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耗散结构视域下武术教学的自组织发展路径探析

2021-11-24袁若薇沈云峰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学系统武术发展

袁若薇 徐 强 沈云峰

(1.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2.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之一,是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武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2019年7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等十四部委印发的《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推动武术产业发展是弘扬武术传统文化,提高武术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内容。[2]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传统体育进校园”。[3]但是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虽然我国的武术教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武术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教学模式和文化传承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武术教学的瓶颈。近年来,教学模式的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武术中的文化传承却长期被忽略,很少有研究去探究武术教学中是否应该伴随着文化传承的问题。[4]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是从武术的练习探讨武术教学改革,如刘文武(2013)主张将学校的武术教学中心从竞技武术转移到传统武术;[5]李金龙(2014)根据国外武术发展,提出我国现行阶段下中小学武术教学应以育人为目标,与结果考核、实用性和道德教育相结合。[6]还有部分学者是单纯从教育的角度探讨武术教学的发展,如张峰(2017)主张武术教学回归教育本真;[7]杨亮斌(2018)指出现在武术的缺乏教育性和针对性,其中对武术如何育人的研究较为普遍。[8]

从诸多研究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仅是从武术本身特征出发,并未去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以武术的内外兼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为武术教学的发展提出新思路,而且也从现实角度解决学生终身体育的问题。因此,本文以耗散结构理论,从武术的内在动力机制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刻解读,弥补现有研究缺乏理论引导探析武术教学发展的空白,全面、系统地把握武术教学发展的现状及路径。

1 理论基础

自组织理论的提出是为了对宏观领域的复杂问题进行研究,是人类对物质的微观结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天体运动等问题获得深刻认识后,面对宏观层次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想要探索出宏观系统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和朴实的基本规律后提出的。[9]自组织理论是以学科群的形式存在的,[10]它的产生和发展归功于不同领域的以复杂性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科学研究,开辟了复杂性问题这一科学领域,[11]为宏观系统复杂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自组织理论发端于物理、化学研究,但目前已应用于医学、生物、社会、文化、管理等许多领域,这些领域的基本特点是复杂多样,并且随着时间变化会出现新的结构或功能。[12]自组织理论以一切自组织现象为研究对象,关注的是开放系统中自组织结构如何产生、演化 ,研究相对较少,但教育领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涉及国家政策、学校、学生、教师、教学资源等子系统的复杂关联,进而表现整个教育系统及各子系统的运行。[13]将自组织理论应用于教育系统,对教育教学研究予以指导是十分有意义的。

自组织理论以一切自组织现象为研究对象,关注的是开放系统中自组织结构如何、演化以及由系统内在演化机制而导致的系统外部表现,伴随着以复杂性为研究对象的系统科学群被挖掘,该理论共包括耗散结构、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分形学以及混沌研究在内的6个基础理论内容。[14]其中的耗散结构理论被认为是自组织理论的核心,它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可以通过不断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在外界条件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可能从原先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成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序的状态,而这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系统自发地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协同学围绕着“协同”和“竞争”两种系统运作机制研究系统各部分合作、空间产生、功能结构等问题,被称为一般的动力学方法论;突变论是关于非连续性变化或突然变化问题的数学理论,其研究目的是为现实世界的形成变化问题中的突变现象提供可利用的数学框架和基础;超循环理论展示如何有效地展开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更紧密的事物的方法;分形理论表达的是如何认识一个具有分形特征的物体或事物,其研究重点在于系统内部各要素自组织过程中的空间结构复杂性问题;混沌理论特别关注自组织过程中的时间复杂性问题,研究事物从简单走向复杂的空间特性和时间特性。[15-16]

2 武术教学耗散结构分析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研究认为武术教学的耗散结构是指武术教学不断远离平衡态,并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等方面的交换,在内部各元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之中,促使教学过程从混乱无序的状态逐步走向有序的自组织发展道路。由于武术教学这一过程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非线性、非平衡性、涨落性等特征促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外界环境就物质、信息和能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交换,从而不断推进武术教学朝着更高层次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一种有序的发展态势。熵常用来描述系统无序程度,因此本研究根据户数教学系统的特点建立武术教学系统熵模型。

2.1 武术教学系统的熵与熵模型建立

数学模型的表达方式

(1)

i表示影响系统开放程度的各种因素,在武术教学系统中教学方式的枯燥、学生的兴趣不足、教学条件匮乏、社会支持不足等,Ki为武术教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每个影响因素的权重,Si为各种因素所产生的的熵值。

有研究表明,在社会或管理系统中部分学者将社会现象中远离平衡态的、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称为熵现象,并提出负熵的信息流入可以增加内熵的理论。武术教学系统是在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通过内部信息的流动,如传统武术与现代教学体制相结合、赛事支持等,在越过临界点后,负熵增加,形成新的有序的组织结构的过程。

负熵的计算公式

(2)

其中Sj为各种影响因素产生负熵值,由于负熵的增加,使得武术教学系统的效率增加。基于此武术教学系统应增加开放性,是系统的发展远离平衡态,呈非线性发展,为武术教学注入持续发展的活力。

2.2 武术教学系统的影响因素与耗散结构分析

2.2.1 武术教学形成耗散结构的前提条件:保持开放性

武术作为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结晶,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需要得到重视,但是武术是一个与社会环境高度融合的复杂系统,学校的武术教学与社会民间传统武术系统之间应该是保持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流,但是在这之间却没有保持开放性。与此同时,武术教学应该打破传统壁垒,在促进民间传统武术引入校园的发展过程中,着力实现武术教学的开放性包容性,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最好途径。武术历经千载的传承永盛不衰,经过了无数次的变革与动荡,仍然在民间广泛流传,但是其他很多西方运动从被发明到现在,短短几百年的时间,却引起人们广泛的追捧,这值得我们反思。此外武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就需要将武术的动作招式不断改善,以适应学生身体发展的要求,由此可见,开放性是武术教学的固定属性。

武术教学是体育教学系统的一部分,体育教学系统保持开放性符合新课标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健康行为的要求,武术教学是体育教学系统的一部分,同时又有着武术本身所特有的文化吸引,教学本身就是基于学生系统实现教学过程中培养目标的动态过程,同样学生系统本身就具备着开放性特征,根据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即解放学生天性,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具开创性、自主性的学生。然而,现实教学中,武术套路的繁杂,每个动作的重复,让很多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现代武术教学缺乏开放性的创新,大多是封闭式教学。所谓封闭式教学就是指技术路线、内容、要求已设计好,学生只是按照固定路线练习即可。[17]具体到武术教学中,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带动武术氛围,使得学生主动去思索,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若自己感受到自己需要这些文化和运动技能,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懒学为勤学、变被动为主动。面对这些问题,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出发,开放性是形成耗散结构的先决条件,武术课程的开展不应当只是固定招式和套路的演练,武术自古以来是一个自养的运动,其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不只是外在的招式,还有内在的涵养,武术与其他运动一样都注重内外兼修,掌握这一深刻内涵,就无疑推动了学校体育中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以及体育精神的养成,然而现在很多人将武术竞技化,这不仅违背了武术的内在逻辑,同时也不利于武术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因此武术教学应该展现其外向性,经常开展活动引进社会资源,实现多方面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各不相同,因此习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不同起点的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2.2 武术教学体系形成耗散结构的必要条件:远离平衡态

在热力学中平衡的事物没有发展的活力,非平衡是促进自组织有序发展的重要源头,[18]远离平衡态是是事物形成耗散结构的必要条件,人的特性本身应该是不断开拓创新,不受限于固定的格式之中,这也就表明人本身就具有远离平衡态的特性,而现在的体育教学就像是工厂车间的流水线一样,给所有的学生固定的模式,压制学生的天性。1915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将武术教育带入了体育化发展的道路,也开始了将武术改变成“武术操”,肢解动作套路的招式,使得习武之时用力不用劲,这也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武术很长时间后依然不懂得如何用劲,因此无法获得满足感。针对这一问题,应当加强学生对身体动作的控制和体验,激发学生习武的动机,增强学生习武的兴趣。武术教学的过程大多是遵循一种平衡的状态,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固步自封,难以发展,正是因为武术教学中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在资源、信息等方面的不平衡,远离这种相对安逸的平衡态,才使得武术教学内产生非线性相互作用,从而推动武术教学从杂乱无章变得井然有序。

当前学生体质下滑的状况难以解决,从武术进校园开始到现在的体育课程改革,每一步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是在课程实施上却难以实现预期结果,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打破现有的平衡使得这种状况得以改善。梳理文献可知,前人已经有研究证实,武术的非均衡发展具体表现在诸如性别、年龄、城乡和区域等很多方面的差异,[19]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这些因素控制在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范围之内。武术教学的非均衡性还表现在民族精神的传承方面,现在武术教学大多是重视武术的竞技化,而忽视了武术文化、精神、内涵的教学,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教师要掌握好价值观和武术招式及套路的非均衡教学,不能“偏执一隅”,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武术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推动武术的发展,与此同时,更是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在“平衡-不平衡-新的不平衡”的认知模式中,[20]就明显的指出教学的过程不再是传统的教学中按部就班的去教学训练,相反,在教学方式角度应当不断创新,推陈出新,营造一种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氛围以及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环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相关技能的获取与掌握,同时更有利于教师价值的体现。

2.2.3 武术教学体系形成耗散结构的内在基础:非线性相互作用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由于复杂性使得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不能用简单的线性关系加以描述,而复杂系统持续发展的动力依赖于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机制之上。众多周知,体育教学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体育教学中不仅包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还涵盖人与物 、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等,[21-24]这种相互交织的关系就形成了复杂的系统,这在武术教学中则更加凸显,主要表现在武术本身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动力的交织,从而也推进武术教学这一复杂系统的形成。所谓非线性在武术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即教师与学生都进行长时间的付出,但是最后得到的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不能成正比的线性关系,但是学生在偶尔间的顿悟,可能就会使学生运动技能有大的提升,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在推动学生运动技能形成以及提高学生满足感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让武术教学各单元之间从杂乱无章变得井然有序,武术教学过程中各子系统之间并非是相互独立,相反它们之间呈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状态,这种关系构成了复杂的自组织系统。武术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非常精细和微妙的关系,让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曾经的“不敢跨越雷池半步”,向不断创新的方式转变,不再墨守成规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创新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有利于解决学校学生体质问题,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逐渐获得满足感,从而不断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动力,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能够得到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武术教学系统中推动学生发展的外部推动力,教师的情感投入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内部动力。这种非线性特征的形成就是推动武术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2.2.4 武术教学体系形成耗散结构的发展基础:涨落机制

在经典物理学当中,涨落指的是一种微妙的变动,同时也是一个随机的过程。当整个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范围中时,这种随机的涨落便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被迅速得以放大,从而促使整体结构的涨落,整体涨落容易导致系统发生突变,促使耗散结构的形成。普利高津最著名的“通过涨落达到有序”结论中就指出自组织系统形成的重要条件是远离平衡态,而自组织形成起始点则是涨落,并且只有涨落状态存在时,自组织系统才能得以持续。[25]涨落的具体表现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武术教学的过程极其漫长,然而教师却期望着在短时间内收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技能的复杂和困难程度以及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在武术教学的学习中呈现消极态度。而涨落机制的出现是在远离平衡态和非线性相互干扰的连锁反应下发生的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临界点。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冯·劳厄说过“教育带给人们的不是学过多少,而是剩下多少”,武术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武术套路、招式被遗忘后剩下的是什么?其实习武之后带给学生的除了身强体健以外,还有价值观念、道德礼法、审美情趣等这些伴随学生终生的痕迹,而这些痕迹就是学生在涨落机制触发下所形成的道德素养。2004年在中宣部和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在中小学内大力推广武术课程,发挥中国武术作为中小学生群体中不断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功能。基于此,武术的学习需要配合中国武术传统文化的学习,以此引导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以精神层面的需求推动涨落机制的出现,通过不断地练习达到质变的成就。对于非线性相互作用下的复杂系统而言,涨落机制的发现有其持续推进的内在机理。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并抓住涨落出现的时机,从而不断实现教学效果。

3 中小学武术教学体系自组织发展路径探析

3.1 专注学生武德教育,重视民族文化传承

武术教育的发展应该遵从耗散结构中的保持开放性前提条件,武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新时代的武术教学应打破传统武术壁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武术的动作招式不断改进,融合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开放性教学。“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是现代武术教学的新思路,现代的武术教学专注于技法与形式的教学,从而忽视了武术文化的传承,使武术只留其形,未得其神。武术是一种文化而不是工具,在学习武术的同时,只关注武术的具体招式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注意到武术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武术教学的最终目标,对于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则主要体现为国家倡导的文化自信,文化强国使命。在武术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文化传播是贯穿其教学始终的主线,将武术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教学评价中,与考试体系相结合,理论考试中不仅要对学生的武术基础知识进行考察,还应注重对武术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考察。此外,在技能考试中应加入对学生武术礼仪的评价,以此来检验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在学生课余生活中还可以通过举办武术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活动增加对其文化的了解,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自媒体,在校园武馆内粘贴有关民族传统文化的海报,或是通过学校的公众号宣传传统文化的知识,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不仅树立武术文化自信,更体现在实践技能实际运用中的自信,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从而促进民族文化教育得到有效的实施。用武术精神塑造并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等观念,培育全面健康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3.2 以教学方式的创新,带动武术教学的活力

在教学方式上需要遵循耗散结构的必要条件:远离平衡态。现代武术的教学不能按照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更应不断创新,推陈出新地营造一种新的氛围,吸引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现在武术教学太过于重视武术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了过程性主体体验,从而形成了一种桎梏,打击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同时,武术教学的形式单一、理论教学缺失、教师武术素质不高等情况都导致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不高。武术教学应该遵循耗散结构理论中远离平衡态的特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早已到达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令人惊叹的登峰造极境界,可是对于人类自身的探索太过局限。武术这一传统文化带给我们良多益处,但是人们对武术的认知却一直在退步,在前人就已经有研究指出,现在武术教学被分为两派,其一是武术朝着竞技化、体育化方向发展,其二则是武术的表演化特征日益显现。但实际上二者密不可分,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好两者的非均衡发展,重视学生积极性和武术文化传承的结合,以多练和启发式教学实现学生对动作的体悟和认知,在传统武术传承教学中以多元练习和发现式教学方法结合,启发学生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武术文化的同时,要注重武术的实用性,注意身体对动作的感知与动作练习中对“精、气、神”的激发与培育,提高武术中的“劲”和“意”。

3.3 打破传统武术教学的壁垒,实现内外联动的教学机制

武术教学的发展应该遵从耗散结构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通过该机制,让武术教学各单元结合发展,实现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状态,打破传统武术教学中的墨守成规,实现动态化的教学机制。武术教学的开放性着重体现在民间传统武术与学校进行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并且通过开放式的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充分发挥武术在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及魅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惊奇地发现共享经济时代已然来临,“共享”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共享体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追逐的潮流,而武术教学同样可以蹭上共享的热潮,将民间传统武术与学校师资共享,可以完善学校资源不足的问题,并且可以为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提供机会。此外,学校武术课程中,格斗技击内容选取不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于武术学习的兴趣,而青少年文化课学习任务重,武术教学时间短,使其不能系统地进行无数的学习,对此,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充分考虑学和教的递进关系,逐步提高,统一安排,从整体上把握武术的教学进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者,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多视角,全方位为学生们展示武术教学内容,可以提升学生的无数信息接收能力。学校内形成良好的武术氛围,重视程度提升,社会加以支持,举办相关武术比赛,内外联动,能更好地促进学校武术教学的发展。

3.4 优化政府职能,合理分配资源

武术的发展应遵循耗散结构发展中的涨落机制基础,涨落机制指的是不断发展武术,将武术达到一个临界点,促使耗散结构的形成,而在此之前需要政府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源的合理分配是推动武术教育发展的基石。学校作为武术教学资源的需求者,在认知及实施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合理现象的产生。新时代背景下,资源分配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如何合理分配资源成为当今社会应当着力思考的问题。政府部门作为资源分配的主导者,应当充分承担社会责任,面对日益复杂的教学环境,政府部门更应加快职能转变,酌情分析各个学校武术教学的需求,诸如人力需求,财力需求以及物力需求,满足各个学校对于武术教学资源的合理需求,让普通学校摆脱因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武术教学停滞现象,着力发挥政府在教育体系中的掌舵者形象,提高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热情及参与度。与此同时,学校作为武术教学的主导者,在武术教学的开展与实施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学校应该经常开展武术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不仅如此,学校还要积极开展对外的武术交流活动,向社会大众展示武术教育的重要性与学校对武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在交流过程中不断吸引优质的社会武术资源,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资源的交流,保持教学系统的开放性。不断地吸收外界优质的武术教学资源,以便保证学校武术教学更贴合实际。

4 结语

研究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探讨武术教学自组织的发展路径。首先通过耗散结构的开放性促进民间传统武术引入校园,着力实现武术教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创造适应学生身体发展的武术教学。其次,武术教学的过程大多是遵循一种平衡的状态,远离这种相对平衡态,才能使得武术教学产生非线性相互作用,在远离平衡态以及非线性相互作用中,通过不断创新,打破固有的武术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动力。最后,在远离平衡态和非线性相互干扰的连锁反应下形成涨落机制,通过涨落机制触发学生在武术学习中强身健体的同时培养道德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本研究旨在为武术教学的发展提供打破“传统枷锁”理论与路径,由此通过基础教学模式激活中国传统武术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系统武术发展
淄博市大力推进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应用
铁路信号设备电路原理仿真教学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
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浅探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基于雨课堂等智慧教学系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教学实践研究探索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