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员干部中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探讨
2021-11-24郭天歌
郭天歌
(中共虞城县委党校,商丘 476000)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在“十四五”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党员干部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主体,其价值观念对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发挥好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人人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决条件。
基于此,笔者在认真翻阅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对虞城县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层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一)取得的成效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率和认同度较高
问卷显示,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上,79.3 %的人选择了基本了解,13.8 %的人选择了很了解,6.9 %的人选择了知道内容但对内涵不太了解。认为现阶段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及时且非常重要的占到了92.7 %,7.3 %的人认为提出有必要,无一人认为没必要。可见党员干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知晓率和认同度还是比较高的。
2.能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且认为需要努力践行
在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上,92.8 %的党员干部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点,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都需要核心价值观来支撑,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重大。在践行上,87.9 %的党员干部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仅仅是一条刷在墙上的标语,它需要倡导,但更重要的是践行。
(二)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了解程度不够
在座谈交流中,谈到对“富强”的理解时,大多数党员干部认为富强是针对经济层面提出的价值目标,只有少数党员干部能够指出富强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在问卷调查中,54.7 %的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要求我们都要践行”,34.8 %的人认为“做好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就行,国家和社会层面的要求自己能做的不多”,10.5 %的人表示对如何践行很迷茫。可见有些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了解程度不够,有些理解还是停留在表面。
2.一些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缺乏信心
虽然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非常必要和及时,但有一些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信心不足。例如,问卷中“您是否对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充满信心?”一题,只有31.6 %的人选择很有信心,54.7 %的人选了比较有信心,还有13.7 %的人选择了信心不足。
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与“行”不统一
虽然我县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率、认同度较高,但在践行上有差距。例如,在“您认为您身边的党员干部是否能够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一题中,只有24.8 %的人选择了“是,他们将其作为一定的指导原则”,63.4 %的人选择了“做了,但不够好”,其余11.8 %的人选择了“不确定”。
二、原因分析
(一)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在问及学习方式时,只有4.1 %的党员干部表示会自己主动学习。座谈中有党员干部表示,学习不是自己主观去进行的,通过各种媒体学习是偶然看到的消息推送,参加学习培训是“领导安排”,单位集体学习时,采用的方式是读理论文章和接受“道德说教”。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如果只是被动学习,是很难真正入脑入心的,枯燥、单一的集体学习方式也会影响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理论学习上浅尝辄止,不够深入和系统。
(二)缺乏系统建构和长效机制
一方面,在培育和践行上缺乏系统性。宣传手段主要依赖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热衷于通过会议传达精神;在实践中,开展的主题系列活动、典型事迹宣讲等,重点还是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这也导致不少党员干部在如何践行上存在误区,认为自己做好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就行,国家和社会层面自己能做的不多。
另一方面,在培育和践行上缺乏长效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主义制度下全社会共同认可并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的建构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不断深化的过程,但从现阶段来看,我县党员干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还缺乏一套长效机制。
(三)多元思想文化的影响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越发频繁,西方发达国家中的一些拜金、享乐、极端个人主义等不健康的价值理念随之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从国内来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叠加呈现,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相互碰撞,价值取向出现混乱,一些党员干部也受到影响,出现了价值迷茫的情况。
此外,信息产业突飞猛进,互联网已经成了人们交往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平台,网络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便利,但网络的隐匿性、开放性、多向性也使得一些错误的观念流行泛滥,消解着个体的价值判断。
三、长效机制探讨
(一)坚持“知”与“行”的双向互动原则
在整个建构过程中,如果只重视培育,或者一味追求实践,势必会割裂二者之间的联系,很难有长久稳定的成效。因此,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知”与“行”的双向互动。
(二)提高党员干部群体的培育方式
1.发挥好党校优势
基层党校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培训、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引导党员干部群体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作为培训、轮训党员干部的主战线,党校能够较好地把握培训人员的思想变化,了解他们的各种所需所求,在教育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上可以更有指向性。其次,党校工作的根本原则是“坚持党校姓党”,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导向。最后,基层党校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2.融入党内活动之中
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内活动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能够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能够提醒其牢记自己的身份,作为“标杆”要身体力行、身先垂范。另一方面,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落地生根,实现价值。
3.加强自我学习
一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增强自己的理想信念。个体的理想信念,影响着个体的行事动机和利益抉择。党员干部作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领军者,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移的笃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效力。二是要夯实意识形态防线。当下,一些腐朽的、黑白颠倒的思想逆流仍在荼毒着部分党员干部,这些思想或是意在割裂我党与国家,或是意在对立个人与集体。主流意识形态必须以党性为政治性,以核心价值观为内在根本。因此,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党性修养,锤炼自己的党性,坚守党章党规、严守党纪国法,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建章立制
1.着力构建培育机制
制定可持续的培训、学习制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的宣传教育之中,把集体学习和自学结合起来,促进宣传教育的常态化;利用多种宣传教育的渠道,搭建各种学习研讨的平台,加强党员干部之间的交流沟通,确保学习的实效性;用“学习档案”的形式将党员干部的学习情况记录下来,这既能够起到督促学习的作用,也能更好地掌握党员干部的学习进程,使得学习成为常态,增强培育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2.着力构建践行机制
一是利用好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在组织开展的活动中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节庆日、纪念日具有周期性和稳定性,有助于形成常态化。
二是利用好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介质,不断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形式,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常态化。
三是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结合党员干部所在岗位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工作之中,使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而行,让正确的价值观念引领社会风气,在潜移默化中长效发力。
四是利用好家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不仅要在社会、工作中发力,也要在家风上下功夫,形成社会、单位、家庭的合力。
3.着力构建考评机制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要求,公开、公平、公正、合理地对其表现进行考核评定,利用多种考核评定的方式以求结果的真实。例如:既要有定量评价的广泛性,又要结合定性评价的针对性;既要有日常的短期考评,又要有年度的综合考评;既要有党内同志的评价,又要结合好群众的评价。努力做到评价广度和深度的密切融合,防止考评中出现形式主义。同时,还要利用好考评的结果,将考察评估的结果同党员干部的任职任用结合起来,促使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更加积极主动。
4.着力构建监督机制
为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流于形式,能够真真正正地落到实处,还需要构建好监督机制。不仅要有党内的监督,还要做好群众监督,将民主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构建起一个全面、系统的体系,定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考评等方面进行督查,及时对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出现的错误行为进行纠正,保证各项制度执行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