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友好型社会视角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探析

2021-11-24向锦明

现代交际 2021年10期
关键词:环境友好道德教育思政

向锦明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1]青年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伟大的事业需要拥有青春、富有活力的青年去推动和创造。因此我们需要把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之下的生态道德教育传至高校,让高校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在加强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国家层面的倡导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使广大的青年大学生在增加生态道德教育知识储备的同时,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未来社会合格的具有良好生态道德的模范者。以众多青年大学生的一己之力汇成整个社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巨大力量,实现青年大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

一、环境友好型社会视角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必须以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发展促进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维护高校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高校的学习形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活动与校园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转变传统的高校注重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教育观念,把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纳入高校的道德教育体系中,全面贯彻十九大生态文明理念,以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作为道德教育的约束力,使高校更加注重引导大学生与自然的良好关系,创新性的拓展传统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新型生态道德教育。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规定和制约着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没有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则会失去方向,其本身也会失去教育的意义。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但同时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对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十分重要。我们要正确看待二者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知识基石,同时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后备军,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教育,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理念,培养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素质,肩负起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赋予当代高校大学生的重任。没有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会失去理论和现实基础,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就会犯虚无主义的错误,所以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必不可少。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视角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对大自然的索取和破坏也在不断加多,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并且出现了以往不曾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所以我们急需分析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问题中进行反思,以期能够改善目前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发展停滞不前的趋势。

1.高校生态德育课程的缺失和知识的滞后性

(1)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课程的缺失。

大部分高校只看中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忽略了高校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课程安排中,仅仅是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对于社会所倡导的生态道德教育,高校并没有将其纳入相应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高校自身没有引起对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视和教育者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漠视,由此受教育者接触到的生态道德教育更是不充分。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熟悉程度低下,生态道德意识薄弱,这些都显示了高校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严重缺失。学校要从知识、服务和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全面立体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知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三者缺一不可。

(2)高校生态科学知识的滞后性。

生态道德教育强有力的基础是生态科学知识。生态科学知识普及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是评价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好坏的标准和尺度,而与时俱进的生态科学知识的更新则是生态道德教育的要求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在对生态科学知识的更新方面,高校的生态科学知识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生态道德教育计划和内容往往也是落后的。相关落后知识的普及无法使学生跟上新兴的知识,造成了生态道德教育与社会要求的严重脱节。由于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并没有专属于生态科学知识的相关课程和系统的课本,导致了学生接受生态科学知识的片面性,无法与时俱进地了解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我国生态环境所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新理论。

2.环境文化价值观未纳入高校人才培养

每个时代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它是与一个时代的三观紧密相连的,一个时代的独特文化必然体现该时代三观影响下形成的社会风气。文化价值观是指文化领域的价值观。它是人们基于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对于文化方面所持有的观点、态度,从而体现出文化相关的事物是否具有一定价值或作用。因此,环境文化价值观也不例外,它与我国社会所大力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它的核心必然体现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前进的方向。高校在环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高校需要将抽象的生态道德说教与客观的当前的自然现实生活的生态道德现状相结合,把围绕自然生态发展的教育和科学技术的研究辩证统一起来,形成一种通俗易懂、利于传授的环境文化观,在对学生三观培养的价值观之中,有意识地将其灌输给学生。而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环境文化价值观并没有被纳入其中。

3.大学生缺乏生态道德的自我教育

相对于学校教育的他人灌输型,自我教育属于主动学习型,它是形成个人品德的根本驱动力,它能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其效果比他人灌输更加有效。但是大学生对于主动学习生态道德教育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主动关爱周边生态环境都存在一定的缺失。这并不是学校教育可以弥补的,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要主动地在内心建立起生态道德教育的敬畏之心以及意识到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大学生在内心深处对生态道德教育有所改观,他们才能将内化的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成果外化为优良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现如今高校出现的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学生缺乏生态道德教育的自我教育。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视角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

在环境友好型社会视角下进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建设环境友好型高校,就是要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课堂之中,形成人人关爱环境的校园风尚和环境文化氛围,就是要以在校大学生与校园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为基础,把遵循校园自然规律作为核心,以发展绿色校园科技为动力,倡导校园环境文化和校园生态文明,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高校。针对环境友好型社会视角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对策。

1.推进生态道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

道德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点。课堂是高校文化最重要的输出地。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本身在高校教学体系之中就是一个缺口,我们不仅要加快弥补这一缺口,我们更要依托道德教育课堂,以道德教育课堂为载体,向学生灌输生态道德教育知识。首先,良好的道德观的培养是高校思政课堂的目标之一。社会公德教育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它有利于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与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不谋而合。因此,在高校思政课堂中,应该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学科优势,唤起高校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培养社会公德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生态道德观念。其次,高校思政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生态环境中,通过设计思政社会实践活动,举行生态教育主题活动,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更加有参与感,生态道德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好地在高校大学生中显示出来。最后,在思政课堂上结合现实积极案例来传授生态道德教育。这不仅可以拓展思政内容,而且生动形象的生活案例比课本知识更加具有教育意义,可以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容易带入到自身的生活中,在无形中树立一个标杆,起到一个生态道德教育榜样教育的目的。

2.建设整洁绿色无污染校园生态环境

鲁迅先生说:“要想造就天才,首先必须准备天才生长的土壤。”人在塑造环境,环境也在塑造人。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首先,要让学生有参与感。可以将建设项目下放到学生社团进行征集策划,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扩大参与范围,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到其深层次的意义是要提高大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生态环境建设要有实用性,秉承服务师生的宗旨,贴合师生生活和学习的特点,不能脱离了实用性,要从实际出发,充分体现校园的书卷气息和生活气息以及绿色高校的要求;最后,校园生态环境建设要有独创性,这就要求我们结合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在全面倡导建设绿色校园生态环境的大趋势之下,与其他各个高校的文化涵养区别开来,突出本校校园生态环境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不仅有利于丰富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同时也赋予高校独特校园文化的寄存之处,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自己学校的文化底蕴。

3.加快生态道德教育在高校文化中的渗透

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通过高校多方面的文化渗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目的。生态道德教育有三个重要因素,即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高校不仅应该将道德教育的这三个因素纳入必修课程之中,而且还要深入地扩展道德教育,横向发展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师生对生态道德的重视。首先,应该健全道德教育的相关课本知识,系统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也要及时更新生态科学知识,向学生普及生态知识;其次,要定期组织教育者进行学习,我国生态道德出现的问题瞬息万变,层出不穷,教育者要及时学习,根据最新的问题,总结经验进行汇总,及时地向学生反馈和传授经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目标;再次,学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去收集关于生态道德教育的知识,与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高校在通过道德教育课堂向学生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文化的同时,学生也应当主动积极地接收生态道德教育文化,在双向互动的前提下,生态道德教育将在高校中实现其预期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在高校全面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大众传媒是我们无法忽略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我们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大众传媒具有便捷、经济的优点,因此我们可以在高校中利用大众传媒去宣传生态道德知识,用低成本的宣传达到最大范围的宣传效果。大众传媒同时具备震慑力和预防作用。在高校中,我们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的手段,向同学们普及关于生态不道德的现象和行为习惯,以及其不道德行为所引起的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发挥他人案例警示和震慑的作用,引起大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视。

四、结语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持续绿色发展,我们必须把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突出地位。它有利于我们全面贯彻和执行新五大发展理念以及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3]因此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人民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关系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性问题。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他们的身上肩负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关乎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目标能否实现,关乎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优秀民族精神的传承。可以预见的是,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普及仍然有相当大的一个距离。但是,无论过程多么的艰辛,出现多少我们不能掌控的问题,我们应该始终抱着乐观的态度,坚定立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坚信会迎来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在大学生中间的广泛普及,我国大学生都能够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行为规范。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我国能够朝着美丽中国的目标迈出坚定又自信的一大步。

猜你喜欢

环境友好道德教育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切削油液专用环烷基基础油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
环保新型缓蚀剂发展状况与展望
环保型切削液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