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冷暴力与高中生孤独感关系研究

2021-12-15郑筱妍

现代交际 2021年20期
关键词:冷暴力言语高中生

周 巧 郑筱妍

(1.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2.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高中时期的青少年思想还不成熟,容易受不良因素影响,做出不适宜的行为,如校园冷暴力。遭受校园冷暴力的高中生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针对校园冷暴力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暴力包括“热暴力”和“冷暴力”,指个体有意地利用自己的身体力量或权力对自己、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胁迫或危害行为,导致或可能导致伤害死亡、发育障碍、权益剥夺的行为。[1]“热暴力”主要表现为有意攻击的拳打脚踢,而“冷暴力”主要表现为个体通过言语、关系等方式对其他个体进行精神上的攻击,使对方精神受到伤害。目前,我国对于“校园暴力”的定义界定还未统一,徐久生认为校园暴力指校内与老师和学生直接相关的暴力行为[2],这一定义被普遍认可,这也是本研究采用的定义。基于此,研究认为“校园冷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的“冷暴力”现象,它包括两种,一是师生之间的校园冷暴力,二是同学之间的校园冷暴力,具体表现为歧视、嘲笑、侮辱、轻视等,最终使受害者受到心理创伤。[3]

孤独感指一种孤苦伶仃的情感,它是在个体体会到自己和外面世界有所隔阂或者感受到被外界抛弃时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当下的人际关系无法让个体满意,且理想交往与现实交往水平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无助、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时常出现,极有可能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因素。[4]总的来说,只有长期性或严重性的孤独感才会引起某些情绪障碍,导致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短暂或者偶然的孤独并不会导致心理行为紊乱。[5]此外,孤独感不仅让个体体会到与他人和社会的隔阂与疏离,而且这种隔阂与疏离还会反过来强化个体的孤独感,长时间如此,会使得疏离的个体体格失常。[6]

校园冷暴力与孤独感的关系尚不明确,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86.0%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校园冷暴力,其中表示校园冷暴力很常见的占比15.8%,表示校园冷暴力偶尔会有的占比70.2%。[7]在校园内遭受冷暴力的学生会产生心理阴影,难以相信他人,对集体生活和团队合作的适应性降低,三观不正,学习成绩降低,孤独感和无助感加剧,产生反社会心理,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此外,如果学生遭受校园冷暴力,他们会想着逃离学校,逃离班级,逃离给予她/他冷暴力的同学,久而久之,他们会体会到难以磨灭的孤独感,孤独感给他们带来无力感、无助感,以至于学习成绩降低、厌学,更甚者可能还会导致其他同学成绩降低、校园环境和名誉受损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以安徽省芜湖县某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计发放15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收回有效问卷120份。其中男生43人,占比35.8%;女生77人,占比64.2%。

(二)研究工具

1.中文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DBVS-S)

中文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由谢家树、吕永晓等翻译,该量表采用6点计分方式,1—6表示受害的频率,总分可以说明受欺负的程度。[8]该量表包括4个维度,分别是言语欺负、身体欺负、社会/关系欺负、网络欺负,适用于中小学生,每个维度包含4个题目。因为网络欺负一般是发生在校外且并不经常出现,有的研究者认为它与其他维度并不属于相同结构,这一点上存有争议,所以在统计时不将该维度与其他维度放在一起处理。中文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也是如此处理;因为身体欺负维度并不属于校园冷暴力行为,所以研究剔除了该维度的4道题目,不计入总分。

2.UCLA孤独感量表

UCLA孤独量表是自评量表,它由心理学家Russell等人于1978年编制,测量的是个体渴望交往与实际交往水平存在差距时而产生的孤独感。该量表采用1(从不)—4(一直)4点评分,一共有20个项目,其中9个项目反向计分,对反向计分项目的得分进行转换后再算总分,总分即20个项目得分总和,得分越高说明个体体验到的孤独感越高。

3.统计分析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8.0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校园冷暴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以高中生性别为自变量,校园冷暴力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探究男、女高中生在言语欺负和社会/关系欺负维度上的差异,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校园冷暴力的性别差异分析(n=120)

从表1可知,男、女高中生在校园冷暴力的社会/关系欺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2.21,p<0.05,表明女高中生遭遇的社会/关系欺负显著高于男高中生遭遇的社会/关系欺负;男、女高中生在校园冷暴力的言语欺负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0.46,p>0.05,女高中生遭遇的言语欺负虽略高于男高中生遭遇的言语欺负,但不具有显著性。

(二)高中生校园冷暴力和孤独感的关系

为了解高中生校园冷暴力与孤独感的关系,对中文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的言语欺负、社会/关系欺负与孤独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高中生校园冷暴力和孤独感的相关(n=120)

由表2可知,高中生校园冷暴力总体与孤独感存在显著相关(r=0.419,p<0.05),其中,言语欺负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r=0.435,p<0.05),关系/社会欺负维度与孤独感也呈显著正相关(r=0.319,p<0.05)。由此可知,在总体上,高中生遭受的校园冷暴力越严重,其孤独感水平越高;在维度上,高中生遭受的言语欺负越严重,其孤独感水平也越高;高中生遭受的社会/关系欺负越严重,其孤独感水平同样越高。

(三)高中生校园冷暴力与孤独感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明确高中生校园冷暴力对于孤独感的预测作用,以孤独感为因变量,以言语欺负和社会/关系欺负为预测变量,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3可以看出,在进行回归分析过程中,社会/关系欺负因子被剔除,原因可能是社会/关系欺负维度存在共线性,或者是在社会/关系欺负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等,故以下只讨论言语欺负维度。从表3可以看出R2=0.189,说明言语欺负可以正向预测18.9%的孤独感,同时可以看出p值小于0.01,因此回归方程是显著的;Tolerance值=1,VIF值=1,说明不存在共线性,因此回归方程是有效的。综述可知,预测方程为:孤独感=0.926 * 言语欺负+45.109,由回归方程可知,言语欺负程度越高,孤独感越高。

表3 校园冷暴力与孤独感的回归分析(n=120)

四、讨论

(一)校园冷暴力的原因分析

从表面来看,校园冷暴力产生的原因比较简单,看起来仅仅是因为同学之间的冲突误会,事实上,还需要去探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机制。一方面,可能与成长环境有关,高中生的校园冷暴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个人的不良行为通常都是通过观察习得,近年来家庭冷暴力问题愈演愈烈,若家庭中的父母常用冷暴力解决家庭问题,那么处于家庭中的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倾向于使用冷暴力去解决自己的人际关系问题;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高中生的心智尚未成熟,自我认知能力还不完善,校园冷暴力实施者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施暴行为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他们缺乏一定的同理心。

(二)高中生校园冷暴力在性别之间的差异

在关系/社会欺负维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高中时期的男生和女生在智力水平发育上开始表现出差异,女生不再具有明显的学习优势,倍感压力,导致女生开始组建小团体,在小团体中寻求安慰和发泄情绪,由于年龄限制和阅历不足,她们还无法真正认识到团体行为会对他人带来怎样的影响,导致团体之间的言语攻击、关系紧张非常普遍,因此表现出更多的关系/社会欺负;另一方面,可能和男女生的性格不同有关,女生的心思比之男生而言是更加细腻,对各种人际关系问题更加敏锐,在团体中是为了寻求认同感和力量感,更容易表现出疏离、敌对行为。

(三)高中生校园冷暴力和孤独感的关系

本研究探索了高中生校园冷暴力与孤独感的相关性,结果发现,高中生校园冷暴力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校园冷暴力的言语欺负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校园冷暴力的关系/社会欺负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

校园冷暴力的言语欺负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我被其他人嘲笑,他们对我说了很伤人的话”“有同学对我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我被取了一些我讨厌的外号”,有过相似经历的高中生,体会到比较强烈的孤独感。

校园冷暴力的关系/社会欺负维度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我被同学们排挤在一些事情之外,我感到很难过”“有同学唆使别人说我坏话”“有同学让其他同学不要和我交朋友”,有过相似经历的高中生,体会到比较强烈的孤独感。

校园冷暴力中言语欺负可以正向预测高中生一部分的孤独感,言语欺负程度越高,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感越强。

五、教育建议

从研究结果看,可以通过杜绝校园冷暴力来降低学生的孤独感。首先,学生在遇到校园冷暴力时,要学会冷静,不可以暴制暴,学会和平交谈,寻求解决方法;其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学交往中不要刻薄地对待同伴,平易待人;最后,努力提升自己,与家长和老师多沟通,不可封闭自我。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还不是那么成熟,很多不理智的行为都是盲目模仿他人习得的,如本研究的校园冷暴力行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杜绝校园冷暴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修养,言传身教;其次,教师应该要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积极关注学生,积极处理校园冷暴力问题;最后,教师应该深入学生,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勿让校园冷暴力钻空子。

可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四个角度入手,全方位降低校园冷暴力,以此降低学生孤独感。

(一)积极面对,努力克服

首先,校园冷暴力是人生中遭遇的一个困难,个人遭遇校园冷暴力时,应该提高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它,选择去打败校园冷暴力,而不是让校园冷暴力打败我们;其次,个人在遭受校园冷暴力后,可积极寻求外界帮助,如家长或者自己的老师等,尽快通过沟通处理,切勿将问题积压在心里,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最后,个人还应学习与他人良好交往的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温和对待他人,他人才会与我们友好交往。

(二)家校合一,同时发力

校园冷暴力来自学校,并不代表与家庭毫无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实施更多的校园冷暴力,因此应该家校合一,共同发力。首先,学校应该积极观察,及时发现校园冷暴力,及时解决,可以通过班级建设活动使班级氛围和谐,杜绝校园冷暴力;其次,家长应该及时观察自己的孩子,观察他们的变化,若他们遭受了校园冷暴力,应及时与其交流,开导孩子,不要陷入校园冷暴力的漩涡;最后,家长与学校应及时沟通,可以更好地杜绝校园冷暴力,有效降低学生孤独感。

(三)纳入法规,加重惩处

张慧认为应该将家庭冷暴力纳入立法规制之中,如若不然家庭冷暴力现象将会愈演愈烈,可能导致家庭不和谐,甚至会导致社会不稳定。[9]刘洪华同样认为,应该对家庭冷暴力立法。[10]因此,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将校园冷暴力纳入法律法规中,助力和谐校园的构建,也可从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认识到校园冷暴力的危害性,威慑校园冷暴力实施者。

猜你喜欢

冷暴力言语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家庭冷暴力引发离婚诉讼
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行为冷暴力现状调查报告
——以四川省某市A学校为例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班主任工作应杜绝“教育冷暴力”
你的冷暴力会耗尽我所有的爱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