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村人口流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2021-11-24胡燊
胡 燊
(农安县烧锅镇人民政府 吉林 长春 130217)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中小型企业迅猛发展,国家进一步放宽了人口流动要求,城市中的农民工群体愈发庞大。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一大部分考出去的农村学生留在城市,这无疑对农村发展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人口外流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农民这个群体的经济收入,且部分外流的人才也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一、农村人口流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就新农村建设来讲,农村的大规模流动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农民平均收入
外出务工的农民拥有了更多的途径来获取经济利益,农民群体的总收入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农民可支配财富增加,农村经济实力和经济水平就此提升。而农民经济实力的增强,也让其有更多的实力来改善物质生活,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经济基础。农民收入的增加,不仅让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还激发了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从而使农民受教育程度得到有效提升,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农村建设中,提高了农民群体政治参与的质量,营造出良好的农村政治经济环境氛围。
2.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不仅从城市工作岗位上获取了相应的劳动报酬,还受到城市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熏陶,在改变自身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受到了城市文化精神的洗礼,其视野和思维空间更加开阔。[1]外出务工的农民回到家乡之后,可以扮演一个“城市文化使者”的角色,将自己的见闻传递到村里,提升村民的思想觉悟,推动新农村基础建设工作的展开。
3.稳定农村客观秩序
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他们是农村的不稳定因素,如果不能很好地管理,可能会危害农村的安全稳定。在农村人口流动的过程中,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也找到了相应的发展方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农村人口流动可以有效缓解农村社会矛盾,稳定农村的客观秩序,有利于农村长治久安。
(二)消极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阶段,相关制度建设还不完善,加之农民群体整体学历不高、文化水平和素质偏低,因此,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动,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农村精英流失严重
相对农村留守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农民文化程度较高,可以说是农村的“精英人员”,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动会使一部分精英流失,使新农村整体建设速度变慢、建设水平不高。2004年4月,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农业部在农村设定的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全国30个省份、自助区、直辖市中选取的260个村落内劳动力素质情况进行调查,数据表明:在选择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群体中,拥有初中学历的人员占据了近60%,这一数据明显高于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学习水平。且外出务工劳动力大部分是45岁以下的青年或者是中年,他们的离开,导致农村缺乏充足的壮年劳动力来支撑新农村建设工作,更无法组织高素质的村委会领导班子,对新农村建设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2.不利于流动人口行使民主权
近些年,农村人口出现了长期性的流动,很多农民在外地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在家乡的时间,对户籍所在地的情况知之甚少,无法及时、正确、有效地行使民主权,造成农村民主自治工作发展缓慢的后果,不利于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工作的展开。尽管随着我国农村人口流动总量的增加,全国各地区政府开始借助委托选举、邮寄选举等措施帮助外出务工农民行使民主权,但这种方式受主客观的影响较大,无法起到应有效果。
3.新农村建设主体缺失
建设新农村的主要目的是为农民服务,农民才是最终的受益者。农民的力量不容忽视,尤其是以农民为主的村民自治管理模式的建立,更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但农村人口外流导致新农村建设缺乏主体支撑,靠未成年的孩童、年纪偏高的老人和被迫留守的妇女,无法建立起一支有效的村民自治队伍,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展开也因此受到了较大的阻碍。
4.农业产业遭受较大打击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产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地理环境来看,我国山地众多,大部分农村地区用于耕种的土地都属于山地,农民耕种的劳动强度较大。大量的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会导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素质降低,对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农村空房屋数量不断增加,甚至在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大面积撂荒的情况,使我国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遭受巨大的阻碍,造成新农村建设缺乏经济和人力资源基础作支撑,发展极为受限。
二、农村人口流动问题的应对措施
农村人口流动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积极影响,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因此,如何应对人口流动问题,扩大人口流动的积极影响范围,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强化农业保护力度
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农业保护政策的控制作用,通过提升农业比较利益的方式,增加农业对于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为新农村建设奠定扎实的人员基础。农村人口流动不属于偶然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受到经济利益驱使,这种驱使也是农民在对比农业和非农业收入之后做出的选择。对比来看,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每年在农村的劳动投入和收入比,往往要低于在非农业产业中的劳动投入和收入比。[2]即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整年获得的总收入,往往要低于在非农业产业中相对轻松劳作获得的总收入。面对这种情况,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产业的保护,通过出台各项惠农政策,提高农民从农业产业中可获取的经济利益,缩小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产业的比较利益差距,增强农业产业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从根源上抑制农村人口流失的情况,适当引导农村人口回流,减少新农村建设中主体的流失。
(二)加强农村人口流动管理
政府部门在引导农村人口的有序流动、发挥农村人口流动的积极影响上起着关键作用。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不是在朝夕之间形成的,因此,该问题的解决也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不可能一劳永逸。[3]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政府部门要重视农村人口流动问题,通过出台相应政策、设置相关部门,帮助农村人口有组织、有计划地完成流动。在控制农村人口流动成本的基础上,降低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风险,并提高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经济利益,确保其在流动时能够真正获得实惠,且在获得足够经济利益后用于回乡建设,从而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三)加大农村地区非农业产业发展力度
农村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就是剩余劳动力过多,无法被妥善安置。因此,要想做好农村人口流动管理工作,提高农村的经济内生能力,大力发展非农业产业是一个有效手段。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于农村地区发展非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根据辖区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各类资源储备情况,因地制宜,招商引资,创办工厂,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村创业,以吸引更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使农村经济内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缓解农村地区由人口引发的社会矛盾。[4]此外,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政策优惠、人才派遣和技术支持等方式,激励农村的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涉农公司、农村带头人等,努力发展农业产业,从而吸引更多农民工主动返乡创业,进而吸收更多贫困户就业,在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基础上,缩短农村的贫富差距。
(四)做好人才回流
没有人才的村庄是无法发展和前进的,只有人才,才能够让新农村建设顺利施行。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强辖区内教育工作的投入,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起一支由本地人构成的干部队伍,优化调整基层干部队伍的人员构成。为提高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可以通过干部评优,为优秀干部提供考录公务员机会。[5]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借助各类教育手段来提高农民的素质,对于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民队伍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其次,对一个村庄来讲,各项事务的管理和农业产业的发展,都要有相应的人才做依托。因此,政府应当做好人才回流工作,召集外出的有志青年,鼓励其投入家乡建设工作,为振兴养育自己的村庄奉献自己的力量。当地政府机构应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归乡青年创业优惠政策等,为乡村振兴吸引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6]
(五)做好国际劳务输出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下,农村地区大量剩余的廉价劳动力让我国在国际劳务市场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尽管国际劳务输出可以让农村人口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出会导致新农村建设缺乏主体。因此,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与劳务输入国积极协商,将我国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以有效、有序的方式输出国门,以赚取更多外汇。[7]这不仅可以带动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还能增加农民整体收入,间接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结语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凸现出来。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进一步加快了市场经济发展速度,使农村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开始在各个地区流动。作为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人口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农村人口流动是中国由农业大国朝着工业大国发展的必要环节之一,尽可能降低人口流动带来的消极影响,成为现阶段各级政府和基层干部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农村建设首要处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