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如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021-11-24

现代交际 2021年1期
关键词:易班思政时代

杨 纬

(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依托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的大数据应运而生,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将数据的价值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综合来看,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包括四个方面:数据的海量性、数据的多样性、数据处理的高效性以及数据的精准性。当前大数据发展的脚步已经踏遍商业、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有助于各领域整合信息、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在此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由现实的校园、社会、生活环境逐渐过渡到以“拟态环境”为依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既迎来了诸多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挑战、抓住创新发展机遇,本文提出以“易班”为平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旨在整合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转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枯燥理论灌输”的单一固有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1]。

一、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迎来的机遇

1.大数据时代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构建注入活力

大数据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的空间,依托大数据构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再单纯指优质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体,而是囊括网络学习、生活、社交、交易等各类拟态环境在内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在这一空间之内,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观念、理论概念、知识及方法论能够渗透至学生网络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常态化、隐性化的思政教育形式。相对于传统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基于大数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更具有创新性与渗透性,打破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由上至下”“枯燥乏味”的单一灌输模式,学生可在平台上进行交流、分享、讨论,在同质性群体内找到归属感及理解接纳、进行情绪及压力的纾解,有助于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引导学生思想及价值观的正确走向。

2.大数据时代促进了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

大数据时代,数据与信息的价值凸显,信息与数据的内涵也有所拓展。一方面,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社会交往、发表意见、评论中会产生海量的信息。学校要组织教师展开专题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解答学生思想上的疑惑,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网络数据与信息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社会热点事件、现象、问题等可作为教育中的实例;学生所发表的评论可作为思政教育的生成性资源等。借助大数据对此类数据与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处理,对照思政教育大纲及国家对思政教育的指导分条列出,可有效促进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继而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与多样的思政学习素材。

3.大数据时代降低了思政教育的话语姿态

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丰富,并且可以根据自身发展、认知、学习等需求在平台上选择所需的信息。当前“泛娱乐化”信息之所以受到学生的青睐是因为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社会现实,并以一种更易接受的方式进入学生的视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虚拟性、开放性的支撑下可以实现与学生生活的“无缝衔接”,通过以多种方式呈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更具有亲和力的语言阐释思想政治核心观点、以更加平和的态度对社会现象进行评述,在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继而通过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认同社会主流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便是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迎来的以较低话语姿态达到较高话语影响效力的新契机[2]。

二、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学生自我意见表达意识增强

大数据时代是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新时代,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追求个性的社会精神使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网络的虚拟性与开放性也赋予学生更为自由的言论表达权,学生自我以及自我意见表达意识显著增强。虽然近年来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成效显著,但仍存在“集中式”管理的问题,即将学生置于教育的客体地位,以知识为主体、以教材与教师为主导,与学生当前趋向自由的思想相背离,极易引发学生逆反及厌倦心理,继而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效低、效果不佳。

2.教师及教材权威性遭到解构

大数据时代,各类社会媒体应运而生,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媒介,教师及教材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权威性遭到解构。一方面,学生思想尚未成熟、价值观易发生动摇、社会阅历较浅,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会对学生思想及行为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例如在新媒体平台上对于学生“历史”观念的采访中,一名学生表示当前所讲的“历史”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足以表明当代学生思想已经受到西方“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另一方面,大数据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所接收的信息并不全面甚至有失偏颇,部分学生依据此类信息认知事物,很容易使学生形成不准确的思想观念,而这些观念又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在此背景下,如何维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话语的权威性、快速整合处理并向学生传递信息以引导学生正确价值选择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3.精准信息推送易造成“信息茧房”

大数据是当前各类新媒体的核心技术之一。学生在浏览网页、登陆手机App等网络活动中,会在网络上留下类似于cookies的多样化浏览痕迹。大数据则根据这些痕迹对学生进行画像,了解学生心理与实际需求,继而借助多种媒介向学生推送信息。例如学生在“淘宝”平台搜索了“考研书籍”,“淘宝”平台与“抖音”平台具有数据互联的功能,运用大数据了解到学生有“考研”的需求,便会在“抖音”平台上向学生推送“考研冲刺”等课程信息,学生长时间处于各类网络平台所营造的考研“信息茧房”中,容易形成“考研需报班”的思想观念,忽视考研对其终身学习意识、自我控制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并引发学生过度依赖网络课程的心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基于此,如何破除学生“信息茧房”,引导学生以辩证性思维科学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继而对自己的人生与职业发展做出合理规划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

4.网络思政教育信息容易被“淹没”

数据体量大、内容冗杂是大数据时代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的来源是多样的,并且具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如短视频、动态图形图像、直播等。同时,学生获取数据信息的渠道也更为多元,如当下流行的微信社交平台、“抖音”新媒体、手机App等。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可接收并浏览海量的碎片化、浅层化信息,这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增加了难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整合数据信息,如何保证重要及关键数据信息不被忽略、如何将此类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整合是当前网络思政教育开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信息更新速度快,即使网络思政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传递了信息,但很快就会被新出现的信息所“淹没”,因此,既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的长效性与精准性,又要避免造成“信息茧房”[3]。

三、大数据时代基于“易班”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易班”是高校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综合性互动社区,可为在校师生提供主页定制、社区交流、空间存储、群组聊天、在线学习、活动发布等教育信息化一站式服务,是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新阵地。下文将详细阐释基于“易班”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4]。

1.以“易班”为依托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全面统筹办学质效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基于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整合校内育人力量,实现校园学习生活服务全口径集成,构建基于“易班”的“大思政”教育格局。

其一,“易班+党建”,高校党委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教育制度,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其二,“易班+校园媒体”,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矩阵,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方协同、多资源整合的载体。

其三,“易班+服务”,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至迎新、学工、第二课堂、就业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彰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盘活校园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2.以活动为载体构建网络思想政治育人体系

“易班”为师生良性交互、同质性群体交往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网络思政教育可基于“易班”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教育活动。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活动为例,首先,借助“易班”活动发布模块以“快闪视频”形式向学生宣传活动的主题、内容、参与形式、开展时间等,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借助“易班”群组聊天、社区交流模块请学生对此次活动提出建议,如活动的组织形式是直播抑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活动的内容是专家讲授还是学生自主探索等,学校则以学生建议为核心精心设计活动流程;最后,按照预先设定开展活动,并借助“易班”空间存储模块记录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请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学生将该过程只作为数字化读物,由学校统一发送给学生,一方面可将参与活动学生的收获可视化,另一方面可引发未参与活动学生的关注,以此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范围,构建网络思政育人体系。

3.以文化为核心增强“易班”感染力与影响力

文化是一定区域内人们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校园网络文化是师生以及校园要素构筑的认同感、归属感,具有极强的隐性教育价值。为此,建议学校以文化为核心增强“易班”感染力与影响力。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校园以及校园所在地域的独特文化资源,打造精品的文化活动,积极传播立志报国、解析社会热点、倡导网络文明、分享成长故事等具有吸引力的内容。再如结合重大节日、传统节日、校庆等开展贯彻重要讲话精神、爱国诗词竞赛、红色体育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基因,形成爱国主义精神。

4.以协同为契机提升网络思想政治育人成效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一座“孤岛”,也不应被局限在单一的学科中,而是要与各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等结合为有机整体,以协同为契机提升网络思政育人成效。

其一,将情感教育与“易班”课程思政相结合。情感是支撑学生认知并参与社会的动因。为此,网络思政教育可借助“易班”社区交流模块设定情感交流主题,如“家乡经济建设成效与不足”“家乡景区发展的新路径”等,使学生形成关注家乡建设、热爱家乡的价值观。

其二,将安全教育与“易班”课程思政相结合。安全是学校办学的基础。网络思政教育可借助“易班”页面设定模块实现与安全教育的融合,通过醒目的文字与图片使学生在使用“易班”过程中形成“我的安全我负责,他人安全我参与,校园安全我有责”的良好安全意识。

其三,将心理教育与“易班”课程思政相结合。心理与学生思想状态息息相关。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学生在“易班”上的学习与交往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通过与专业心理教师的共同指导及干预保护学生心理健康,使学生能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困难,继而使学生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变化与新环境中。学校与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网络思政教育的建设,运用互联网及大数据思维整合校内外思政教育资源,并将思政教育渗透至校内各领域、各教学环节、各空间环境中,致力于构建常态化、长效性网络思政教育机制,以充分发挥网络思政教育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纠正学生思想偏差、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等方面的作用。

猜你喜欢

易班思政时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完善“易班”建设探析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议易班在高校共青团改革中的作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HANDS OFF THE WHEEL
高等学校易班平台推广建设探析
辅导员应用“易班”开展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