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基于内部控制提升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信息质量
2021-11-24周凤敏
周凤敏
(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财政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盘锦 124010)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公共服务主体,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能。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缺失,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低下,难以满足行政事业单位考核评价需求,限制了行政事业单位功能发挥,易滋生财务违规现象。
一、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
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内控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监督[1]。具体来讲,内控环境,即管理活动、业务活动开展时的内部环境和氛围。而管理方式、组织结构、权责分配,直接影响内控环境的营造。风险评估则是支撑风险管理的框架,指对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所面临的风险要素进行分析,评估风险影响和自身风险承受力,并制定配套的风险应对方案[2]。控制活动,是指要严格明确和控制的程序和制度,严格执行控制程序和控制制度,才能使管理行为制度化、规范化,使组织稳定运行,朝既定目标前进。内部监督则是指,基于组织战略目标,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监督,揭示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缺陷,不断完善和修改内部控制程序的要件,从而使内部控制体系趋于合理。
二、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内控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若内控环境差,内控机制缺失,权责划分不明确,存在一人独大的情况,财务行为未受到相应制约,就非常容易发生会计信息失真情况。而内控环境完善,相关管理机构独立性强,其管理行为不受外界干扰,财务活动受到相应约束,就可以减少经济造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遏制会计舞弊行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二)风险评估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任何经济活动都伴随风险,风险无处不在。若行政事业单位对风险管理缺乏正确认识,内部控制推进中未采取相应风险识别、分析、防范等措施,遇到危机、风险时,就会滋生会计信息造假的不良动机。若行政事业单位重视风险管理,通过内部控制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便可有效消除会计信息造假的不良动机。
(三)控制活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控制活动是指,有助于管理层命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3]。以授权控制为例,采取授权控制措施,制定组织内部需要遵守的管理制度和权责分配原则,为关键岗位设置相应的管理权限,避免经济活动中越权管理行为的发生,保障经济活动的规范性,便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会计信息失真风险。
(四)内部监督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内部监督主要可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两大类[4]。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维护内部控制机制的稳定运行,通过内部控制对财务行为进行约束,便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而通过专项监督,对特殊事项进行针对性检查,评估经济活动真实性、有效性,确认会计信息完整性、合法性,及时揭露财务管理问题,便可抑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切实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三、内控失效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控制环境差
目前大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仍然停留在喊口号阶段,并没有将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联系在一起。在实际的工作中,内部控制计划推进缓慢,大多未构建具有独立性的内部控制机构,导致内部控制环境差,内控功能难以有效发挥。由于缺少内部控制支撑,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不理想。
(二)风险的评估和控制水平低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是非营利组织,经费来源稳定,普遍缺乏风险意识,不能有效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因素缺乏敏感度,会计核算内控力度小。由于会计核算内控不足,核算方法存在问题,核算过程存在漏洞,会计核算不符合新版会计政策要求,不能把经济业务的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完整的反映出来,更无法反映经济业务本质,造成一些真实的数据没有被体现出来,会计信息缺乏完整性。
(三)内部控制活动的效能低
控制活动有效开展,才能有效落实内部控制工作任务。然而,大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根据内部控制需要,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议事规则不清晰,未主动执行权责分离制度。另外,财产安全控制、授权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导致内部控制目标很多时候不能有效落实,控制活动效能低,无法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实质影响,会计信息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四)内部审计监督严重缺失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很少进行内审,没有统一的内审标准、程序、指标,大多只是进行简单的不定期审查、抽查,内审不能保持应有频率,内审权威性不足,审计评价结果无法为内部控制优化提供参考。此外,内部审计反馈也存在严重缺失,未对审计评价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很少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导致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处理,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受到影响。
四、内部控制基础上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塑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是实现内控目标,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基于内控原则,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深度优化内控环境。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转变观念,认真学习内部控制理论和知识,并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单位内部宣导,从而使各部门能正确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提高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为内部控制的实施奠定基础。
第四,在讨论和审批设备、耗材、药品时,凡涉及开展新技术、补短板的技术、患者治疗急需的项目时,一律坚持优先原则。在不违反纪律的原则下,开设绿色通道,全面实行优先通过、优先采购。
其次,要组建独立性强的内控工作小组,负责内控建设方案的规划,负责研究、审定、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基本制度和工作标准,使内控工作有序推进。
最后,为尽快建立符合需求的内部控制体系,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内部控制实施计划,为内部控制的建设提供基本导向,使各层级人员了解内部控制工作的具体推进步骤和努力方向。
(二)做好会计核算风险防范
会计核算不规范、不准确,是会计信息失真,误导内部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做好核算风险防范。
具体来讲,行政事业单位常见的会计核算风险,如:票据、单据不完整,未注明计量单位、货物名称、金额、单价,信息不完整,影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诱发风险。另如,进项税额抵扣认证未转出,以及纪念品、福利经费未并入工资总额计算个人所得税,带来涉税问题。而这些会计核算风险隐患的存在,给会计信息造假留下了操作空间,易导致账实不符,导致“跑、冒、滴、漏”的发生。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新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目标,合理设置会计科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清查资产,定期核实总账和明细账。
此外,为更好地应对风险事件,行政事业单位要树立风险意识,在风险事件上吸取教训,进行风险隐患分析,使内控人员明确风险危害,并针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采取配套风险防治措施,强化单位的风险应对能力。
(三)增强内部控制活动效能
从会计系统控制方面来讲。行政事业单位要革新管理手段,构建信息化管理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对各项财务活动进行全过程跟踪,突破事后监督的局面,全面提升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主动性,监督经济业务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从授权控制方面来讲,要严格规定授权标准、授权原则、授权程序。例如,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进行经济业务的处理、核算,且承担相应经济责任,从而使相关人员重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自觉履行内控责任。
从职责分离控制方面来讲,要理清权责权限,根据岗位特点、要求、性质,明确权责范围,将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构建权责制衡管理体系,避免一人独大。
从财产安全控制方面来讲,行政事业单位要定期召开例会,对账面资产进行盘查,做好对账工作。若发现账务问题,必须及时修正,降低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另外,要保护好相关的经济资料,对重要文件进行备份,从而为内控提供依据。
(四)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从审计考核评价的角度来讲,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根据内审考核的需要,设置配套的内审考核评价标准、指标,使审计考核常态化、具体化,通过审计考核督促内控工作任务的落实。在内审考核过程中,要检查工作落实是否符合标准;是否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是否完成既定工作目标;是否履行相应职责;确认财务报告与实际情况是否一致,是否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从审计反馈角度来讲,要通过审计反馈让相关人员了解目前内部控制仍存在的缺陷,并分析缺陷原因,以及缺陷可能导致的后果,为内部控制优化提供导向。而且要根据审计的结果,对失责行为进行问责,根据失责程度进行处罚,避免工作中相关人员相互推诿责任,从而保障内部控制机制稳定运行,发挥最大效能。
五、结束语
会计信息质量关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决策的正确性,会计信息失真将对财务决策造成误导。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优化内控环境,增强内部控制活动效能,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加强会计核算控制,从而基于内部控制,提升会计信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