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产业对经济的关联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
——基于stata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2021-09-26蒋晓薇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异质性体育产业规模

蒋晓薇 杨 倩

(上海体育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438)

1 引言

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46号文”)提出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值达5万亿的战略目标[1]。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提升体育产业要素保障,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伴随着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国家战略的提出,体育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据统计,2014年-2018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35万亿元增长至2.66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约18%。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18年首次突破1%,从0.64%增长到1.1%,体育产业增加值从4041亿元增加到10078亿元,2018年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数达443.9万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1.46平米增加到1.86平米。无论是体育产业的人力及基础条件设施投入,还是产业产出规模,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全球体育产业占全球GDP比重约为1.8%,美国的比重约为2.85%,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仍然偏低。随着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转型,体育产业成长空间会进一步扩大,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各地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体育产业以其结构驱动效应突出、与相关产业融合性强等特点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显现,在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等方面均有积极表现,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着力点。那么体育产业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在其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中是否存在异质性?基于此,本文使用stata16.0计量统计软件,分析2014-2018年全国14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体育产业规模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效应进行研究,探析体育产业投入与产出规模的交互作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进一步验证及分析其区域异质性,为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2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2.1 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体育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体育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逐步深入。体育产业作为一个覆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部门,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众消费升级趋势的不断演化,体育需求也会不断增加,体育产业的质量不断提高,产业联动的集体经济效应将更加突出,区域内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进而促进资源从低生产率的领域转向高生产率的领域,使经济实现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基于英国2009年4个著名体育城市的截面数据,Davies的研究表明,体育产业具有产生利益的巨大潜力,如刺激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和城市更新。同时指出,体育产业未来发展应采取与其他行业,如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整合的方式。[3]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体育赛事为地区经济贡献了数千万美元,增加值包括雇员的工资,业务盈余,固定资本的消耗和生产净成本等。[4]在美国,体育产业除了具有娱乐属性以外,还日益被视为经济发展工具,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使其产业附加值不断增加。[5]法国通过构建体育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地区经济发展。[6]从中国的体育产业发展历程来看,46号文的出台将体育产业推向蓬勃发展时期,体育产业通过改变居民生活方式、提供就业岗位、培育体育消费群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经济机构、促进各区域间的沟通交流等方式加快城市化进程,进而对城市经济产生影响。[7-8]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体育产业发展经验来看,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关系紧密,[9]体育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规模效应。依据上述分析,从中观层次理解体育产业属性,研究体育产业与经济的的关联效应,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体育产业规模的扩大可以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假设2:体育产业投入与产出规模存在对区域经济影响的交互作用。

2.2 体育产业对经济影响的区域异质性

异质性的概念最初广泛应用于生物学领域,Wachter&Freedman(2000)创造性地将异质性的概念应用产业经济研究,强调在一个大的区域范围内,各子区域与整个区域内的某一特定变量均值不同,这种均值产生的偏差即为异质性。[10]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的发展基础、产业集聚类型、资源条件、社会文化环境等存在差异,表现出各经济指标围绕全国水平呈现高低不同分布状况。因此根据异质性概念,中国区域体育产业对经济影响的异质性包含了两层含义:体育产业规模结构的空间异质性,以及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区域经济促进效应异质性。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阶段总体呈现地区阶梯式分布,区域发展不均衡且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在全国范围内绝对领先,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产业基础最为羸弱。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一定程度导致了体育产业“东高西低”,体育产业内部结构来看,东部区域主要以体育服务业为主,而中西部地区以体育制造业为主。相应地,体育产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又反向制约了各地经济的有效发展,加深了区域间贫富差距以及经济发展的两极化局面,可以说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同向波动,交互影响。从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来看,无论是经济总量、人均GDP、收入水平还是经济增长速度,都呈现了自东向西逐步递减的格局。从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统计数据来看,各省市体育产业总规模及增加值差距较大,西部地区体育产业规模最小,产业优势最弱,如贵州省体育产业总产出仅为204亿元。东部地区省份多处于全国领先优势,如广东省体育产业总产出为4400亿元,居于榜首,高出贵州省达21倍之多。中部地区体育产业规模优于西部而弱于东部,如湖南省体育产业总产出967.43亿元。可见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关系密切,呈正向相关,经济水平较高的区域体育产业规模也较大。从体育产业结构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区域产出效率高,以体育服务业为主导,中部地区以体育制造业及劳动密集型体育产业为主,西部区域部分地区还存在对体育产业定位模糊、缺乏战略规划的阶段。从区域政策来看,自2014年体育产业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次以来,各区域都逐步开始关注体育产业发展,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无论是从产业目标值的设定还是政策的支持力度,也呈现出了“东强中次西弱”的局面。依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3:体育产业对经济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

假设4: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表现为自东向西的区域递减格局。

3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体育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效应,以及区域异质性的验证与分析。在分析体育产业规模时,分别从产出规模和投入规模两个角度入手,将体育产业规模作为自变量,地区经济发展作为因变量,验证体育产业的产出与投入规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为了防止构建的模型会出现遗漏变量,加入4个控制变量建立模型分析对因变量的影响。根据文献梳理和数据的可获性原则,以各区域体育产业产值、增加值、文化体育传媒支出反映体育产业规模;以地区GDP及人均GDP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各区域体育产业规模及增加值数据来源于各省市体育局网站,省市体育统计公报、《长三角体育产业白皮书》、知网论文数据整理。需要说明的是,因重庆市、贵州省、河南省、四川省体育统计工作于2015开始,故2014年的体育产业规模及产业增加值测算方式如下: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体育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中显示,2012-2016年我国体育产业产值和增加值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8.94%和19.87%,依据2015年数据测算得出。年地区GDP及人均GDP,控制变量数据来源于2014-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历年统计年鉴。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对GDP、人均GDP、体育产业规模、体育产业增加值、文化体育传媒支出、普通高校在校人数,文化企业数、法人单位数分别取自然对数。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的定义及测算方式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及测算方法

4 实证结果分析

4.1 体育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检验

4.1.1 体育产业规模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影响

根据假设1,体育产业规模的扩大可以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即二者呈正相关,体育产业的投入规模与产出规模能够对区域经济产生积极影响。设定如下方程模型,以验证假设。

Yi,t=β0+β1sporti,t+αXi,t+ε(方程1)

其中,Yi,t为被解释变量,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用地区GDP表示。解释变量sporti,t代表体育产业规模,由产业投入规模指标:文化体育传媒支出(culspotexp)和产业产出规模指标:体育产业总产值(lnincome)、体育产业增加值(lnincrease)构成。Xi,t代表控制变量信息,包括政府干预水平(gov)、人力资源状况(edu)、文化产业水平(culnum)、金融水平(company)和年份(year)。下标i和t分别表示第i个省份的第t年。

采用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和体育产业结构进行多元回归,得到如表2所示结果。

表2 体育产业产出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规模效应

由表2可见,模型R2均在0.95以上,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模型能够有效地解释变量间的关系,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首先,从体育产业产出规模来看,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体育产业总产出和产业增加值均在1%水平下显著,估计估计值分别为0.196、0.185,说明体育产业产出规模的扩大。对区域GDP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其次,从体育产业投入规模来看,投入规模系数为0.441,且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体育产业投入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呈正相关,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投入规模的扩大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因此,假设1成立,即体育产业规模的扩大可以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同时从控制变量来看,政府干预水平、人力资源水平、文化产业水平、金融水平均的系数估计值均为正,基本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这些变量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相关性,且这些变量的改善提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4.1.2 体育投入与产出规模的交互作用

在方程1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体育产业规模关联分析,即投入规模与产出规模的交互效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效应,由此得到方程2:

Yi,t=β0+β1outputi,t+β1inputi,t+β1out_ini,t+αXi,t+ε(方程2)

通过方程2对体育产出规模2个变量与投入规模变量进行了交互检验,得到表3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模型拟合度较好,R2均在0.95以上,并可以从表3看出:

表3 体育产业投入与产出对经济增长的交互作用

体育投入规模与产出规模的估计系数为0.07,两者交互效应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体育产业规模的投入与产出可以交互促进其对经济发展的驱动效应。具体来看,在一定的体育产出规模下,文化体育传媒支出的增加会提升体育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同样在一定的体育投入规模下,体育产业的总产值与产业增加值规模的扩大会提升文化体育传媒支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可见体育产业的投入规模与产出规模相互促进,进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关联效应,因此假设2成立。

4.2 体育产业与经济关联的区域异质性检验

因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同时体育产业的发展亦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此背景下,为了验证体育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性,构建以下区域异质性识别模型:

Yi,,t=β0+β1sport_regioni,t+αXi,t+ε(方程3)

其中,region为地区虚拟变量,包括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虚拟变量。通过对三个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分别做多元回归,验证结果见表4。

表4 体育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

通过上述假设得到验证的基础上,即体育产业规模的扩大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进行进一步对比分析,根据表4回归结果显示可见,体育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呈现明显的东强西弱的局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虽然从整体上看体育产业规模对区域经济表现出正向推动作用,但西部地区体育产业规模的扩大对区域GDP的拉动效应在统计上不显著。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数据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但呈现两极分化。可以判断假说3成立,即体育产业与经济关联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而假说4不成立,即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程度不一致。据此,有必要对假设4不成立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总结如下。

第一,东部地区对区域经济影响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这表明东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对经济促进效应明显。东部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经济圈为核心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快速,形成了良好的规模效应,如全国最早开展区域体育一体化战略的长三角地区,2018年体育产业规模占全国体育产业三成。同时,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优势也为体育产业人才集聚,赛事资源入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中部地区对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显著相关,但估计系数为负,中部区域体育产业规模与经济呈负相关,与总体趋势表现不一致,即随着体育产业产出的增加,却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究其根本来看,是投入与产出的不匹配、不协调。首先,从宏观角度来看,中部地区将体育产业视作需要大力扶持的“幼稚产业”、“朝阳产业”,实行了一系列的税收减免、财政补助等保护政策,促使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地区支柱性产业,实现规模经济。中部区域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体育企业过分依赖政策倾斜来提高利润率,将政策红利视为主要发展动力,使得区域体育产业仍处于“幼稚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在实现规模经的过程中,由于政策倾斜与财政补助势必会造成一定的损失。从长远来看,短期损失来换取长期利益是否可取核心在于中部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与活力。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政府主导不等于限制体育企业的活力,否则无法实现体育产业竞争力提升,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促进作用。其次,中部地区体育产业以制造业为主,体育服务业占比较低,与东部地区相较,中部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较弱,虽然中部地区如河南、安徽等都是人口大省,但其高校较少,普通高校在校人员数远远低于东部区域,这也在资源层面制约了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效率的提升。最后,从资源整合来看,缺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体育产业聚集区域,如战略。中部区域间各省份没有建立起成熟的产业一体化聚集区,如东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一体化区域,故呈现出体育产业市场的各区域割据,各自为战,造成了多种体育资源的重复不必要投入,体育资源利用率低,进一步造就投入与产出的不合理局面。

第三,西部地区对区域经济影响系数为正,但显著性弱,表明经济带动效应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结构转型中的作用微弱。首先,西部地区以成都、重庆、贵阳为代表的区域中心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但各区县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产业则发展滞后,甚至尚未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内。其次,西部地区受经济结构及产业发展基础限制,体育产业起步相对较晚。体育产业的发展往往建立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方能出现量的累积,进而当经济结构和体育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以后,方能出现质的飞跃。再次,在西部区域服务业体量较少,工业化程度较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所产生的规模效应与溢出效应尚未能在体育产业发展中表现出明显的波及效应。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体育产业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呈正相关,这一结果符合当前发展现状,也更清晰的显现了加强体育产业支持力度对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体育产业的投入与产出规模存在交互促进作用,进一步确认了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意义也更加明确。2)体育产业发展对经济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且产业规模与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成正比,东部显著为主,中部显著为负,西部不显著为正。

5.2 建议

1)从宏观层面,体育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财政的扶持。从中观来看,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式需要不断创新,体育产业链条需要不断完善,充分挖掘体育产业的潜在需求市场,根据不同消费者偏好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从微观来看,大力培育体育消费市场主体,从体育赛事、全民健身等多样化的方式,增强市场主体的购买意愿,形成有效需求。只有积极政府、活力社会、有序市场三方合力方能推动体育产业发展,进而助力区域经济增长。

2)重视区域差异,避免政策与规划的一刀切。在体育产业的宏观政策引领下,应充分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充分结合区域自身特色,以及区域体育文化差异,创新性的规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路径。东部地区应将重心放在体育服务业的增长上,引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趋势,推动体育产业战略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转型。应充分提高“质”的增长。依托本区域内体育产业的空间聚集,拓宽产业链条,通过与区域内各支撑产业与相关产业不断融合,充分全面提升竞争优势,继续增加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中部地区重点提高资源利用率,抓住区域一体化发展契机。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实施产业协同发展战略”,中部区域应将原本各自孤立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格局打破,着力清除体育产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的阻碍,通过空间结构调整,加速中部体育产业城市群的建设,促进中部地区体育产业合理分工布局,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城市群合作共赢的中部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从产业结构来看,鼓励体育一些高投入低产出的体育制造业让渡非核心价值缓解给相关体育服务业企业,提高中部地区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占比,通过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西部地区须要深度挖掘体育文化资源特色,培育体育消费市场主体,为体育产业寻找潜在动力,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西部区域首要目标是提升对体育产业的关注热度和投入力度,完善体育产业发展体系。各级政府及体育部门应依据地区经济及体育产业的现实情况,科学合理地分配体育投入,因地制宜地建立体育投资体系,拓宽体育产业融资渠道,将体育产业发展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抓手。其次,通过要深度挖掘与充分利用西部区域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包装与传播,使其充分产业化,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产品。发挥区域内山地、草原、湖泊等自然资源优势,打造知名度高、可识别性强的西部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品牌效应,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通过扩大体育产业规模,推动体育产业发展,进而实现经济落后地区“脱贫”。最后,通过以成都、重庆、贵阳等西部区域体育产业优势发展城市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加强优势地区的“虹吸”与“溢出”效应,带动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均衡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异质性体育产业规模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城市规模与主观幸福感——基于认知主体异质性的视角
管理者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异质性、机制识别与市场价值效应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体育产业之篮球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外储4月站稳3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