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优化路径研究

2021-11-24胡美玲

现代交际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大学生

胡美玲

(绥化学院 黑龙江 绥化 15206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演变进程中最先进、最伟大、最高级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1]。面对气候逐渐变暖、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污染加重、物种消失加快、绿色屏障锐减等严峻形势,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举措,“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看,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容应该包括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规范和生态道德实践”[2]。因此,引导人们自觉养成生态行为,对于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质,构建美丽新中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大学生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者、保护者、受益者,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责任重大、使命崇高。因此,对高校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性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一、发挥社会的引导作用,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环境支撑。

首先,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随着“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生态规章制度的相继颁布,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截止到目前,我国已经制定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等五十余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二百余件等。政府应该在现在的基础上,完善生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坚持做到“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其次,充分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及时性和超文本性,加强传播生态文化知识和理念,营造良好的生态舆论氛围。新媒体的互动性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递方式,信息传播不再是单向的点、链、面传播,而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呈现出“1-N -N”的传播渠道,每个参加保护生态活动的志愿者既是事件的生产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记录者和传播者。他们通过新的传播方式,既可以及时地分享参加生态文明活动的最新情况,又可以将生态文明活动中的花絮、成果等通过网络投票、网络纪实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舆论效应,带来一定的影响力。新媒体的及时性使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失去了优势,目前,双微平台、网络等已经演变成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接收和发布信息,新媒体的这种高效便捷使传播生态文化知识更具有操作性。最后,企业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树立良好的企业绿色形象,积极地承担起自身的生态文明责任。新媒体的超文本技术是一种信息组织方式,是在数据中包含其他信息索引要素,即在网络上单击超链接时,可以直接跳转到另一个新闻网页中,“以非线性‘超文本’形态呈现的新闻文本越来越流行和普及”[3]。参加环保活动的志愿者们发布自己活动的相关信息时,还可以将社会实践“养品格、强责任、树信念”的育人功能选择性地定制在自己的实践项目中,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生态实践活动,进一步推动保护生态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强化高校的主导作用,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高校育人体系

1.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

生态文明教育不是新增教育,而是增值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关课程设置等,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理念、生态责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同时,构建合理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第一,削减、合并甚至取消若干与生态文明教育关系不甚密切相关的课程;第二,鼓励各学科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做到将所学专业知识和生态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将思政课作为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渠道。可以在思政课堂中有重点地将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融入课堂的教学内容中。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中国等战略构想中所体现的生态价值理念。[4]第四,开展连续性、完整性、有针对性的生态文明教育。要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分年级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在课程中设计生态文明理论知识,高年级的学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与教学风格,开展生态文明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教学形式。

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对于提升全力育人的创业教育工作格局是必不可少的。第一,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高标准、高起点地对教师队伍的生态理论与实践水平进行在职轮训和岗前培训。第二,高校可以把“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大力引进校外兼职教师”作为教学理念,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示范教学,开展生态文明讲座、组织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途径和形式,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教学氛围。第三,加强教师在生态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可以通过选题、立项等吸引更多的教师参加到科研活动中来,教师在做科学研究的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学习。同时,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第四,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期间进行生态实地考察,传播生态建设的知识,不仅能够为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能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3.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将生态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如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四个一”活动,即组织学生观看一场生态文明的电影,聆听一场生态文明的知识讲座,参加一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开展一次环保达人评选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态文化活动,还激发了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重视家庭的基础作用,形成生态文明教育的家校合力

“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5]要提高父母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具有强烈的生态文明意识,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够给孩子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可以组织父母参加生态文明的志愿服务活动、参观工厂进行现场环保学习等,父母通过切身体会,能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有更好的理解,才能对孩子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同时,父母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一起合力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身教胜于言教,父母可以多使用节能环保用品,节约用水、用电,做到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养成低碳生活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孩子的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孩子更多地加入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中来。

四、加强自身的教育积极性,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自我教育能力

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手段多频段、多形式、多角度地进行生态文明自我教育。利用网站、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网络平台及时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国内外动态;利用线上线下课程学习加强自身的理论素质,构建并完善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利用抖音、快手等App录制环保小视频等,将生态文明理念辐射示范给身边的人,从而带动更多的群体加入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开展绿色寝室示范工程,倡导大学生选无磷洗衣液、买环保电池、不用一次性制品等绿色消费行为,让绿色消费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6]真正地做到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使命。因此,要全方位多角度出发,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提升生态文明情感,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的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请文明演绎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漫说文明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对不文明说“不”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