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偏差在行为财务中的文献综述研究

2021-11-24孟冰岚

大众投资指南 2021年28期
关键词:归因偏差投资者

孟冰岚

(大连财经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行为财务理论是一种集合了人的心理活动、行为习惯等多重要素的财务学科理论,该理论在传统财务理论基础上渗入了行为学的思想,进而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呈现出公司的财务行为。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传统财务理论已无法对新资本环境中出现的各种新现象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而行为财务理论能够从新的视角和思路使这些问题能够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这就使行为财务理论体系具备发展的空间和研究的动力,让人们看到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趋势,其中认知偏差的影响具有理论前沿的研究价值。

一、认知偏差的国外相关研究

在西蒙有限理性理论的基础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关于认知决策的启发式(Heuristics Bias)的研究和大量认知偏差的探索性研究。研究者们认为在不完全确定的条件下,人们判断中出现的认识偏差将导致决策时出现管窥现象。卡尼曼和特维斯基通过对从众行为、相似性偏差等认知偏差的研究,发现决策是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过程,在最优行为假设模式下进行决策时,由于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决策过程是非理性的且在一定程度上不是事实真相。

他们认为代表性偏差、可得性偏差和锚定效应为三种典型性的启发式偏差。启发式偏差是人们在思维捷径的影响下做出的判断,通过捷径可以提高判断的效率,同时也会因为出现认知偏差导致判断失误。其中代表性偏差是由于人们缺少对先验概率的认知,判断往往通过简单地类比方法,同时人们缺少对统计样本的忽略,预测难易程度的不确定,导致可得性幻觉的出现。可得性偏差是依赖得到的信息速度,依据最先接收或唤起的信息进行判断。锚定效应指当人们以某些特定的数值作为起点,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但如果这些起始点的方向有误,偏差自然产生。由于认知偏差和启发式密不可分的关系,认知偏差的研究时常围绕启发式决策进行研究。

随后人们开始了对认知偏差的应用研究。认知偏差研究的发展经过从缓慢到快速的历程。70年代以后认知偏差开始被用于投资决策研究,Slovic(1971)第一次提出心理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为投资者的诸多非理性的行为找到深层原因,并通过投资者保守性偏差、禀赋效应和沉没成本、历史和沉没成本与处置效应等各种认知偏差分析这些偏差行为。基于此80年代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不断发展壮大,打开了行为金融学发展的大幕。例如,Cutler、Porterba和Summers(1989)发现投资者对股价调整时出现锚定效应。如果市场释放出重大消息,股市并不会立即发生大幅波动,而是随后没有重要消息时出现大幅动荡。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学者把心理学引入金融领域研究个体行为决策,因此认知偏差的研究在此时期硕果累累。Hawkins&Hastie(1990)证明自我欺骗理论可以解释许多认知偏差,且研究表明该理论与认知失谐理论具有密切关系。Gilovich(1991)认为信息提供者愚弄或操纵信息会引起系统性的信息歪曲,所以对信息信号的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可以很好地解释合并效应。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判断过程有确认偏差的存在,即人们总是有意识地收集一系列证据证明先前形成的先验信念。例如,如果投资事实与先验信念相符合,投资者会依照之前已有的经验对不确定事项进行阐释,如果不能与之前的先验信念保持一致,投资者会深入调查并最终推诿于投资运气不好或者收集信息错误,证明确认偏差的存在。与之相似,因为人们所处环境不同、收集数据无法达到完备以及信息的复杂性导致判断个体无法做到全面理性,因此当事件无法清晰可见且缺乏明确证据时,专家投资人相对一般投资人更容易产生过度自信。在新的金融市场下,不明确的损失厌恶可能导致风险溢价,即典型性效应的存在。启发式偏差简化的策略去处理复杂的议题,在决策过程中人脑倾向做的认知捷径,Shaffr、Diamond和Tversky(1997)发现对特定参照标准的优化性选择及对某种结果的心理偏好会产生货币幻觉。另外锚定心理可能诱发心理账户的存在,用来解释处置效应和货币覆盖效应。

20世纪以后,研究进入深化期,并开始对部分偏差进行量化。投资者认为容易处理的信息是事实真相,具有客观性,这被称为真理幻觉偏差;用遗憾厌恶理论解释的禀赋效应;启发式思维偏差会导致股票市场上的错误定价的晕轮效应;探询性偏差是用合理化借口解释投资者处理证实性信息。一方面还有趋势追逐和聚集性幻觉现象。另一方面研究影响投资者认知偏差的因素。例如,文化因素通过影响投资者认知偏差进而影响投资者行为。惯性认知往往是投资人给自己预先设定行为的自我解释,内心对投资的经验预判。偶然发生的事情往往不能引起投资人的注意,而且通常低估偶然事件发生的概率,说明投资人具有过度自信的可能性。过度自信在量化研究方面也走在前面,DHS模型为该偏差的研究提供思路,为许多国内学者的研究指明方向,成果颇丰。目前研究最深入,量化最好的认知偏差就是过度自信。

总之,国外的研究通过认知偏差分析和解释金融和投资市场的一些现象和对决策人与投资人行为的影响。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的相关专家学者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逐步展开对认知偏差的研究。郑雨明 (2012)给予认知偏差的定义,他认为认知偏差是判断主体在认识事物和做出判断时,与事实真相之间的差别,与标准规则之间的偏离,也可以理解为出现偏差的一种倾向或者趋势,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应该遵循的理性判断规则和现实中真实的判断之间无法拟合的缺口。由于人们的认知局限、不同的认知风格、差异性的感觉机制和大脑加工模式、基本动机和个体情绪的差别,使完全理性判断和现实判断形成一种不完全匹配(郑雨明 ,2012)。这种无法达成的完全匹配是认知偏差产生的根本原因。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认知偏差可以分为启发式偏差、归因偏差和推理偏差、心理物理性偏差、关联性偏差和策略性偏差等。

李宏等(2012)认为在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可能出现知觉性偏差;归因偏差则可能存在于个体判断与决策过程中。王宁(2015)认为面对现实的投资环境,投资者们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因此在信息收集、加工、输出的认知过程中,可能偏离于标准预测,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偏差(Psychological Biases)。个体行为是建立在对客观具体事物的主观认知基础之上,基于特定的认知心理和存在认知偏差的情景下,交易选择和投资行为与传统理论下的预期行为必然有所不同。认知偏差通常以心理偏差方式呈现,概念化的认知偏差极为抽象,因而需要相对具体的心理偏差加以体现。张莉等(2013)认为人们在日常的判断过程中因为过于依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势必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认知偏差。而对认知偏差进行研究有助于探寻判断偏差产生的根本原因,但最终没能形成一致的意见与研究结果。综上所述,经济行为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的普遍性,并且时常扮演主角。

目前对认知偏差的研究应用涉及教育、金融投资、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情报分析、行为经济学和新闻传播等领域,直到进入21世纪,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认知偏差的研究扩展到行为财务领域,研究主要表现在认知偏差对投资者的影响。许多研究者证实认知偏差对投资者的影响。其中裴平、张谊浩(2004)、战昱宁( 2006) 、刘澄( 2007)利用投资者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方法验证我国股市投资者存在的认知偏差。具体研究包括金融机构的外部性约束、钢铁物流信息化过程、农户自身的认知偏差与农户贷款困境的相互关系、房地产领域产生的认知偏差。不同市场背景下投资者认知偏差对A股市场的资产增长异象的解释。周冬华和赵玉洁(2016)认为证券分析师容易出具乐观倾向的盈余预测报告,究其原因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的利益关联还有分析师主体存在的启发式偏差。朱玲( 2008)基于认知偏差研究高校学生的理财行为。李月娥(2009)把认知偏差作为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因素之一,并根据信息获取、加工、输出和反馈阶段总结认知偏差的类型。谢香兵(2015)通过研究市场对会计-税收差异信息存在误定价,发现投资者认知偏差是一个资本市场的“市场异象”。杨忠海等(2013)梳理了投资者相关的认知偏差和会计信息质量对应计异象影响等文献。唐艳(2011)总结在会计教育体系中,有可能会出现的三种归因偏差分别是成就归因偏差、自我效能感归因偏差和习得无助归因偏差。她以会计专业学生为样本,研究他们自我归因的特点,分析在会计教育中自我归因偏差可以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文献述评

综上所述,认知偏差的研究由心理学领域不断被扩展到其他领域,研究视角不断延伸,研究方法不断扩充,关注度逐年上升。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个体行为、主体心理的研究,随之扩展到管理中的决策领域,其他领域的研究比较零散。而如今在各个研究领域开花,例如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有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会计学领域的研究较少,只是稍有涉猎。国内外学者热衷于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引入认知偏差的概念,解决和分析个人主体的判断和决策等实践问题,说明认知偏差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归因偏差投资者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聊聊“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新兴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关于均数与偏差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
自适应两级UKF算法及其在时变偏差估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