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与党群关系问题研究
2021-11-24朱保锋
朱保锋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济南 250000]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1]历史是现实的根源,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以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特质的沂蒙精神的形成、发展和深化,离不开党心为民和民心向党的良性互动。新时代发扬光大沂蒙精神,也必须坚持党心为民,确保民心向党。
一、沂蒙精神是党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
沂蒙精神所呈现出的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核心特质,既是党的群众观点的生动写照和鲜活体现,也是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正是在党的群众观点的指引下,山东党政军民亲如一家,构筑起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共同投身党领导的伟大革命事业之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和先进群体,树立了仰之弥高的伟大精神丰碑。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各方面紧紧依靠群众、有效组织群众、广泛发动群众、真诚服务群众,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数据显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420万沂蒙山区人民中,120多万人参加支前,20余万人参军参战,9.4万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在“沂蒙红嫂”的掩护下成功脱险,1.9万名伤病员得到了“沂蒙红嫂”的妥善救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山东全省总人口仅4000万人,支前人次就达1100万,另有100万人参军,仅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就达18.9万人,还有不计其数的无名烈士为革命英勇捐躯。在这一时期,山东大地随处可见支前民工的忙碌身影,随处可闻“沂蒙红嫂”的感人事迹。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山东的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继续发扬革命精神向贫穷宣战,开山辟路,战天斗地,艰苦创业,改造中国。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王家坊前新建农业合作社”“高家柳沟青年团支部”“厉家寨”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春潮滚滚的改革开放时期,在沂蒙精神的影响和感召下,山东全省上下一致,党政军民勠力同心,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顾全大局、勇于奉献、迎难而上、顽强拼搏,谱写了一曲曲新时期沂蒙精神的赞歌。在这一时期,勤劳质朴的山东人民在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带领下苦干实干,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时期无数齐鲁优秀儿女走出山东、服务国家、奉献国家,在支援边疆工作中,一批又一批山东干部接力援藏援疆,把西藏、新疆当成第二故乡,时刻牢记自身使命,奋力助推边疆发展。在重大灾害(灾难)面前,倾全省之力支援受灾地区,齐鲁大地处处涌动爱心热潮,齐鲁义举八方传扬。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山东各地更是倾其所有驰援湖北,齐鲁爱心播撒荆楚大地。沂蒙“兵妈妈”朱呈镕,携20吨水饺赶到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慰问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解放军官兵,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沂蒙红嫂”之歌。
回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纵使历史风云不断变幻,纵使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沂蒙精神的大旗始终在齐鲁大地高高飘扬,而这一精神也始终在昭示着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广大人民群众是党和国家事业前进发展的最大靠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则是我们在任何时期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基本法则和奥妙所在。
二、沂蒙精神体现党心为民
沂蒙精神的形成、发展和深化,党心为民是前提和基础。弘扬沂蒙精神必须坚持党心为民。党心为民,既源于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也源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还源于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1.党心为民,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崇高信仰的坚持与坚守
中国共产党与其他一切政党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即始终高擎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并具有先进性的深刻理论根源。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穿越时空、跨越民族的持久生命力和恒久魅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发现了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得出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结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他们一再昭示世人,选择的是“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3]。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感召和武装下成立起来的。从成立的第一天起,中国共产党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九十余年的时光流转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这一方精神家园。也正是源于这份对马克思主义近乎执着的坚持与坚守,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始终致力于为人民谋利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宣传发动群众,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了血肉联系。
2.党心为民,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坚持与坚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中国共产党人而言,从来就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的行动中,始终将站稳群众立场捍卫群众利益作为践行根本宗旨的正确选择。1942年12月,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深刻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4]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特别是给予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是党代表和维护群众利益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旨在解放、发展生产力,切实维护贫苦百姓利益的活动。在当时的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最为现实、最为紧迫的利益诉求就是土地。土地问题,不仅是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贫苦农民的核心利益所在,更是20世纪国共两党数十年博弈的焦点所在。20世纪30年代土地专家萧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国民党政权基础是地主,而共产党政权建立在为中国农民分得土地上。正是这一泾渭之分,使得国民党标榜的“天下为公”“看上去很美”,但实际上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而中国共产党则是依托土地改革真正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践行到了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之中。
3.党心为民,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的坚持与坚守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对这个初心和使命的坚持与坚守,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始终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原因,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只有始终坚守初心,才能时刻知晓我们是从何处出发,该去往何处。正是在坚守初心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不断将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从一个胜利引向下一个胜利。在这一路奋进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将各个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前行的动力与方向。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春潮滚滚的改革开放时期,抑或是在新时代,沂蒙精神都始终在昭示着一个最为朴素的道理,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讲话中所提到的,“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正是由于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始终没有放弃、抛弃这份初心使命,所以广大人民群众才始终倚重和信赖中国共产党,而这也恰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得以形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三、沂蒙精神昭示着民心向党
沂蒙精神昭示着民心向党。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讲,民心向党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是发扬沂蒙精神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
1.民心向党,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理论、纲领、路线的认可、接受和支持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中华大地拥有了正统“代言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党组织所到之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点亮了亿万人民群众心中的明灯,使其在黑暗迷茫之时看到了希望,在彷徨无助之时有了方向。革命战争年代,长期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之下的山东人民,一接触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理论和纲领路线,就像久旱的庄稼遇到甘霖一般,唤醒了沉睡的革命热情,激发了巨大的革命斗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理论和纲领路线的指引下,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要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就必须推翻压在身上的重重大山,挣脱意识深处的思想枷锁,踢开旧社会旧制度的羁绊,向着光明和自由的方向勇敢前行。一旦群众认识到了这一点,就意味着党的理论已经为群众所认可和接受,也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将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支持党所从事的革命事业。[5]这个过程,也就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讲到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2.民心向党,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为民情怀与行动的认可、接受和支持
人世间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与爱戴,说到底是广大民众通过自身的耳闻目睹真正认识到共产党是真心实意为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党,是真正没有私利的党。党的先进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每一个党员的实践活动来加以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需要每一个党员的外在形象和具体作为来加以展现。[6]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名共产党员就好似一个火种、一盏明灯,他们须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发光发热,从而教育群众、影响群众、感染群众、凝聚群众。广大人民群众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身边的鲜活事例来认识、接纳进而支持共产党。“满缸运动”就是最为典型的事例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天亮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老百姓的院子打扫干净,把老百姓的水缸挑满水,这就是在沂蒙老区广为传颂的“满缸运动”。“满缸运动”,虽然只是扫院子、挑满水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但是触动的是老百姓的心,赢得的是宝贵的群众支持。也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从群众身边不起眼的小事做起,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务群众之所需,从而把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的本质属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四、结语
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真实写照,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的集中体现。在喜迎建党百年的庄严时刻,回望历史,军民同心,筚路蓝缕、携手同行的动人场景仍历历在目,“最后一碗米,送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的感人话语仍声声在耳。瞻望前路,新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图景已然绘就,只要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党心为民,确保民心向党,就一定能办成更多的大事,创造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