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舞教学的传承与创新实践和探索
2021-11-24王意
王 意
(中国煤矿文工团艺术学校 北京 100013)
民间舞蹈是民间民族文化展现的精髓,其产生和发展适应时代发展,是历史文化的产物。通过民间舞蹈表现形式能更好地了解各民族传统文化表现,是人类活动的文化盛宴,对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民间舞也在不断汲取民族文化精华,在各方面得到不断完善。尤其是在民间舞蹈教学中,民间舞发展离不开民间舞教学的传承与创新,系统规范化的民间舞教学,对于推动民间舞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中国民间舞教学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探索,对于民间舞创新和发展,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民间舞概述
中国民间舞源于民间,多由人民大众创作而成,舞蹈内容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一种群众性舞蹈形式,其表演具有通俗性、普及性、趣味性、观赏性与自娱自乐特点[1],形式较为丰富,内容多样化并且简单易学,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皆可参与其中。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民间舞教学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与现代元素的结合,促使民间舞更具现代化文化因素。在民间舞教学中,也具备了新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创造性、灵活性以及启发性等方面。首先,创作性特点的形成,是在新时代发展下,民间舞的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发展因素,民间舞表现形式具备了多样化创造性的发展特色。其次,民间舞蹈教学中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民间舞蹈教学课程组织形式,课堂氛围更加多样灵活。现代社会发展,促使民间舞蹈教学课堂不断地创新,教师将根据学生个性发展有区别地进行指导,全面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再次,民间舞教学的启发性,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且融入舞蹈学习整个环节,在教师指导下,深刻领悟到民间舞的精华。
二、中国民间舞教学现状
当前来讲,中国民间舞教学大多数注重学生基本功课程学习,尤其在高校民间舞教学中,民间舞蹈课程设置多是学生形体训练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多集中于舞蹈技巧的训练等,而对于民间舞中所具备的情感教学很容易被忽略,缺乏对学生民间舞情感的深入教学。对于部分高校教师来讲,多集中于理论知识教学,缺乏民间舞实践调研环节,缺乏对不同民间舞蕴含深刻内涵的了解。在实际教学环节,便产生了相应困难,限制了当前民间舞教学改革与创新。学生对于民间舞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因素缺乏了解,自然展现不出民间舞中的生动形象,使得教学质量大大降低。因此,在中国民间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刻了解民族风俗习惯,到民间舞起源地实地考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间舞的特点。
此外,就中国民间舞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来讲,主要根据各舞蹈艺术院校教材内容编写而来,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学生在训练中,按照当前教材,学生的舞蹈基础能力要求较高,大大脱离了民间舞简单易学的特点。各高校的民间舞教学也缺乏统一的教材和课程体系,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舞蹈基础进行训练,难以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中国民间舞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不足,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实现民间舞的传承和发展。
三、中国民间舞教学传承的意义
1.提高学生对舞蹈文化的认识
将中国民间舞纳入课堂教学,有利于更好地传承民间舞蹈,增强学生对舞蹈文化的认识。在中国民间舞教学中,首先需要学生对民间舞蹈背后所蕴含的舞蹈文化进行全面认知和理解。在民间舞蹈课程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展现部分舞蹈动作以外,还要将舞蹈文化以及理论知识,全面详细地呈现给学生。
将中国民间舞蹈纳入课堂教学,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提高学的文化知识储备,提高理论文化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和情感体会,增强实际表演的效果。因此,中国民间舞教学中,以课堂教学的方式来传承民间舞蹈,对于提高学生舞蹈文化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促进舞蹈文化的传播与发扬
将中国民间舞以教学的形式进行传承,对于舞蹈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讲,在学习民间舞蹈的过程中,对各个民族以及民间风俗文化都具有了深刻的了解,长期坚持下来,优秀的民间文化元素对学生的动作和言行举止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每一个舞蹈动作中,在无意识当中便进一步传播和发扬了民间舞蹈文化。而且对于民间舞蹈教师来讲,为了更好地向学生传授民间舞蹈知识,自身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修养,在向学生传授过程中,将根据自身的文化掌握程度,将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当中,传授给每一个学生。学生在学习民间舞蹈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教师身上所具备的良好的文化修养,这对于舞蹈文化的传播和发扬,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中国民间舞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传承,促使学生具备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的途径。例如,在民间舞蹈《忆,乌兰牧骑》的学习过程中,笔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蒙古族文化特色,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了解蒙古族舞蹈文化知识、在对知识体验、积累、感悟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我二度创作的意识,并且与教师所传授的意识相融合,便实现对乌兰牧骑文化的实际感受,将自身的情感融入舞蹈当中。
3.有助于舞蹈文化的创新发展
现有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基本上都是在民间进行传播的,民间艺人作为传播的载体进行传播和发展,大部分民间艺人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虽然对民间舞蹈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实践,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的引导,在实际的创新中尚且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于部分民俗和专家来讲,虽然对民间舞蹈有着专业理论知识和学术研究方向,但是缺乏丰富的实践,对其演变和发展规律尚且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这都对现有民间舞蹈的创新和发展产生一定的限制。由此,中国民间舞教学方式的应用,在可以综合各方面的不足,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通过舞蹈教学的形式,可以形成具有特色的舞蹈课程体系,形成科学规范的教育教材,创建高效率、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等[2]。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背景进行系统性学习,在现实的民间舞蹈作品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通过现实的实践,将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融入其中,对民间舞蹈进行二度创作和创新发展。
四、新时期中国民间舞教学的创新实践
1.注重欣赏教学,增强学生舞蹈兴趣
无论何种形式的教学,都应当注重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尤其是在中国民间舞教学实践中,更加需要舞蹈兴趣来增强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以积极发挥舞蹈艺术欣赏的作用,积极挖掘民间舞中丰富的地域文化、民族音乐以及人为色彩等因素,促使民间舞具备更多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强化学生对民间舞的理解,逐步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民间舞深刻内涵的同时,从而增强其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特结合自我创作的民间舞蹈《忆,乌兰牧骑》,将蒙古族中的红色文化元素融入舞蹈当中,传承了老乌兰牧骑的民族精神,进一步传递出新时代潮流下党的关怀,传统文化与现代民族元素进行融合。促使学生在欣赏现代民间舞蹈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传统蒙古族舞蹈的民族元素,将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引导到教学过程中。同时对传统民间舞蹈以及现代舞蹈的风格特点进行重点解释,让学生把握助蒙古族舞蹈表演的神韵以及动作要领等。学生挖掘党的关怀之情,逐步结合自身农牧民的感受去进行舞蹈动作的二度创作。对舞蹈的欣赏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兴趣的挖掘,对于增强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
2.强化探索实践,创新多元化教学形式
中国民间舞作为历史文化的瑰宝,在现代市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基础,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保障资金,以财政预算的形式,鼓励和支持民间舞的探索实践。最为明显的表现便是在民间舞蹈艺术教育中,投入大量经费。将学校作为民间舞传承和发展的教育基地,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民间舞教学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便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提高舞蹈教学的效率。在舞蹈教学情境的创设中,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从而创设出具有特色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例如自我创作的民间舞蹈《忆,乌兰牧骑》教学中,在实际的教学之前,特为学生创设了蒙古族辽阔草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辽阔的草原中去想象游牧人民日常的生活,人们交通生活不便,文化生活较为简单,而乌兰牧骑的建立,为草原上的蒙古牧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改变。从现实生活的意境当中去领悟舞蹈所蕴含的舞蹈风格,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民间舞教学中空洞、单调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去把握舞蹈的风格。教师进一步在语言上注重红色文化的引导,学生将很快融入蒙古牧民生活的情景当中。
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民间舞舞蹈内涵的把握,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得学生对舞蹈的理解由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认知,对民间舞蹈有了深刻认识,进一步实现对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3.不断沉淀反思,提高因材施教能力
中国民间舞经过了历史长时期的发展,表现出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对民间舞教学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相应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还需要结合现代文化元素,对传统民间舞蹈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刻理解和沉淀反思。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舞蹈基础、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以及艺术水平,甚至还要结合学生的审美能力等,对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形式,增强因材施教的能力,从而提高民间舞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国民间舞类型丰富,民族众多,所产生的民间舞形式多样,分布也较为广泛。不同民族形成了符合自身民族发展的民间舞蹈形式,例如汉族民间舞中的胶州秧歌、安徽花鼓灯等,同时还有蒙古族民间舞、朝鲜族民间舞、藏族民间舞以及傣族舞蹈等[3]。在实际教学中,需要结合不同民间舞的教学内容,对民间舞进行沉淀和反思,制定舞蹈排练、情景模拟以及舞蹈欣赏等不同的授课形式,促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舞蹈理解能力,利用丰富多彩的舞蹈教学手段来理解和掌握民间舞蹈知识。在此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以及文化风格,还需要设置相应的专门课程进行讲解,让学生经过历史文化沉淀,能够更好地感受民间舞蹈所具备的文化底蕴,全面理解民间舞的基本舞步、动作要领、韵律特点以及风格特点等,民间舞的教学效率将得到更大的提高。
此外,针对当前民间舞教学中教材不完善的情况,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对民间舞蹈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制定出符合学生需求的具有层次的民间舞教材。在实际教学体系中,还需要合理选择民间舞知识,全面分析学生民间舞的基础知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全面构建,从而制定出合适的教材,实现民间舞更好的传承。
五、结语
对中国民间舞蹈教学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研究,是为更好地传播和发展民间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备丰富的民间文化元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人们生活的场景,都成为民间文化所需要展现的内容。将民间舞的传承和发展融入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对舞蹈文化的认识、促进舞蹈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以及实现舞蹈文化的创新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