死在路上,后来回到家乡重新组建家庭。“重起炉灶”原意指的是从头再来。但依照原文的语境,“重起炉灶”一词在此处并非指郭有运做事遇到困难重新开始,而是天灾导致家破人亡后重新组建一个新的家庭。译者为顺应原文的语境,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将“重起炉灶”译为“start a new family”,增加译文的可接受性,使目标读者能产生与原文读者同等的理解值。

(二)交际语境顺应

交际语境包括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在文学翻译中,交际语境主要涉及社会情况、风俗习惯、地域环境、思维方式、交际场合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译文,因此译者会顺应目的语的交际语境选择语言表达,忠实完整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葛浩文夫妇在翻译《温故一九四二》时,为了照顾英语读者,尽可能地做到了交际语境顺应。

1.物理世界的顺应翻译

物理世界主要指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也包括所处位置、身体姿势、身体状况等,这些都对语言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葛浩文夫妇在处理《温故一九四二》译文时,顺应目的语的时空关系,尽可能地降低读者的阅读难度。

原文:今春(指旧历)三四月间,豫西遭雹灾,遭霜灾,豫南豫中有风灾,豫东有的地方遭蝗灾。[11]14

译文:In the third and fourth months,western Henan experienced hail and frost,southern and central Henan suffered high winds,and eastern Henan was struck by locust attacks.[12]279

中国34个一级行政区,各自有其简称。河南简称“豫”,源于夏禹。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天下为九州,称中原地区为豫州。据《周礼·职方》“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又云: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故云豫也”。因豫州位于九州之中,历史上河南又被称作“中州”“中原”。上述例子描述的是当时河南省内不同地区的灾害情况,葛氏夫妇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用“方位词+地名”的形式将“豫西”“豫南”“豫中”“豫东”分别译成“western Henan”“southern and central Henan”和“eastern Henan”。葛氏译文避免对“豫”一词的累赘解释,既忠实于原文,又顺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减轻读者的阅读负担。

2.社交世界顺应翻译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在所有的社交世界因素里,交际者的言语行为主要受社会和文化规范的制约。[13]由于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敏锐发现这种差异,灵活处理原文以更好地顺应目标读者的社交世界。

原文:蒋委员长的这种态度,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受到许多书籍的指责……这时我突然明白,该受指责的不是委员长,而是几十年后这些书的自作聪明的作者。是侍从在梦中,还是丞相在梦中?侍从在梦中。[11]19

译文:...But I had to laugh when I calmed down,for it dawned on me that it was not he who wrote decades later.Who had his head in the clouds,the attendant or the prime minister? The attendant,for sure.[12]283

“丞相”是仅位于中国古代君王之下的百官之首,是外姓权力的最高地位,相当于现如今的首相、总理一职。由于中外传统文化上的差异,译者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其翻译成“prime minister”,不仅顺应源语的交际需求,而且顺应目的语社会的交际语境。

上述例子源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曹操向来生性多疑,剑杀了帮他拾起被褥的近侍,众人以为他是在梦中杀人,唯有杨修知晓曹操的意图,叹息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原文作者刘震云用这个故事“反话正说”许多书籍的作者“在梦中”误会了蒋介石不相信灾情,实为讽刺蒋介石对灾情置之不理的态度。葛氏夫妇在充分理解语境的情况下,为顺应目的语中的社交心理,将“梦中”意译为“had his head in the clouds”,原文的文化信息虽然部分缺失,但译者保留了原文的内在含义,并将原文作者的讽刺意图表现得淋漓尽致。

3.心理世界顺应翻译

心理世界是维索尔伦顺应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包括交际者的个性、情感、观念、愿望、意图等心理状态。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的和听话人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作为原作者与目标读者交流的中间人,必然要了解原文作者的心理情感和写作目的,也要顺应目标读者的心理期待。

原文:如果换一个角度,当我们站在几千万灾民的立场上去考察,就觉得蒋无疑是独夫民贼,置人民的生死于不顾了。[11]22

译文:But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illions of drought victims,we cannot help but feel that he was a heartless,cruel dictator who did not care about the people's livelihood.[12]286

上述例子是作者站在灾民的角度对蒋委员长的评价。成语“独夫民贼”意思是对国家人民有严重罪行的、暴虐无道的统治者。译者将“独夫民贼”直译为“a heartless,cruel dictator”,不仅符合当时蒋在千万灾民心中的形象,同时将原文作者思想情感表现得十分到位,更是顺应了目标读者的心理世界,让英语读者能够与灾民产生共鸣,加深目标读者对原文中蕴含的人物性格和感情倾向的理解。

四、结语

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和顺应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不断地摸索和理解原文的语境,从而采用合适的方法让译文顺应目的语语境。本文从语境顺应的角度对《温故一九四二》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葛浩文夫妇英译《温故一九四二》时,主要采用了直译、意译、增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成功地做到了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中多方面、多层次的顺应,让英语世界的读者能轻松地跨越语言差异的障碍,在译文中完美地获得原文意义内涵和情感表达的再现。

猜你喜欢

温故译文译者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不羡仙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如何"温故"才能"知新"
温故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