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1-11-24张梦丹
张梦丹
(西安邮电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2)
大学生的发展关系着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因此,做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在大学期间,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研究显示,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面临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就业压力等越来越大,随之显现出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随着心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关注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因此,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规范言语行为,同时也承担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责任。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和观点融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有效促进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从主观层面上入手研究积极的情绪体验,它研究人的情绪对行为的影响。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人产生更多的行为倾向,强化个体的行为和思想,健全人格的发展;二是从个人层面上入手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24种人格特质,包括正直、善良、勇敢、创造力、好奇心等,激发人的潜力从而增强人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的心理弹性,更好地应对和适应危机和困难;三是从群体层面入手研究积极的社会环境对个人心理产生的影响,促进个体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心理学在关注个体的同时,研究群体对学生的心理和品质形成的影响,积极心理学认为,家庭、社会、教育、文化等因素会对学生的心理、人格、品质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主要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关注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以及积极的组织系统对人的影响,发展和挖掘人的潜能,通过积极的因素来引导人从而实现个人的发展以及对国家、社会的价值。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要求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是先立德,立德是根本。为此,积极心理学要求高校教育不是传统的出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标准提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等公共品质。
二、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素质教育不仅包含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同样心理素质的提升也必不可少。近年来,社会发展迅速,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导致就业压力巨大,同时,来自生活、家庭、学校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复杂的成长环境使大学生成长发展受到影响,导致其在学习和生活中负面、消极情绪较多,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良好的心态以及优良的品质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国家、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的良性创新发展。
要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手段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多利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欣赏每位学生,发掘学生的优点、兴趣、爱好等,肯定、赞赏学生思想、行为中积极的方面,强化学生的行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思想观念、规范行为。例如,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会得到老师、家长的赞赏,同学的喜欢,学生会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这种成就感会强化他继续这种好的行为和表现。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主观幸福感,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进而乐观地对待生活和学习,有益于身心健康,从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成为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全面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视角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大多是消极心理学的原理,即通过预防和治疗的手段,从问题入手,帮助处于困境的学生改善心理健康。在教育对象上,消极心理学主要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产生问题之后寻找解决的途径和办法,从而获得正面的结果。积极心理学则是基于全体学生研究如何挖掘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用积极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关注生活,激发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而引导和帮助学生激发自身潜能,进一步完善自己。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完善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架构,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和模式,为学科理论的创新增添了活力;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在不断地探究和改进,如何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进行创新和改进,从而达到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教育界一直探讨的话题。
因此,将积极心理学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创建积极的教学环境,发掘学生真善美的良好品质,排除学生的消极情绪,降低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影响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发现优点,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
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强调“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发现学生优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和提升。大学生处于成长关键期,大学阶段是其人格特质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成为思想成熟独立、心理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其自身适应社会、全面发展、提升自我的必然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不仅需要自身的规范,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学会发现自身的优缺点,对缺点进行纠正,放大和强化自身优点,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家长等的正确引导,学校可以举办或开展相关心理讲座和活动,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或通过心理健康活动节和其他活动针对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和疏导。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的优点,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个人身上都有积极的品质,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加以激发,进而引导并强化学生的正面积极行为,塑造优秀的心理品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营造积极健康的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1],积极心理学认为,创建一个积极健康的外在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以及个人特质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依靠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法,同时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通过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能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向进行正确的引导。
1.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形成
高校校园作为育人的主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创建,对于大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发挥着重要意义。例如,增加学校校园文化宣传中的榜样教育,举行有关实践或者学术活动,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增加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心理认同,引导大学生将榜样的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良好的教风、校风、学风以及师生关系能够保护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其形成积极的力量去抵御和对抗不良心理的干扰,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在面对困难时,既具专业知识,也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和自信。
2.注重家庭教育的熏陶、改善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是学生最先形成自身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场所,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其行为表现和道德品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三观的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环境能够使孩子构建一个积极乐观的心理。现今,有些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只注重孩子的成绩,缺少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发展方面的教育。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2]。同时,家长应掌握科学的心理知识和方法,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入手,使孩子保持积极的心理状况,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能够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适当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使孩子摆脱负面情绪,激发积极的力量。这一手段既有利于和谐家庭关系的形成,同时,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的提升、正确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形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获得社会支持
首先,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风向。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各类事件也不断涌现,大众媒体作为大众关注社会发展动向的主要手段,承担着引导大众思想观念的责任。现今,有些大众媒体为达到商业目的,无视其社会责任与社会影响,肆意夸大社会事实、社会矛盾,造成大学生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形成来自就业、生活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因此,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风向,加大社会监管力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不仅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教育,同时对于社会大众也会起到一个积极正向的作用。其次,净化网络环境。网络作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其作用无可替代,但同时危害性也不容小觑。大学生在进行网页浏览时,各种文化思潮、负面的事件不断涌现,在此过程中,如果大学生对于这类信息处理不当会影响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的形成。因此,加大对于网络环境的监管、监督,对于良好网络环境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强立法的管理,政府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完善网络监管制度;另一方面也需要正确的引导,规范网络社交媒体的职业道德,鼓励、表彰先进事迹,形成良好的网络风气。
4.增加社会实践与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的主要育人手段和方法,单纯的灌输式教育和填鸭式教育使学生对于课堂的积极参与程度和体验程度大大降低,阻碍和限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发展。学生作为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除了课堂上接受知识,许多观念和经验需要通过校园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获得,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能力。有研究认为,行动比思考更容易诱发人的积极情绪[3],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为达到某个目标、实现某个目的更加容易产生积极情绪。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况,多设置一些实践活动或者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感,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将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些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启发、鼓励、暗示等方法,让学生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会情绪调节,促进积极品质的形成,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提高思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