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的有效性探讨
——以大学通识课程为例
2021-11-24陆海燕
陈 利 陆海燕
(成都锦城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学生可以便捷地接收到全球新闻、国家政策、社会热点、娱乐动向等多元化信息,获取互联网上的慕课、公开课、线上辅导课及门类众多的线上线下学习资料;因此,在新时期,教育应同时兼顾共性和学生个性化的要求。新时代的学生具有思想价值多元化、信息检索便捷化、知识输入批判化、劳动付出现实化等特点,这对于以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为目标的大学生通识课程(简称通识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翻转课堂创立者美国伯格曼和萨姆斯的初衷,翻转课堂就是要将大学课堂彻底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red)、以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为主要模式、以自主学习(Active Learning)为教学意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1]翻转课堂囊括了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2]47,结合了“微课”“区块链”等新教学技术[3],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探索,是提升翻转课堂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翻转课堂在通识课程中有效性探讨
大学通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运用哲学、逻辑、历史等学科知识启发大学生思维,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涉及面广的特点;由于其内容不像数学、计算机类课程的高度结构化,又容易演变成说教,使学生忽视其重要性,认为学不学都没关系,期末突击背一下知识点、拿到学分就行。学习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学生的意识层面;因此,通识课程要达到教育目的,必须有一套现代化的工具和设计,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国内众多高校已经纷纷推动各类课程的翻转课堂运用,在教师观念转变、学生技术适应、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性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效果。[4]但是,各个学校对翻转课堂的理解、实践、考评等方面各有不同,具体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探究。综合来看,当前高校通识课的翻转课堂运用存在如下问题。
1.“云平台”建设良莠不齐
调研发现,一些高校大张旗鼓地建设和宣传自己的“云平台”,由于学校重视教改,技术部门推动,平台功能不断开发和改变,要求教师和学生不断学习和适应平台新的“强大”功能。同时学校以平台数据流量作为考核教师教改工作的绩效,数据流量大的教师和流量小的教师之间每月绩效工资差异过大;因此,教师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云平台”新功能适应,强制学生刷帖,将作业搬到网上,增加平台的点击率和流量,以达标学校的量化检查和获取更高的绩效绩点。这种做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首先,“云平台”的技术开发本来是为翻转课堂更好地服务,但是平台功能不断变化,教师和学生应接不暇,势必干扰正常的教学工作;其次,教师为了完成量化考核,不断将实体活动和任务搬到网上,对教学本身没有建设性意义;再次,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刷帖和完成网上作业,增加了负担和厌烦心理。值得注意的是,通识课的许多内容都可以从网络上简单复制粘贴,从而使课后任务流于形式。
2.单纯观看在线视频不能带来建设性效果
在线视频的录制和观看是翻转课堂的重要一环。由于学生观看视频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地点、终端,自由控制学习的节奏,对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快进,对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因此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对学生的大量调研结果显示,观看在线视频本身并不能带来建设性的学习效果,与传统的课堂听课效果没有显著差异。观看慕课视频依然是一种被动的教学方式,是传统课堂讲授的简单复制。[2]49Ellis[5]在1985年就已经研究发现,学生观看电视课程与在课堂听教师讲授,学习效果没有本质不同。Clark[6]指出,媒体的作用主要是传递信息,并不会对学习本身产生重大影响。Schneider和Blikstein[7]经过大量数据研究表明,让学生课前预习,观看视频与阅读教材之间,在效果上几乎没有差别。
因此,对通识课而言,并不是将实体课堂的内容改到网络平台,多几样教改的形式,就能使课程教改取得有益进展。在线教学平台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是:其一,教师筛选中国大学慕课、网易公开课、腾讯微课等公开教学平台里对某一个问题讲授得特别精彩的内容,或者一些对学生某一方面价值观特别有启发的视频,如“我是演说家”“开讲了”节目的精彩主题,将其设置到某一个预习版块,以任务点的形式要求学生完成观看,并完成对应的作业。其二,教师将概念性、特征性、细节性的知识点,如法律的含义,宪法的特征,行政法的执行程序等,放在在线平台,要求学生提前掌握,教师在课堂上不用再浪费时间讲显而易见的东西,而是着重分析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互动、探讨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总之,在线平台是课堂深度学习的前期准备,是课堂突破时空界限的延伸,但绝不是课堂形式的简单替代。
3.学生过多翻转展示降低课堂整体水平
在调研中发现,许多高校广泛采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课堂展示的形式。教师提前在在线平台布置课堂展示主题、内容、要求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制作PPT,派代表或者小组所有同学依次上讲台展示。为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教师要求展示小组不断提出问题、互动,要求台下的其他小组长负责打分等。这种形式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PPT制作和演讲能力,并在准备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因此,学生展示的形式,是众多高校积极推崇的翻转课堂形式。特别是对通识课程,许多内容是意识形态性的,情感性的,让学生来表达、渲染,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但是,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大学生认为同学的理论水平、PPT制作水平,特别是演讲水平还有待提升,就算有教师前期精心的指导,也不可能达到教师的讲解水平。少部分口才和台风很好的同学演讲效果还不错,大部分同学演讲的时候让同学昏昏欲睡,浪费时间。实践表明,过多的学生翻转展示,虽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将课堂降低到了学生的水平,无法实现“翻转课堂”的初衷。
二、提升翻转课堂的通识课程有效性的对策思路
翻转课堂从以往的“先教后学”转变为“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学生学习的多元性、差异性和自主性,这对学校的支撑工作、教师的理念和技能都提出了挑战。结合翻转课堂的优秀经验和前期的实践总结,结合通识课程的特点,成功实施通识课翻转课堂的关键因素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观念转变,思想建设
翻转课堂有效实施的前提是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建立及对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理念的深刻理解。许多通识课教师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认为自己从教时间长,科研成果多,是这方面的专家;对学校推出的不符合自身教育实践经验的教改方案,持否定态度、抵触心理。因此,自然不会认真探究、总结、升华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不会想办法克服困难迎接挑战,使教学改革流于形式。教学甚至不如教改之前照本宣科、传统讲授的效果。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是信息化时代教学发展的方向,也是通识课程真正走近学生内心,使民族历史认同、社会责任感、人生哲学认知等进课堂、进头脑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做好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工作,才能突破教学改革的瓶颈。
2.技术培训,能力建设
传统教学的教师只要具备知识、演讲和管控课堂的能力,就是一名称职的教师。但是翻转课堂要求教师从一个教授者转变为一个项目的管理者,全方位、全过程对项目任务进行动态管控和评价。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进行双向、多向、环式的多维立体互动,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达,还要进行能力培养和情感引导,这需要教师具备非常高的综合能力素养和人格魅力。
许多从教多年的通识课教师之所以抵触翻转课堂的改革,主要原因是对在线课程设计、慕课视频录制、在线测验实施、课堂即时平台运用等现代信息技术陌生,学习操作困难。因此,学校应加强化对教师的技能培训,组织翻转课堂平台第三方公司对教师进行技术运用培训,让业内专家和优秀教师对普通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培训,并鼓励教师在网络公开平台,如中国大学慕课、知到、网易公开课等平台上学习互联网技术运用课程、多媒体制作课程和教学方案设计课程,使教师的技术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达到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深度介入课程,达到翻转课堂应有的效果。
3.班级调整,组织建设
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深度学习,即要求每一位学生的有效参与;但是,高校的通识课大都采用100—150人的大班制教学,这种课堂组织形式对课堂参与提出了挑战。从学生角度说,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劳动,劳动就是一个强制性的过程。如果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够得到学分,学生就会选择搭便车,走形式。行为心理学认为,项目小组最好不超过6人,6人以上就会产生交易成本和搭便车的行为。大班制教学,教师必须采取6人以上的大组,以保证每位同学参与翻转课堂,因此小组作业就变成了组长的作业。其次,课堂内实践需要层层深入的探讨。以读书研讨会为例,师生只有互动递进探讨,才能获得教学实效。但是以每个小班50人计算,45分钟的课堂时间最多只够20名同学表达一次自己的观点,另外30名同学没有机会或者没有动力、压力参与讨论,依然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接收到的知识又不如传统课堂教师讲授的系统。如果教师要保证“头脑风暴”的深度,就不能允许太多的发言,课堂内实践就变成少数活跃分子与教师互动的平台;如果教师要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课堂就变成了流水线式的参与场地。
由此可见,翻转课堂在欧美国家获得实效的背景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思想交流、互动。因此,翻转课堂要引进中国,还需要因地制宜,要保证翻转课堂用于通识课程的实效性,教师就需要灵活地将大班按照课时分成30人左右的小班,组建6人以下的小组,并用在线教学、课外实践等形式补充课时;否则翻转课堂就会演变成少数活跃学生的翻转课堂。
4.弹性考核,机制建设
真正有效的翻转课堂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到每一个翻转项目的指导里,但是由于教师的工作量大和精力有限,往往只能有限投入,从而造成指导深度不足。一旦教师的指导深度不足,翻转课堂就会流于形式,步骤和形式都做到了,但是课堂降低到了学生层次的思维水平,强占学生时间,影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因此,学校要制定针对翻转课堂的考核机制,给教师以时间耗费的补偿。
调研中,一些学校倡导翻转课堂,但是没有详细可执行的考核方案,教师落实情况五花八门,学生知识和能力收获参差不齐。而某些学校为了推动教师实施翻转课堂,对翻转课堂实施情况设计了非常精细的量化考核方案。在教学督导听课中,随机抽查教师的在线教学资料与课堂教学内容是否一致、能否衔接等。这样推动教学改革的精神是值得鼓励的,但是教师与医生、律师、机械师、会计师等职业不同,具备更多的创造性。特别是通识课程,教师针对学生的关注点和思想动向,可能会对形式和内容进行即兴创造,以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如果以人力资源学上X理论为人性假设考核教师的工作,那么教师很容易由于不信任的反弹心理,将翻转课堂变成“形式主义的翻转课堂”。
因此,对翻转课堂的执行需要制定弹性的考核机制,注重形成性的过程评价,参考教学督导评教,学生评教,在线平台课程设计,在线平台流量,教师显性贡献率等,但是各个指标之间可以弹性互换,以充分发挥教师的“长板”,切记“一刀切”“一票否决”,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适合自身风格的、切实有效的翻转课堂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