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2021-11-24范龙荣

大众投资指南 2021年30期
关键词:国有资产资产行政

范龙荣

(宜黄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江西 抚州 344400)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经济建设持续不断地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保障单位日常工作运转、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发展中至关重要。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对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善策略。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特点及相关理论概述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特点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但由行政事业单位依法占有、使用和控制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单位使用财政资金购置、调拨或划转、收到的捐赠、资产置换和国家资本金及产生收益形成的财产。目前实行的管理体制是政府部门采取分级监管,而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进行直接支配。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性、使用无偿性、复杂多样性以及分散性等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特点。国有资产按照资产的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按照资产的形态分为货币形态和实物形态;从资产形成途径分为财政拨款和单位业务活动形成的各类收益。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发展过程

首先是计划经济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拨给行政事业单位购置资产的资金较少,国有资产数量、规模较小,没有建立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包含在财政部颁布的财务管理制度之中。

其次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逐步扩大,财政部围绕市场经济体制总目标,实行了预算制度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增强了预算约束力和提升了财政治理能力,这一时期财政部和国资委联合印发了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但对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方面还不够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效率较低。

最后是改革深入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持续不断地深入,为了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财政部颁布了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特别是今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有资产管理条例,使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提高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法律层级,并要求各级政府需向人大提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人大对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审议和监督,同时建立国有资产共享共用机制、优化资产配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更具公开透明性、科学合理性。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1.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规范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流程,提高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加大信息化技术在资产管理中的运用,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范、高效地运转,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目标。

2.有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国有资产是全国人民共同所有的财富,是立国之根本、强国之基石,是保障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幸福的重要物质基础,这既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应合理配置资产,规范资产使用,完善资产处置流程,通过优化流程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规避、防范各种风险,保障国家机构正常运转,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高速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机构不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况,资产监管部门之间存在职能划分不明确,经常出现相互推诿现象。行政事业单位因资产管理情况各不相同,导致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从而影响国有资产管理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行政事业单位很少建立专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也没有设立专职资产管理员,存在人人管资产,人人无责任现象,造成资产管理不规范,资产流失严重,经常出现因找不到责任人而无法落实相关责任的现象。

(二)国有资产管理意识不强,会计核算不规范

一是资产管理意识薄弱,缺乏管理理念。行政事业单位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注重资金的管理,但对于已经形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国有资产的管理却重视不足,普遍存在“轻资产、重资金”的情况,从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到资产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将国有资产管理狭义地认为是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而忽视了对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等公共资源的管理,在会计处理中直接将应资本化的资产直接作为费用处理,造成国有资产登记入账不完整,也没有录入到资产信息系统中去,或者虽然作为资产处理登记入账了,但忽视了资产购置后的保管、使用、流转、处置等后期管理,从而造成国有资产闲置、低效和流失等情况。二是资产管理账务处理不规范。资产管理中财务人员因业务不熟悉,错误将单独计价的土地使用权、软件等无形资产计入了固定资产核算;对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在建工程未及时办理验收手续没有及时入账,造成在建工程长期“挂账”,没有形成固定资产;对已经丢失、毁损、报废的资产,因资产处置程序繁琐及缺乏相应的盘点监督程序,所以资产管理人员不愿主动去办理资产核销报批手续,大量国有资产“名存实亡”。

(三)国有资产管理人才缺乏,业务素质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缺乏熟悉资产管理业务知识的人才,许多单位都没有配备专职资产管理员,由单位财务人员兼任资产管理员,由一人经办、复核资产管理全过程,违反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容易因舞弊风险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四)资产预算与存量资产管理之间缺乏有机结合

在实际国有资产管理中,编制资产配置预算前没有对资产存量数据和历史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导致资产预算不精准和资产配置不科学、不合理,使国有资产出现大量冗余和闲置,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五)国有资产绩效管理不受重视

国有资产在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使用具有无偿性和非营利性的特点,让人误以为国有资产管理没有效益,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上至下都对国有资产绩效管理不够重视,由于资产的配置、保管、使用到处置整个过程时间较长、监管部门较多、程序复杂,使得国有资产绩效指标难以科学地细化、量化,阻碍了国有资产绩效管理的广泛应用和有效实施。

(六)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操作信息化程度不高、功能不完善

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使用过程中,存在系统功能不完善、管理权限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该系统操作繁琐、信息重复录入,没有自动对账功能,也没有资产的维修、替换、增加功能,无法提供及时、准确、动态的资产信息。资产管理系统与预算系统脱节,无法满足资产管理的需要。管理权限单一,每个单位仅发放一个账号进行资产的录入、更新及管理操作,而实际使用部门没有操作权限,不方便查寻的资产情况,容易导致资产信息更新不及时、账实不相符的情况。

(七)国有资产内部监督不到位

国有资产在行政事业单位之间无偿划转,具有使用无偿性的特点,有些单位在资产流转时不按程序报批,自行出租出借,出租出借收益也不按规定入账,违反“收支两条线”规定,“以支抵收”、资金“体外循环”现象仍然存在。内审部门在国有资产内部监督效果不明显,即使内审部门查清了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得不到单位领导和资产管理人员的重视,没有及时采取相关整改措施,内审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也得不到妥善处理和相关反馈,不能发挥出监督作用。

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分析及改善策略

(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落实领导责任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完善适合于本单位情况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断改进国有资产管理方式,提高管理制度与实际情况的融合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全面分析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做到防止资产流失,增强资产配置的科学、合理,同时监督国有资产处置报批程序的合法合规。充分落实领导责任制度,将国有资产管理效率效果与领导工作业绩考核相挂钩,将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与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相结合,落实国有资产管理领导责任制度,提高国有资产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转变管理理念,规范管理流程

一是转变国有资产管理理念,树立资产购置与资产管理并重的思想。不仅要重视采购审批环节,而对国有资产后期的保管、使用、处置等也要纳入管理之中。二是加强资产的流动管理。对于闲置、长期使用效益低下的资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有权划拨给其他单位使用,并办理相关的产权转让手续;对于出租出借的资产必须履行报批报备手续,并进行登记备案;因人员调动、离职、退休,以及资产使用人和管理人员发生变动,必须做到人走账清,待资产交接手续办理完后方可离职,避免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三是规范资产处置审批程序。对于丢失、毁损、报废需要处置的资产,严格履行报批手续,必须报主管部门审核,并报财政部门审批后再进行处置。四是严格遵守会计管理制度。建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明细账,对资产的购置、领用、结转、核销等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和科学管理,实现资产管理系统和会计核算系统的无缝对接。

(三)重视人才业务素质培养,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为了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资产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可以通过邀请优秀的财务管理专家来授课、组织人员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学习先进的国有资产管理经验和方法,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整体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同时在人员招聘工作中注重信息化人才的选拔,建立和培养一支优秀的国有资产管理复合型人才队伍。

(四)盘活存量资产,合理配置增量资产

一是盘活存量资产,建立国有资产共享共用机制;资产管理部门应定期和不定期对资产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检查,随时掌握资产的状况和使用情况。对于部分利用率不高和闲置的资产,应及时组织专家进行资产评估,实行国有资产共享共用和调剂使用,使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对重点资产实施集中监管,明确由财政部门统一实行配置、调剂、共享。二是合理配置增量资产,以存量制约增量,防止资产的闲置和浪费。在实施资产配置中要求对资产存量数据进行分析,明确资产请购须经财政部门审核,财政部门根据该单位存量资产的规模、利用程度等情况和资产配置标准,确定新增配置资产,避免单位超规模、超标准、不合理的配置。

(五)树立绩效管理观念,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

树立绩效管理观念。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到资产报告的整个流程实施绩效管理,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将绩效管理程序嵌入到资产管理系统中,优先配置或无偿调拨资产给资产管理效益高的单位,而对于闲置或长期低效运行的国有资产,由资产管理部门收回进行调剂使用。通过资产优化整合、重新配置、共享共用等措施,达到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目标,切实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中重配置、轻使用,重规模、轻效益的问题,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约束作用。

(六)加快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优化系统功能

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将资产管理每个环节都嵌入于系统中,实现数据共享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目标,使资产管理具体细化到岗位、项目和个人,资产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根据需要授予不同的权限,通过行使资产的申请、查看、调剂、处置等操作,可以全面掌握资产状况和使用情况。完善系统操作功能,增加资产管理系统的资产合并、分拆功能;搭建资产数据共享平台,国有资产的投资、购置、调剂、共享、报废等均能在一个平台上开展,实现资产的共享共用。

(七)形成监管合力,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部门应对国有资产开展定期和不定期全面清查,一旦发现账实不符的情况,应立即开展调查并查明原因,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积极发挥审计监督、财政监督、纪检监察在国有资产监督中的作用,采用常态化检查和突击式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国有资产管理中因管理不规范造成“账实不相符”情况要求查明原因、立即整改;行政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资产配置、保管、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应该恪尽职守、履职尽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的应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人大监督是最高层次的监督,通过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更加公开、透明。通过多种监督方式,形成监管合力,使国有资产始终处于监管视野之中。

四、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国有资产管理由实物管理向现代信息化管理是必然趋势。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重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强监管力度。通过协调各部门之间职责分工、相互配合、通力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物质保障。

猜你喜欢

国有资产资产行政
行政学人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