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可能性与必要性探析
2021-11-24覃小艳
覃小艳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课堂教学的关键性作用,即各类课程(包括外语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并驾而行,达到“1+1>2”的效应,就要必须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因此,从理论上系统地研究和探讨各专业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的关系与问题,特别是对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的研究,不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推动有进一步促进作用,而且满足了外语专业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期待。以前人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本研究从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的相关概念入手,提出了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概述
课程思政是铸就教育之魂的教学理念,它并不是一门简单的“专业+思政”的课程,它使得学校各类学科与思想政治课程并驾而行,达到“1+1>2”的效应。“课程思政”能力,从狭义上是指教师的育人能力,从广义上是指“专业+思政”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发展表现为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内容的整合、变革外语教学方法及手段和转变外语教学理念等方面。
一些研究者对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如刘清生(2018)指出,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首先要从理念的角度出发进行育人,其次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浓缩和升华的能力,最后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要具有创新性。[1]陈始发等(2020)认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要遵循树牢一个意识,增强与健全两个能力的原则,即树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思政”的意识,增强其执行能力,健全其支撑能力。[2]肖琼等(2020)认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的前提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也指出了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落脚点。[3]三位学者在此都着重指明了教师教学理念意识、教学能力和方法应该是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的关注点。另外,高国希(2020)认为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发展是反思后的渐次提升,是有效促进教学的教师集体协同备课方式,这也指明了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是教学全过程的反思与合作。[4]因此,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的内容不仅包含了理念与意识、能力与方法,还包含了反思与合作这两个要素。
从上述学者的概述中,笔者认为外语教师和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发展的内容有着相同之处。如刘正光(2020)等认为落实外语课程思政和重构外语教学内容,外语教师要从人才培养、教师能力、教学路径等方面转变理念。外语课程思政的特殊之处在于外语是一门语言,它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的不同。[5]成矫林(2020)认为外语教师要深度提炼、整合、加工进一步拓展和开发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进一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同时,改革教学方式,在教育全过程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6]
综上所述,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离不开转变教育理念、革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外语教师要意识到课程思政能力发展内容所在,并对自身“专业+思政”能力发展提出要求。基于此,本研究对外语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发展提出了其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的可能性
我国当前“大思政”格局的不断发展和外语教育的不断大众化的趋势为发展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1.“大思政”格局的不断发展
“大思政”格局的不断发展为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的实现提供了方向和前提保障。“大思政”格局是指通过各类教学活动将教育教学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元素以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的一种教育现象。它的发展历经了一个逐步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首先,“三育人”理论的提出是“大思政”格局的雏形。其次,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提出的开拓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格局、新局面的发展的讲话推动着“大思政”格局不断调整和落实。随后,2017年2月27日,《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印发是对“大思政”格局的重大调整,这使得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有了制度性、法制化的指导。最后,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使得“大思政”格局有了基本的定型。因此,“大思政”格局的演变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指不同时期对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提出的不同要求。
2.外语教育的不断大众化
外语教育的不断大众化为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学校及社会学习外语的人数不断增多是我国进入外语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一个表现。目前在学校教育领域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接触并学习英语。到了初中之后,英语作为一门基础教育科目与语文、数学成为三大主要学科,学校教育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中教育阶段的学校几乎都会开设英语课程,此阶段的学生对外语的学习有了深入了解。高等教育阶段的外语学习对大多数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须学的课程,如英语;以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例,在修好本门专业课之外还需选修一门外语来学习,如法语。同时,社会上外语培训机构为广大社会人士提供了学习外语的场所,也为学生课外提高外语成绩创造了机会。
这些恰恰为外语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也促使了外语教育领域对外语师资的需求。随着教育界对课程思政在不同领域的不断研究与探讨,促使外语教师对自身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提高了重视,因此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成为广大外语教师重点考虑的发展方向。
三、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的必要性
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发展受到重视并得以广泛开展,在于其显著的实践价值通过影响学生个体发展而影响国家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质量等,进而影响了国家的人才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的教育理念、外语的教学价值以及学生的本民族文化自信对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发展提出了需求。
1.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需要
“立德树人”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反映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贯彻与落实应体现在外语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即外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作用,包括教师本身高尚的师德师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首先,外语教师要做“德”的模范者和示范者,要认真践行师德规范准则。外语教师要以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以及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外语教学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着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强调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只是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在外语课堂中,外语教师要把课堂归还于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唤醒和自我建构的地方。在外语教学课堂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个性的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这需要外语教师深刻领悟和学习,在素质教育中落实新课程理念。
2.重新定位外语教学价值的需要
外语教学是一项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教育活动,外语教学实则是社会发展“走出去,引进来”背景下的产物,同时社会发展也给予了外语教学特定的价值。外语教学价值是外语教育中对人和社会所产生的功效,即有用性。外语教学价值包括工具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工具性价值是指语言作为一个思维与交流的工具,体现了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的作用;人文性价值是指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情感及思维对学生所产生的作用及影响。外语教学价值是外语教学的指南针,是课堂外语教学的活力来源,外语教学价值控制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走向,因此重新定位外语教学价值尤为必要。
重新定位外语教学价值可以体现在外语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这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在外语教学内容分析上,分解外语教学知识点,进行工具性知识和人文性知识的区分,并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定外语教学内容的属性,对知识点的类别进行划分。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据,依据课程标准中确定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性知识的重难点进行调整。在教学目标分析方面,根据21世纪新发展的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可知,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可以分四个方面,即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体现为对工具性知识的运用,而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对人文性知识的传授,因此高中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需要从其核心素养出发进行确定。在教学对象分析上,学习者的能力起点和学习动机等分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因此,外语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认识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才能更好地进行外语学科各方面知识的传授。
3.坚定学生本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
外语作为一门语言是沟通与交流的工具,又是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反映了一个民族语言的特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也是一个民族的自信。在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学校里的课堂教学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可以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课堂教学教育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夯实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首先,在教学内容上,革新外语教学内容,添加文化元素,并引入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文明成果。教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外语教学内容中,这能够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理解与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感性认识。对于教师来说,文化元素融入外语教学中能够提升其自身的中西方文化贯通能力。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外语教师要创造性地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使其融入外语教材、外语教学课堂和学生头脑中。最后,课堂教学在外语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自发地产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对本民族文化充满信心。这让学生成为既扎根本民族文化,又放眼世界文化的交流者,同时又是具有跨文化思辨意识的传播者。
四、结语
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的意义在于使外语教师的教学紧跟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的探索,将会带来外语教育事业的又一大变革。现在乃至将来,如何使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得到突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未来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发展对我国课程思政建设有重大的推进意义,这也对基于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