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共生的现实困境与应然策略
2021-09-26李彦龙
李彦龙
(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在体育强国背景下,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全面协同发展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促进三者全面协同发展,对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纵观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发展历程,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不断演进。早在1983年,原国家体委在《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中,首次提出“体育强国”,“体育强国”的目标是竞技体育强。2008年,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体育强国”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2017年,习近平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代表时指出,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是推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1]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再次指出,到2020年,全民族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2]社会共生理论认为,共生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3-4]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满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需要,这恰恰与共生理论的指导思想吻合。已有研究集中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体育产业与国民经济间的共生或协同发展维度,[5-6]缺少三者和谐共生研究。因此,本研究立足于社会共生理论,通过判断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共生关系,分析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共生的现实困境,提出应然策略,为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全面协同发展,助力体育强国建设提供参考。
1 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存在正向非对称性共生关系
“共生”指在共生环境中,共生单元之间按照某种模式形成的联系。[7]共生关系是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质参量兼容与否与共生界面优劣决定了共生关系形成的可能性和稳定性。基于以上要素判断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共生关系。
1.1 三者可作为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形成共生关系的基本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由多个共生单元可以组成共生体。[8]共生系统可以由两个、三个或多个共生单元组成,共生可以是生物之间的共生、人与人之间的共生、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共生等。[8]共生单元可以是同质同类的,也可以是同质异类或异质异类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属于同质同类共生单元。共生关系的形成必须具备某种联系,即存在共生界面,为共生单元之间提供接触平台和信息交换。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三者共同存在于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统一体中,并进行着信息和利益的交换。具体表现在,高水平竞技体育教练员、运动员带动和引领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能够有效促进体育消费和为竞技体育输送后备人才。体育产业又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所以,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三者可作为共生单元。
1.2 共生模式为非对称性
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形式,包括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8]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中,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间存在明显的互惠共生,但表现为非对称性。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增值能力相比不足。虽然,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存在广谱分配,但分配机制按照非对称性进行,人力、财力、物力皆向竞技体育倾斜,导致竞技体育的发展速度远大于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呈现进化的非同步性。
1.3 共生环境为正向激励
共生环境是除共生单元以外所有因素的总和,分为正向激励、激励中性、环境反抗。[8]显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条件,体育强国建设着力点有所不同,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体育强国建设的总发展趋势是朝着多元化齐抓共举的方向前进。例如,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体育事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属于环境反抗。[9]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处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新时期,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体育强国环境激励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形成共生体,共生单元处于正向环境之中,促进共生关系的形成,共生环境为正向激励。
1.4 质参量兼容
在体育产业领域,提高产业化、市场化运作效率,扩大消费总量、改善结构,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驱动力,以人力、资本、场地、技术、服务等要素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在竞技体育领域,继续保持竞技体育的发展优势,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在群众体育领域,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为体育强国的实现奠定群众基础。此外,三者在项目发展、场地设施、活动开展、组织网络、健康干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效益评价等多方面存在着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的情形。因此,三者存在共生界面,质参量兼容。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之间的质参量不同,三者运行机制不同、管理机构不同、条块分割,导致共生界面阻塞。基于以上判断,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存在正向非对称性共生关系。
2 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和谐共生的现实困境
2.1 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共生度低
共生度反映共生单元之间质参量相互影响的程度。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共生度低,具体表现为:长期的“竞技体育优先发展”观念影响。建国初期,苏联模式,举国办竞技体育,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金牌榜获得世界第一,竞技体育精英模式,彰显国家实力,唤醒人民自豪感,凝聚民族力量,引领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9]。国家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办竞技体育,导致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相对落后。竞技体育毕竟是少数运动员的运动,而广大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预防疾病、慢性病干预、健康促进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参与意识不足。
竞技体育教练员与运动员本应为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提供正向引领与技术指导,然而,有些专业教练员、运动员打假球、殴打球迷、服用兴奋剂、赌球等不良现象,歧视业余选手,未能很好地发挥正向引领与技术指导作用;群众体育本应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体育产业的重要保障[10],但我国群众参与体育的广度不够,体育技术水平不高,群众体育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水平有限;体育产业理应是中国各项体育事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性效应还不明显。
剖析导致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共生度低的现实原因为:1)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本质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社会效益不同。2)竞技体育显性的、外在的、直接而深刻的质参量特征,决定我国体育事业是以“竞技体育”优势发展为主[11],表现为“举国体制”“为国争光”“奥运战略”“金牌至上”[12],而隐性的、内在的、间接的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处于从属地位。3)由于我国体育体制机制尚不成熟,体育事业正处于深化改革和发展阶段,各级政府、体育项目中心、协会、俱乐部等存在利益冲突,导致共生单元之间利益和信息传导界面阻尼作用明显。以上因素是导致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共生度低的主要原因。
2.2 共生界面: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的关联度有限
2.2.1 运动竞赛界面交流不足
运动竞赛是实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沟通的共生界面之一。竞技体育有各级竞赛组织,定期举办运动竞赛,如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锦标赛、亚运会、全运会等系列大型赛事,参赛者是专业运动员经过专业训练以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表现为专业、规范、大型。群众体育是广大社会成员闲暇时间进行的休闲娱乐和体育锻炼,表现为业余、自愿、小型。二者实然表征不同,主要目的不同,运动水平差异明显,业余选手竞技性、观赏性不足,因此,业余选手很少有机会参与体育竞赛活动中与专业选手交流。为促进二者交流,部分竞技体育赛事开通了专业运动员与业余选手沟通的渠道。例如,第十三届全运会首次增设羽毛球、马拉松、乒乓球等群众体育项目,但社会对全运会增设群众体育项目有很多不同声音,加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沟通与交流仍任重而道远。
问题根源在于:1)竞技体育打造了“明星体育”的热效应,而群众体育的参与者基本为普通民众,导致“草根体育”冷关注[13]。2)在体育管理模式上,我国采用“分而治之”的组织管理模式,竞技体育由国家体育总局管理,群众体育由中华体育总会管理,体育产业由国家经济部门管理,不同部门之间利益分配和信息沟通必然具有场域壁垒。
2.2.2 人才培养与流动界面不畅
人才培养与流动是三者实现沟通的另一共生界面。虽然部分精英级运动员参与“体育明星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指导群众体育发展,但覆盖范围有限,且力度不够,无法满足百姓需求。另一方面,群众体育成员也可能脱颖而出,跻身于体育精英行业,但凤毛麟角。如2019年,张旗厚在全国马拉松锦标赛(徐州站)以优异成绩跻身为《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及相关大众选手等级评定实施办法》规定的精英跑者,但这种案例较少。可见,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与流动方面的交流不畅,有待增强。
剖析导致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人才培养与流动不畅的原因包括:1)竞技体育核心价值驱动是为国争光,国家利益至上。为完成众多比赛任务,运动员和教练员不得不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和比赛,而无暇顾及群众体育。2)我国实施“应试教育”体制及长期的“重文轻体”的观念,导致学校、家长、学生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文化课学习,而忽视体育,体育后备人才不足,制约群众体育向竞技体育输送人才。
2.2.3 体育消费水平不高
体育消费市场是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又一共生界面。教练员、运动员、队医、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广大体育消费者可以通过体育产品开发与应用、体育资源配置、体育技术指导、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中介服务等11大类、37个中类、52个小类进行相互沟通。[14]资料显示,我国民众体育消费逐步增加,但与体育强国美国相比,我国群众体育消费水平不高。如我国的体育产业占当年GDP的1%(2017年),而美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此外,我国体育产业85%来源于参与性体育,15%来自欣赏性体育,参与性体育中79%来源于体育用品消费,休闲健身仅占6%,与美国体育用品消费占42%,休闲健身15%的比例仍存在差距。[15]可见,我国体育产业占比较低,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强国存在差距。
剖析我国体育消费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1)我国人均收入较低及保守性的实物消费观念较强,国民将收入主要用于基本生活开销和教育,而用于体育方面的消费有限。2)国民健康素养及体育素养较低,对体育认识不足、运动技能掌握不够等因素制约居民参与体育,导致休闲娱乐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
综上可见,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在运动竞赛、人才培养与流动、体育消费市场等共生界面进行互动交流,但仍存在不畅,遏制三者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的形成。
2.3 共生模式: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非对称性互惠共生
目前,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名,标志着我国已经步入了体育大国的行列,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足,具有巨大商业价值和世界广泛开展的奥运核心项目如球类、田径、游泳等项目与体育强国仍存在差距。[16]与竞技体育相比,群众体育发展相对落后,人民体质健康状况担忧。体育产业虽取得长足的进展,但产业结构、区域、消费等发展不平衡。[17]现实中,我国体育事业处于“以竞为主,以奥运争光为中心”向“以群促竞,以人民为中心”转变的过程中,竞技体育在体育事业中占优势地位,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则处于辅助地位,导致三者在共生中,竞技体育获利高于体育产业、群众体育,呈现非同步化进化,其中竞技体育快于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调查发现,已开展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机构或部门虽已开展部分活动,但成效一般(表1)。至今为止,仍未组建全国范围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共生体,三者尚未形成对称性共生模式。
表1 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共生发展的实施情况
3 实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对称性互惠共生的应然策略
3.1 以和谐共生为导向,提高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的共生度
提高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的共生度,需要转变观念,以“竞技体育优势发展”转向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从非对称性向对称性过渡,实现共生利益的对称分配,即在当前体育事业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必须坚持全面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全面发展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共生体,齐抓共举,促进三者协调发展。
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拥护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思想,达成体育强国的观念认同,形成合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宣传树立健康消费价值观,推进体育在预防疾病、慢性病干预、健康促进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价值认同与行为参与,积极推动运动竞赛、人才交流、体育消费等融合发展,培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利益共同体。积极探索三者之间的利益驱动机制,改善共生关系,使各共生单元合理地分享资源。在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社会,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利益共同体是前提,亦是重要保障。
竞技体育在“为国争光”的同时,竞争功能也扩展到社会各行业,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中华体育精神指引人们克服种种困难,奋勇前进。同时,竞赛表演业一直是体育产业的龙头,起到繁荣经济的引领作用。群众体育的普及与发展代表着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的后劲和扩张力。在体育强国战略下,以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和谐共生关系的形成。真正做到“以竞带群,以群升产,以产促竞”。三者共生融合发展,一方面,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保障体育事业全面科学发展。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形成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提升三者的共生度。
3.2 以系列政策为工具,提升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关联度
提升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关联度。积极培育共同体或综合体,构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相关联相接触的平台、媒介、通道或载体,以促进三者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
在运动竞赛界面,不断拓展专业运动员与业余选手沟通的渠道,在不同比赛中设立适宜的群众体育项目,亦可通过表演赛、邀请赛等,促进专业运动员与业余选手在技术研讨、战术运用、器材装备等方面的沟通。《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打破部门壁垒,合并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18]为体育与教育系统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提供政策指引。[19]《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改革创新、协同联动,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为三者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人才培养与流动界面,积极开展项目的推广与普及活动,以政策为工具,规定高水平运动员、职业运动员在完成比赛任务之余,必须参加“体育明星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指导群众体育发展,不断拓宽活动的覆盖范围,进行深入指导。《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坚持健康第一,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同发展,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畅通后备人才晋升通道和退役运动员进校园、进俱乐部的就业渠道。[20]
体育消费方面,积极引导人民进行体育锻炼,倡导运动是良医,开具运动处方,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促进参与性体育、欣赏性体育消费。不断改善国民体质,促进体育消费。为此,我国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加快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国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暂行规定》等系列文件。
系列政策已经制定,关键是要落实,各级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系列政策精神,畅通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互通通道,搭建体育联合平台,加强体育素养宣传教育,营造良好体育氛围,创建良好体育健身环境,鼓励竞技体育人才为群众体育服务,转变消费观念,激励体育消费,引导居民主动将时间、精力、金钱用在体育运动上,通过科学运动提升健康水平。
3.3 以实现对称性互惠共生为目标,转变非对称性共生模式
当前,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共生模式为正向非对称性共生,表现为竞技体育为强势共生单元,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为弱势共生单元。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竞技体育占主导,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处于从属地位,导致共生界面阻尼作用较大,三共生单元内部之间多向交流阻力大,环境与共生体的相互作用为激励中性,这种非对称性共生模式减缓了三者的共进化。欲实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要求竞技体育主管部门转变“金牌至上”的价值理念,主动与中华体育总会、各体育公司、体育俱乐部等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部门合作,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竞技体育要辉煌、群众体育要普及、体育产业要繁荣”为目标,搭建全面的沟通交流渠道,例如“体教联盟”网络平台、各级各类运动会等比赛平台,促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多向多变交流,提高关联度,形成稳定的共生界面,构建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促进三者的发展。
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是一种理想化模式,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之间共进化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因此,体育强国建设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最强音。在我国体育事业深化改革体系中,因增加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等单位共生维度,增加系统共生利益的同时,势必也会对竞技体育强势共生单元带来利益损耗。此外,维护多维共生体系结构稳定也会加大消耗共生利益。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竞技体育成绩会受到影响,特别是东京奥运会对我国竞技体育将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建议一如既往地重视竞技体育,绝不可顾此失彼,同时加大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扶持力度,三者齐抓共举,携手同行,加速形成对称性互惠共生。
4 结语
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存在正向非对称性共生关系。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共生面临三大现实困境:从共生单元来看,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共生度低;从共生界面来看,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关联度有限;从共生模式来看,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提出以和谐共生为导向,提高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的共生度;以系列政策为工具,提升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关联度;以实现对称性互惠共生为目标,转变非对称性共生模式。从而,促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全面协同发展,助力体育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