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加强内部财会监督的思考
2021-11-24廖京文
廖京文
中国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北京 10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首次将财会监督纳入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标志着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上,赋予了财会监督新的政治使命。事业单位肩负国家事务管理的基本职能,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应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财会监督工作的职责使命,深入分析当前事业单位内部财会监督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内部财会监督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探索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督机制,构建财会监督大格局,实现业务监督全覆盖[1]。
1 新形势下财会监督工作的新定位、新要求
当前形势下财会监督因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与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统计监督等一起被置于突出强调的地位,需要从更深层次来认识和理解新形势下财会监督的使命和担当。
1.1 新形势下内部财会监督的定位
1.1.1 内部财会监督是筑牢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基础
财会监督是监督体系的基础环节,通过与其他监督良性互动,能够更好地发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优势。在党的统一领导和党内监督引领下,财会监督能够助力其他监督更好地发挥作用,不仅可以为统计监督奠定数据基础,还可以与审计监督实现衔接与互补,同时也可以为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提供核查依据。
1.1.2 内部财会监督是完善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会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发挥其应有职能基础上,加强与党内监督等其他监督方式的有效融合,着力解决各方面监督协同衔接不够顺畅,监督职责范围划分不明晰等问题,增强监督的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助力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
1.1.3 内部财会监督是完善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
财会监督可以作为促进财政体制改革的为突破口,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为重要抓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基础环节对财政资金配置的合理性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不断调整改进,促进国家治理能力不断优化提升。
1.1.4 内部财会监督是严肃财经纪律的重要手段
财会监督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途径和方式。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内部财会监督,加大监督力度,创新监督体制,优化监督方法,可以提高单位内部控制和科学管理水平,切实严肃财经纪律,堵塞经济管理漏洞,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1.2 新形势下内部财会监督的作用
第一,内部财会监督具有其他监督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显著优势,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监督是一种分工和协同的关系,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各项经济活动如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合法合规、高效顺畅,直接关系能否筑牢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因此,内部财会监督成为事业单位履行职责使命的重要基础。
第二,内部财会监督相对于司法、审计、统计等其他监督,更加基础、全面,贯穿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各个方面,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内部财会监督是对财政、财务和会计最直接的监督,可以根据掌握的基础财务资料,为修订财政制度提供有效的数据和信息支撑。可以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为完善财政制度提供案例支持。可以根据单位具体运行情况,为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财务制度提供更加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1.3 新形势下对内部财会监督的新要求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要求,要站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财会监督工作,发挥好财会监督工作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提升监督能力要求,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要从顶层设计、监督范围、监督内容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升级和流程再造。三是创新监督方式要求,要在提升治理能力背景下构建全流程、多维度财会监督体系,构建各监督主体互相制约与协调配合的体制机制。
2 当前内部财会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财会监督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虽然根据财政的要求,事业单位内部不断加强了内控体系建设,但是在很多方面还存在有名无实、流于形式的隐患,未能严格履行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事业单位内部仍然存在对财会监督工作的认识偏差,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机制保障,内部监督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2 各部门间协作成效不明显
财会监督与内部管理仍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工作衔接机制不牢,单位内部的审核审批、财务监管、绩效评价、监督检查等工作未能形成有效合力,协调配合不足。每个监督管理部门都有各自的目的,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和成果相互运用机制,重复监管现象突出,不仅增加了被监管部门的负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被监管部门的正常业务,同时也加大了监督部门履行职责的工作量,一定程度上存在监督成本较高和监督效率不高的现象。
2.3 财会监督信息化程度不高
传统的财会监督方式和监督手段已无法适应当前大数据、信息化的要求,创新处理能力不强,监督方式方法有限,信息掌握不够充分,导致财会监督工作仍然存在片面化,难以达到全面、系统、实时地对有关资金和业务事项进行高效监督的要求。
3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财会监督的几点建议
3.1 健全内部财会监督机制,形成有效监督合力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要遵循的发展要求是,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完善治理体系为目标,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分权制衡与分级治理的约束框架,合理界定责任归属。切实发挥财会监督效应,正确处理与外界监督职能部门、主管部门和内部各部门职责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系统全面、权责明晰、运作规范、效力显著的良性监督运作机制,保障事业健康有序发展[2]。
建立财会监督与其他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日常监督与重点事项监督相结合,外部与内部监督相结合,以内控体系建设为契机,在单位内部建立相互制衡、权责分明的监督管理机构,从根本上保证监督部门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以防止业务和监督“两张皮”。建立内部监督考评机制,科学设置指标、公正客观评价、公开评价结果,考评结果要纳入年终整体绩效考评的依据,要与优化岗位调整、干部考核等事项挂钩,发挥财会监督的基础性作用。
3.2 加强内部监督制度建设,促进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应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起点,以法治化为引领,强化财会监督制度建设。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财会监督的重视与大力推进,事业单位要积极建立完善的、多维的、配套的财会监督制度体系,并抓好制度执行,以发挥制度在监督活动中的作用。建立内部财会监督的长效机制,定期根据国家和部门的有关新规定开展梳理修订工作,使制度具备系统性、适用性、前瞻性,积极推动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财会监督内容涵盖预算管理、收支管理、项目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合同管理等,监督范围包括业务活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具有监督视角广、维度深等特点。因此,事业单位要持续推进内控制度建设,从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两个方面着手,全面强化内部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财务部门要把好第一道关,夯实基础工作,加强单位内部日常财会监督。监管部门要履职尽责开展专业监督,尤其侧重对重点岗位、少数关键和重点领域的专项检查。其他部门要积极承担内部的管理责任,积极配合单位内部财会监督工作开展,以切实推进财会监督制度的全面落地。
3.3 构建财会监督大格局,实现监督闭环提升质效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内部财会监督外延不断扩充、内涵逐渐丰富,要在全面推进业财融合的前提下,逐步推进经济活动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流程监管。监督主体要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监督成果要有效利用,及时纠正偏差,保障监督效能。同时,应充分认识到纪委在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反映问题,充分发挥财会监督与单位纪委的协同监督作用,全面提高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工作的质量。
从业务流程角度看,应借助信息技术对监督事项进行全链条模式管理,实现各业务环节监督的全方位贯通。从监管环节维度来看,财会监督应做到全流程管理。将财会监督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等多种监督形式或手段有机结合,通过跨部门信息共享、协调联动,确保内部各部门财会监督的有效实施,提升财会领域综合监管效能。
3.4 加强系统监督完善配套措施,实现信息兼容和人才建设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督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依托大数据技术高效实现。充分利用办公系统和财务核算系统,加强业务审核的信息平台贯通建设,建立一体化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嵌入财会监督功能,建立财务监督预警平台,实现财务信息实时监督。同时拓展网络应用范围,提升在线操作空间,优化信息采集技术,提高数据集成能力,建立财务监督基础信息库,逐步实现单位各级财务业务信息在网络环境下的可视、可控和共享[3]。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发挥财会监督作用的基础,需要培养多层次的财会监督力量。事业单位应通过素质培养、技能培训,打造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业务素质突出、勇于担当创新的财会专业团队。一是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教育,提高政治素养,增强责任意识;二是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保证财会人员的专业水准满足工作要求;三是督促财会人员提高自觉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从而保证财会监督工作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