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测试助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意义与途径探析
——以“国际人才英语考试”为例
2021-11-24任佼
任 佼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 100089)
目前,国际环境严峻复杂,舆论斗争日趋激烈,国际交往日益紧密,我国国际传播需求更大;因此应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包含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
一、国际传播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国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国际传播是以大众传播为基础的国际间的传播,其对应的人才主要是指国际新闻类人才;广义上说,国际传播是各国政府、人民就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等进行的交流,对翻译人才的要求更高,即能在各种国际交往场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宣介中国方案的翻译人才。
随着国家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从日常的窗口服务,到高层次的外交场合,各行各业、各级各类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国际传播,都体现着集体、个体的智慧。国际传播的主体早已从国家层面下沉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因此,本文对广义的国际传播及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展开研究。
学者们对国际传播人才概念的理解各有不同。有学者说,合格的、优秀的国际传播人才是政治立场坚定、新闻业务精通、深入了解国情、熟练运用外语、熟悉国际规则的外向型复合人才。[1]也有学者说,国际传播人才应有志于建设良性国际舆论环境、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拥有国际视野、了解我国国情。[2]可见,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外语能力成为国际传播人才必须具备的软实力。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应重视这些方面的培养。
二、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手段——外语测试及其重要性
语言是社会信息交流的主要符号,是国际传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充当会话媒介;因此,要做好国际传播,就必须具备使用外语,尤其是英语开展工作、完成任务的能力。我国高校向来重视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外语课程,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勇担使命,为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贡献力量。
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判定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依据。[3]语言测试对教学和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即“反拨作用”,已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和关注。反拨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不同的测试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影响程度不同,但反拨作用必然存在[4];因此,外语教育和人才培养,高质量的外语测试对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将产生有力的促进作用,外语测试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而在新形势下,要培养、考察国际传播人才,以语言能力为单一构念的传统语言测试已无法满足需求。
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测评中心研发了国际人才英语考试(简称“国才考试”,英文名称为English Test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国才考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亟须国际化人才的背景下研发的英语沟通能力认证体系,考察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英语沟通能力,即用英语在各层次国际交往中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主要包括国际视野与协商合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跨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为考察沟通能力,国才考试较多采用综合建构型任务,此类任务更贴近现实世界语言,为大规模语言考试者所青睐。[5]43正面以国才考试为例,探讨外语测试融入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具体问题。
三、外语测试的设计
为培养与考察国际传播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外语测试应在构念界定、考试设计、评分方法等方面有机融入国际传播人才内涵的设计与考察。
(一)构念界定
构念是指一项考试所测量的特质或能力,为该考试制定了“考什么”的原则。语言测试的构念观有三个:特质观(trait perspective)、行为观(performance perspective)和融合观(hybridperspective)。[6]特质观强调语言知识与技能,通常使用客观选择题设计,与语境分离;行为观强调考生完成任务的行为表现,通常设计真实性任务,但并不深究考生完成任务应具备的能力;融合观是前二者的融合,既强调真实任务的设计,又考察考生用语言完成任务的综合能力。
国际传播本身就是真实具体的活动,不管是传播定位、建构传播体系、策划传播方案、确立传播方法、建立传播渠道,还是在国际交往场合开展国际传播,都需要使用语言,调动经验、知识,综合应对挑战、表达观点、贡献方案;因此,以国际传播力培养为目标的外语测试,应以融合观来界定构念,既设计真实的国际传播任务,又考查考生完成该任务应具备的能力。
(二)考试设计
如前所述,融合观指导的考试设计,既强调任务的真实性,又强调完成任务的能力。国际传播力的培养融入考试,可从考试的任务场景、任务话题、任务应具备的能力三个方面实现:
1.任务场景应与国际传播情境相吻合
考试应为考生提供国际传播环境,为他们搭建国际传播平台,让他们真正融入国际情境,熟悉国际语境,探究国际问题。从国才考试面向的国际交往场合看,国才各类别分别评价、认定考生在“日常接待和熟悉的国际交流与工作场合”“一般国际交流与工作场合”“较专业的国际交流与工作场合”“高层次国际交往活动”和“各类国际会议、交谈”等场合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因此,国才考试所面向的国际交往场合或活动应与国际传播情境吻合,以实现在国际交往场合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慧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目标。
2.任务话题应与国际传播主题相一致
应为考生设计真实、典型的国际传播任务,赋予考生国际传播身份、设定国际传播目的和内容,让考生真正参与国际传播实践。国才考试的考题“谈判决策”“撰写报告”“焦点论辩”“时评分析”“要事评论”等,通过任务场景、身份、目标的设定,为考生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真实的任务。例如,考生以中国国际电视台的记者身份,驳斥美国通过中美贸易战来解决中美冲突的方式;考生以参加人工智能国际会议的中方代表身份发表了规范发展人工智能的观点;考生以出席国际气候变化会议的中方代表身份,针对发达国家应该为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害支付更多费用发表观点。另外,国才考题的听、读、译文本也大都源自国际会议或会谈。例如,中国官员在艾滋病国际研讨会上关于中国政府赞赏并支持“2030年结束艾滋病流行”这一全球战略目标的发言、中国官员在马达加斯加举行的中马双边关系及“一带一路”倡议研讨会上发表的讲话。
3.外语测试目的应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匹配
外语测试考察国际传播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考察目的要体现在试题设计的具体任务中,以考促学,实现科学培养人才。前文已概述了国际传播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此处不再赘述。国才考试的设计理念重视语言、思维、(跨)文化融合,并用“理解与表达”“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国际视野与协商合作”和“跨文化理解与表达”类题目,使抽象化的能力具体化,实现了能力的落实。有学者探讨了国才考试试题中的思维、(跨)文化问题,并指出融合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构念在国才考试中得到了实现。[7]
作为本土研发的考试,国才考试尤其注重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方针的落实,关注家国情怀的培养。例如,国才考试设计了要求考生宣介汉语的考题。汉语国际传播是我国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考生要完成这一考题设定任务的过程,其实就是汉语国际传播的锻炼过程,要求考生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汉语有深刻的理解、深厚的热爱,对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正在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这一现状有一定的了解。
(三)评分方法
国才考试评分通常涉及评分方式的选择、评分标准的确定、评分过程的质量监控及分数体系构建等。[5]43评分方式为计算机自动评分和人工评分两类。如前文所述,国际传播力是一项调动语言、思维、(跨)文化及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意识、社会经验的综合能力,故融入国际传播力考察和培养的考试应采用人工评分,在评分过程中也应有人工干预,监控评分质量。评分标准也应与考试构念和任务设计直接关联,仅考虑语言准确度和流利度是远远不够的。
国才考试的评分标准采用分项评分;其中,口头沟通任务有两个评分维度(话题阐述/任务完成、语言表达),书面沟通任务有三个评分维度(包括内容、结构、语言)。可见,与传统的外语测试侧重语言能力的考察不同,国才考试注重任务的完成度,评分维度与考试构念、任务设计高度呼应。例如,国才考试口头任务评分标准中的“话题阐述”、书面任务评分标准中的“内容”维度均考查考生的作答内容是否紧扣主题、是否达成了任务要求等。[8]这种评分标准与实际场合中使用语言完成任务的评价指标吻合,故融入国际传播的国才考试评分标准也能达到在国际传播环境中评价国际传播任务完成与否的要求。
国才考试的评分采用专用阅卷系统,将随机选取的答卷分配给评分员,并对评分员个体的评阅质量实时监控;采用人工双评,双评分数差别较大的则交由评分组长重新评分,评分组长难以判定分数时将交由评分仲裁组决断等,保证了评分质量。[5]44
四、结语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当下的国际传播也不缺少中国故事;但问题在于国际传播人才短缺,无法把中国故事、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宣介出去;因此,加大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高校外语教育以其特性和优势,身担重任。与时代、国家需求结合的外语测试可以以测评为手段,为培养外语教学和人才产生积极的反拨作用,促进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北京外国语大学研发的国才考试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国才考试推出至今仅有五年的时间,相关研究较少,后续研究可从任务设计、效度研究、考生表现、对教学的反拨作用等角度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