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队伍低教龄问题研究
2021-11-24康大为
康大为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贵州 贵阳 050025)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各界的关注,其中教育机会公平是被关注的重点。使不同地区的孩子享受到同样高质量的教育,是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因此,不同学校教师教学资源的均衡分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队伍状况对学校教学水平十分重要,合理的结构可以使得教师队伍教学水平以及应对教学改革的能力都达到最佳状态,最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面临困境,使得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化进程受到阻碍,会对教师团体整体教育质量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进而拉大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
当前我国乡村教师主要以中小学教师队伍主要为初中小学教师,这一教师队伍有别于其他教师,有其特殊性使命。长时间的城乡二元格局,造成了城乡之间整体社会资源的不平衡,教育资源也在此列。这种区别主要来自他们所面对的学生的状况。初中和小学的学生群体,其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其抽象思维能力尚有不足。布迪厄在其著作《再生产》中曾言:“每个人的语言资本在学校市场上的价值,随以二者之间的距离变化:学校要求的符号控制类型,来自本人阶级初始教育的对语言的实际控制。”[1]因此,对于乡村教师而言,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文化背景:一方面,乡村教师需要对工作所在地的民俗文化有足够深入的了解,能够以契合当地文化的语言和逻辑形式组织语言,对制式教育所要求的内容进行转译。另一方面,乡村教师需要对现代教育的内容烂熟于心,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但两方面的要求在当前状况下出现了矛盾,其具体呈现为我国乡村教师队伍中年轻乡村教师队伍的低教龄化。
一、乡村教师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拉近城乡教育差距的关键所在。年轻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信息化教学方面不存在问题,其学历水平较高。但是其年轻乡村教师一般教学经验较少,对学生状况的把握与经验丰富的教师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仅以学生成绩而论,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低于高龄教师。与此同时,年轻教师一般流动性较强,通过竞聘和公务员考试等路径调离乡村教师的情况突出。以内蒙古东部L村小学为例,该校以内蒙古东部L村小学为例,该校当前该校总计有学生177人,教师16人,其中50岁以上教师7人。当前该校教师家庭居住地在本村的教师7人,即为以上7位老教师,其余9位教师居住地都不在本村镇,可以每周回家一次,平日工作时间内的食宿在校解决。2017年L村小学年轻教师流入3人,次年2人离开该小学。根据H老师所言,至2021年,现在的高龄教师将会只剩下2人。
1.乡村教师队伍教龄结构的低教龄化危机
在影响教师队伍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当中,教龄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罗生全和孟宪云通过对全国十个省级行政单位和一个计划单列市进行抽样,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90所中小学,总计发放问卷3000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表明,“从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总体水平上来看……中小学教师教龄越长,教师教学效能越高”[2]。有学者从职业倦怠状况出发,研究了不同教龄的教师群体的情感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从工作开始到工作的6—10年成就感一直呈下降趋势,而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却呈上升趋势,工作的 6—10年是倦怠表现最严重的阶段。与此同时,一项关于小学教师心理资本的研究证明:“心理资本与教师职业压力显著负相关,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教龄在5年以下的低教龄教师的韧性水平低于教龄在16年以上的教师,表明低教龄教师在面对困难或挫折时,迅速复原或超越的能力较低。”[3]当前乡村教师队伍教龄的两极化分布,对教学水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内蒙古东部L村小学为例,其教龄超过30年的高龄教师有7人,剩余的9名年轻教师,其教龄最长的不足4年。以当前的形势发展下去,在不久的将来,L村小学将会因为高龄教师的全部退休和年轻教师的频繁流入流出,造成教师队伍低教龄化的常态化,这将对该校的教学质量产生极大影响。在访谈中谈及经验问题时,年轻教师说:“没有十年工夫,教学经验达不到,教学水平肯定就差一点儿”。高龄教师同样认为:“老师没十几年经验,你就不可能知道学生是怎么回事。”当前乡村教师队伍的教龄结构呈现出来的两极化状态,伴随着高教龄教师的退休和年轻教师的高流动性,乡村教师队伍的低教龄化将大概率出现,对未来的乡村学校教学质量必然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导致城乡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拉大。
2.年轻教师候鸟式办公增强流出危机
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当中很多年轻教师的工作所在地与家庭所在地都有一定距离,不能当天往返。年轻教师每周末有机会离开学校返回家中,并于开学的前一天提前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这种候鸟式办公状况的存在,使得年轻教师不论是对工作还是对家庭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剥离感。在县城与乡村学校两地间的不断奔波,使这类教师在“坚守”与“迁徙”的摇摆中日渐消解了教学的激情,难以摆脱“融入”与“孤立”两难中社会角色的冲突[4]。当前年轻教师调入乡村学校,有赖于“县管校聘”政策的推进。在教师招聘的过程当中,报考教师并不受户籍约束。这样能够在更大范围内选拔出最为优秀的一批教师进入到工作岗位工作,从而使教育教学质量更加有保障。但是与此同时,被调入乡村学校的年轻教师们都远离家庭所在地。乡村教师当中的年轻人在其家庭与工作之间陷入两难的境地。在城乡差距短时间之内难以彻底平衡的状况下,为了子女未来的教育环境的等因素,年轻教师离开乡村的概率远大于其扎根乡村的概率。选择在工作地和家庭所在地之间长期摆荡的乡村教师必然是少数,且一旦有机会就将立刻脱离乡村。因此,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中的候鸟式办公状态,很有可能使得乡村学校成为年轻教师的踏板,而非长久的工作地。
年轻教师的“流入”并不意味着“留下”。有研究者对乡村教师的流动性进行了调查研究。该团队对全国23个省的乡村教师调研之后发现,乡村教师的学校流动频次平均为1.71次,仅有28%的乡村教师没有换过工作环境,72%的乡村教师都曾经发生工作调动,且流动三次以上的教师占比为27%[5]。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流动呈现出一种自主流动而非政策调动的特性。
二、解决对策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教龄低引起问题有二,一是教师对制式教育的相关要求理解不够到位,高流动性让教师对于民俗文化陌生,在授课过程当中要么硬性灌输,要么对相关内容运用不当。单纯增加教师岗位的流动性并不能完全解决当前问题。诚如在开篇所说,乡村教师工作有其特殊性,城市文化造就的生活语言环境与乡村生活所使用的语言习惯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教学当中势必会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对彼此的理解出现迟滞乃至失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开源节流”,“留下”当前乡村教师中的优势资源。
1.确保年轻教师有编必补
当前,我国乡村教师队伍中的老龄化依然较为严重,但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必然是青壮年教师。保证乡村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的合理比例,对整个教师队伍所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手段现代化水平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乡村教师队伍“缺编”但城镇教师队伍“超编”的不平衡状况。确保年轻教师有编必补,使年轻教师能够真正下到农村学校当中工作,不仅会缓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因高龄教师退休导致的教师短缺问题,同时对改善整个乡村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对犹有余力的退休教师返聘
在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理念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同时,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不能放松。高龄教师具有极为丰富的教龄,这对农村教育而言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在高流动性导致的低教龄化的乡村教师队伍当中,需要有人可以对年轻乡村教师“扶上马,送一程”。通过培训,身体和精神状况尚且良好的退休教师,对其中符合要求的退休教师进行返聘。返聘的高龄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学生反应、课堂节奏、民俗文化等多方面对年轻教师进行帮助和提升,从而整体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
3.提高乡村教师补贴标准并及时发放
乡村补贴是乡村教师队伍的一项福利性补贴收入,应加大该项补贴的力度,同时保证补贴能够及时发放。在短时间之内,我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仍然难以消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很难在短时间之内使有机会真正意义上做到百业振兴。因此,长时间处于农村生活的乡村教师其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相对弱势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乡村补贴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但是,当前乡村补贴标准较低,且有个别地区乡村补贴款项不能及时发放,甚至有迟发几年的现象出现。这严重影响了该补贴的发放效果,甚至起到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在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大背景之下,补贴标准过低会使得该款项的激励效果较差。乡村补贴的制定标准,不应知识简单考虑教师生活当中的物质消耗和经济支出,更加应该综合考虑乡村教师群的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缺失状况。
三、结语
教师这一职业一般会在相同工作地点长时间任职。这一工作特性存在的原因,在于教师所面对的并非是工业零部件,教育本身也并不是机械的流水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存在的乡村文化氛围,在教学过程当中都将对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乡村教师队伍需要兼顾制式教育要求与乡间民俗文化属性。高流动性与乡村教师的内在工作要求是相矛盾的。教学过程中的转译建立在与本地的语言、文化相互接纳的基础上,教学语言的运用和教育思维的部分生长点都扎根于学生日常生活的乡村民俗文化之中,才能够最大限度上避免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的转换带来的信息差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使得乡村教育能够更为高效地进行。因此,在乡村教师“留下”这一主题做文章,对于拉近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教师队伍当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乃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所必然遭遇的阵痛。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最终能够留存下来的乡村教师队伍必然符合理想状态的格局:了解乡村民俗文化的同时,兼具现代化开阔视野。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解决“留下”面临的困境仍是促进城乡教育均等化道路上的一道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