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1-24杨轶
杨轶
(甘肃省标准化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近年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促进了我国公共服务与公益事业发展,这有利于各行各业的平衡健康发展,而对于县级事业单位而言,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有效开展各项工作,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和要素,对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使用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本文针对县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县级事业单位综合管理水平。
一、县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新要求
(一)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质量
预算绩效管理旨在以支出结果作为主要导向,开展预算管理等相关活动。目前我国着力推进建立省级部门预算绩效运行监控管理常态机制,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各部门及资金使用单位绩效管理水平提升,同时也能全面促进各县级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财政资源使用效率,全面搭建预算管理体系。因此在县级事业单位所开展的预算管理工作中,越发重视预算绩效的占比,要进一步严格规范预算绩效管理相关流程,合理创建预算指标和绩效指标,全力促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扎实推进。
(二)强化预算执行的约束力
预算管理过程中,需要将政府的支出和收入全部纳入这也需要诸多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执行预算指标并进行更加统一的核算管理,在进行核算管理时要真正做到预算在前、支出在后,避免发生超预算或无预算等诸多问题。提高县级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约束力水平,同样也能通过预算管理相关指标更加全面化的反映县级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并对相关指标进行更加有效地控制,既强化了对现有国有资产的监督与管理,也能够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
(三)优化国库集中收付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管理时,更加重视了对各类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要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收付管理体系,在整个流程中使用电子支付的形式,确保预算支出的审核流程能够进一步优化,提高各类资金的支付和使用效率[1]。因此在新时代和改革背景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呈现出更加重视支出风险管理的特点,着力建设付款风险预警机制和体系,对于国库现有库管进行统筹协调的规范化管理。推动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县级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预算管理的理念
事业单位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各类企业有所不同,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有其特殊性,部分事业单位管理者认为财政给多少钱就花多少钱,没有从单位自身长远发展考虑。另外在进行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过程中,有人认为预算管理只涉及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没有关系,对预算执行进度不重视,存在年底集中花钱的现象,导致该项工作无法根据各部门的实际工作需求和内容灵活调整。由此可见,缺少必要的预算管理理念会严重影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开展。
(二)预算专业人才的匮乏
相较于缺乏预算管理理念,县级事业单位面临的更大问题是预算管理相关人力资源的匮乏。例如很多事业单位并没有针对预算管理操作设置专业部门和预算管理监督人员,在进行预算编制时缺少更加明确有序的行为规范,甚至有些参与预算管理和预算编制的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与素养不强,无法实现预算管理工作与其他模块工作之间的有效衔接。[2]在大部分县级事业单位实际工作中预算管理由原有财务部门承担,财务人员如果专业知识不足,无法实现与时俱进,就会限制该项工作整体运行水平。与此同时,财务人员和申报预算项目人员沟通不畅,所填报的预算项目指标并没有结合项目运行实际情况,难以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决策导向作用。
(三)政策宣传和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县级事业单位提高了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但是究其根本在制度层面上仍旧存在不健全、不规范的问题。例如仍旧有很多县级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绩效管理时,仍然侧重于事前管理与事后管理,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过程的监督效果相对较弱,缺少各类风险的防控意识,除此之外仍旧有很多事业单位并没有更加清晰明确的了解县级政府的采购相关政策规定,甚至存在违规采购的问题;在专项资金使用方面仍旧存在不按规定进行执行的情况,这也导致了在对事业单位支出进行审核时,往往会检查出较多的问题[3]。诸多问题也在一定层面上体现出当前县级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和预算制度执行方面宣传和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依旧存在。
(四)预算监督机制不完善
在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过程中,很多事业单位重预算,轻绩效。没有构建使二者融合的规章制度,从思想上对绩效管理重视度不够,导致预算监督、管理和绩效监控难以到位。此外对预算执行能力和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的过程中,绩效目标没有从数量、质量、成本和实效等方面进行细化,制定绩效指标时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目标不符合客观实际。出现此类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在于事业单位并没有结合本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考核机制,或现有预算管理办法的全面性难以保障,使得预算管理工作约束力和监督力不强,甚至在执行的过程中偏离了原有的预算管理方向。
三、县级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预算管理理念
1.需要切实提升县级事业单位领导对于预算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积极调动不同部门参与预算编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转变以往预算管理流程存在的弊端,要树立良好的预算管理理念,以预算管理工作为基础推动事业单位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同步提升,切实转变以往预算管理质量相对较低的问题。
2.县级事业单位各部门都需要重视预算绩效考核工作。可以结合现有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增加预算管理等相关内容,将执行预算编制的效果等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要强化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明确合理化的奖惩机制,确保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监督效率和执行水平能够同步提升。
(二)提升预算管理人员能力
1.重视专业人才储备。县级事业单位领导要重视人才培养,对现有进行预算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化培训,实现知识储备的更新,切实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可以采取人才引进和招聘的形式,结合预算编制特点和预算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全方面招聘人才,确保人岗相适,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的短缺问题。
2.规范预算管理流程。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预算管理的实施方案,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审批与管理,确保预算决策机构以及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始终体现科学性原则。在进行预算管理决策时,要对事业单位现有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解决,同时也将本年度的各类预算管理信息和财务管理信息归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
3.保障各部门信息沟通。需要以预算管理部门为基础,保障预算决策机构与其他管理部门或项目负责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让预算编制内容能够实现上传下达,确保不同的部门能够全面落实预算编制的具体内容,并在执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
(三)及时宣传和落实新政策
1.加大政策宣传培训力度。县级事业单位要通过门户网站、新媒体等多渠道以及开设专栏等多种方式,加强中央财政预算经费管理相关政策宣传解读,扎实提高县级事业单位相关业务的服务能力和综合水平,在进行预算绩效管理时,要按照二者的评价结果分别编入政府预算体系和本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体系中,按照特定的程序报送财政部门进行审核,最后要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公开。
2.强化政策落实督促指导。县级事业单位要加快职能转变,提高服务意识,加强跟踪指导,适时组织开展对项目承担单位科研预算管理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推动改革落地见效,上级部门要加强监督。要定期对预算绩效运行监控进行上报和评价,及时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
3.清理修改内部管理制度。县级事业单位要聚焦预算管理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落地“最后一公里”,加快清理修改与最新文件精神不符的规定和办法。预算项目承担部门要落实好项目实施和预算经费管理使用的主体责任,及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四)提升预算监督质量
1.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强化财务监督管理职能,加强县级事业单位预算项目事前绩效评估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制定预算绩效管理规章制度。
2.加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绩效目标是各部门在年初申报项目经费预算或追加项目经费预算时填报的在一定时限内预计达到的产出和效果,要始终以预算绩效管理目标为核心前提,在绩效指标评价的过程中确保绩效指标评价体系能够与县级事业单位的现状相符合。
3.提升绩效监控质量。接受信息公开、审计、巡查和日常监督,发现和检查预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开展整改和内部控制;组织年度绩效评价,评估绩效运行的全面性、重要性、适应性和有效性,根据评价结果改进和完善预算监督质量。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所开展的预算管理工作为一项系统化、精细化的业务工作,在开展预算管理时需要充分认识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新特点,并针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现状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积极设立预算决策机构,引入预算编制工具,树立预算管理理念,建立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