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成长需要雷锋精神和抗疫精神的价值引领
2021-11-24董秀雯
董秀雯
(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庚子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共抗疫情,防疫战争由一级防控状态转入常态防控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平凡的抗疫英雄,他们用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精神:抗疫精神。追根溯源,抗疫精神的实质就是在新时代对雷锋精神的继承和发展。雷锋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前中国社会,通过挖掘雷锋精神和抗疫精神之间的联系,找到抗疫精神的根基,有助于弘扬雷锋精神和抗疫精神的当代价值,强化其对广大青少年的价值引领,筑牢广大青少年的精神之基。
一、雷锋精神与抗疫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1.雷锋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所谓雷锋精神是指以雷锋同志的名字命名,以雷锋的品德和言行为基本内涵,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革命精神,其实质与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其内涵可以概括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顽强拼搏、勤俭节约的奋斗精神[2]。雷锋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雷锋式先进人物与志愿者的崇高思想品德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可以说,雷锋精神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精神准则,它已经成为每个中国人崇高的价值追求,展示出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关键时刻引导着数亿中国人同心协力攻克难关。
2.抗疫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所谓抗疫精神是指中华儿女在抗疫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以及高尚的品德,它主要表现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为民服务、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无畏奉献、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追求科学、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它是激励中国人民战胜疫情,保卫人民生命安全,恢复社会生活秩序的强大精神力量。
通过对雷锋精神和抗疫精神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抗疫精神的内涵和雷锋精神的内涵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抗疫精神的实质就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数抗疫英雄在雷锋精神的指引下所展现出来的,属于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二、抗疫精神对雷锋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是对雷锋精神的生动体现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优良品质得以传承和延续。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爱国精神。雷锋便是这一精神的践行典型。在雷锋短短的一生中,他一直将自己的兴衰荣辱与党、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将国家利益置身于个人利益之前。正是雷锋的这种精神鼓舞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让我们永葆爱国之情,在国家危难时刻能毅然决然地奉献自己。在这次抗疫过程中,我们就涌现出无数像雷锋一样秉持爱国之情的抗疫英雄们。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有以七八十岁高龄依然站到抗疫一线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等一批国家级专家;有面对党和国家的号召在大年夜就从全国各地奔赴武汉的医护人员和解放军战士;更有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危,积极投入到当地的联防联控的学雷锋志愿者们。据统计,在此次抗疫过程中,直接参与一线抗疫的各类学雷锋志愿者达350余万人[4];回看这些曾奋斗在战“疫”一线的身影,他们都有着血肉之躯,也都是我们平凡大众中的一员,但是他们却都像雷锋一样拥有着强烈的爱国之情。他们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自觉地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这种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国家利益甚至为之付出生命代价的爱国精神,恰恰就是雷锋精神的生动体现!
2.“为民服务、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是对雷锋精神的自觉践行
从古至今,敬业精神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励我们中华民族不断向前的重要精神力量。在雷锋身上就具有浓厚的敬业精神。雷锋同志曾说过:“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5]53。他一直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秉承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雷锋的这种敬业精神也影响着我们当代中国人,让我们在面对疫情大考的时候都能坚守各自的岗位,为国家做出最大的贡献。
面对疫情的考验,来自全国各地的4万多名白衣天使和解放军战士们再一次展现了他们崇高的敬业精神。这些英雄们以人民的生命为第一位,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尽心尽责,截止到最后一批援鄂医疗队离开,湖北省新冠肺炎累计治愈人数达六万四千多人。除此之外,还有全国各地的公安民警、政府工作人员、退役军人、社区工作者等一线工作人员,他们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为打赢这场战“疫”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在抗疫过程中向人民群众展示的“为民服务、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正是对雷锋精神的自觉践行。
3.“无畏奉献、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对雷锋精神的完美诠释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道德基因和文化心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闪光点。雷锋精神中就蕴含着浓浓的助人为乐的奉献情怀。“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就是大家对他助人为乐行为的评价。雷锋同志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完美诠释了助人为乐这一高尚的个人品德,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值得学习的道德榜样。
在全国抗击疫情的艰难时刻,生活中原本平凡的人们,用雪中送炭的善举,温暖了整个社会,绽放出了属于平凡人的最不平凡的英雄光芒!大连小伙蒋文强误入武汉后成了医院的志愿者,在武汉的40多天内从忐忑不安到全情投入,为医护人员和病患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他用自己的行动给医院中的人们带来了别样的感动。河北定州、河南邓州、辽宁建平县等全国各地的雷锋团都行动起来,帮助社区进行疫情防控,为一线人员捐赠物资。在这场战“疫”中,有太多不求回报、不计名利的英雄们,他们践行的这种“无畏奉献、助人为乐”的抗疫精神,正是对雷锋奉献精神的完美诠释!
4.“追求科学、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是对雷锋精神的创新发展
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新精神一直深深地融于中国人的骨血之中。从仓颉造字到四大发明再到原子弹实验,中国人勇于探索和创新,向世界展现着中国人的精气神!这种精气神也能在雷锋身上体现出来。从拖拉机手到汽车驾驶员,雷锋都勇于探索,跟着师傅勤学苦练,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人。正是他的这种探索精神,让我们在面对疫情时能根据时代需要,将这种雷锋精神创新发展为“追求科学、勇于探索”的抗疫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6]。在这次疫情中,科学技术就成了战“疫”的硬核武器。在疫情暴发的初期,以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团队为代表深入疫情一线,在控制传染、药物研制方面发挥了领军作用,用最快的时间给予医护人员相对有效的治疗方案;以陈薇为代表的院士团队在武汉奋战四个多月,围绕检测技术、疫苗药物研发开展了联防、联控、联研、联治的工作机制,以最快的速度攻坚克难,为疫情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支持,成为我国疫情防控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这群国家科研人员在疫情中展示出的“追求科学、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是新时代对雷锋精神的创新发展。
5.“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是对雷锋精神的承嬗离合
奋斗精神是中国人的宝贵品质,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力量支持。雷锋身上就体现出了这种艰苦奋斗精神。无论是被分配开推土机还是到焦化厂做基础建设,雷锋都能秉持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他的任务。他用行动告诉了中国人民奋斗的意义,也正是这种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不懈拼搏。
而这种奋斗精神发展到今天,面对疫情的袭击,抗疫英雄在生死面前勇担大义,自觉地将雷锋这种奋斗精神与时代需要相结合,形成了“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抗疫精神。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全国各地各级单位的工作人员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与病魔较量,与时间赛跑,救死扶伤,日夜奋战。解放军战士不畏艰险,勇于担当,深入一线做好患者救治和科研攻关等工作,当好疫情防控的突击队和先锋队;广大基层政府官员、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以及志愿者们不惧危险、坚守一线,组成了一道保卫人民生命,抗击病毒的“防护墙”。这些抗疫英雄们用他们的责任与担当,最终成就了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他们身上的这种“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抗疫精神正是对雷锋艰苦奋斗精神的承嬗离合。
三、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和抗疫精神,强化青少年的价值引领
雷锋精神和抗疫精神需要传承和发扬,青少年成长需要雷锋精神和抗疫精神的引领。把抗疫精神作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重要载体,将雷锋精神和抗疫精神融入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使雷锋精神入耳、入脑、入心,强化对青少年的价值引领。
1.做好内容突破:以抗疫精神丰富雷锋精神时代内涵,深化雷锋精神的教育价值
中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和品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我们不光要在课程中去塑造中小学生的思想和品格,更要立足于现实和生活去引导和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品格。这就需要我们发挥雷锋精神的引领作用。雷锋精神作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标杆,它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在抗疫的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要以全民抗疫为契机,聚焦抗疫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抗疫精神,丰富雷锋精神的形式和内容。通过深入挖掘抗疫斗争中的英雄事迹,丰富弘扬雷锋精神的载体和机制,让学生深入理解雷锋精神,凝聚学生的价值共识,深化雷锋精神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在学生心中播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民服务、忠于职守;无畏奉献、助人为乐;追求科学、勇于探索;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的美好“种子”。
立足本职岗位:讲好抗疫故事,通过学习“疫”线榜样典范,让雷锋精神内化于学生心中
雷锋曾经说过:“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5]3青少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雷锋精神的弘扬和传承离不开他们,教师要立足于自己的岗位,发挥育人职责,将弘扬雷锋精神和培养时代新人相结合,通过播放抗疫短片、制作抗疫动画和微课等方式,向学生生动形象地讲述好抗疫故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崇德向善的良好品质,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抗疫精神和雷锋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并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中,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牢思想基础。
2.丰富载体平台:依托网络教学资源,拓宽雷锋精神弘扬途径,让雷锋精神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约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4.5%。其中,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较2018年底增长110.2%,占网民整体的46.8%[7]。国家政策支持和在线教育的发展都为雷锋精神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新的载体平台。因此,要抓住网络这个载体平台,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报道,抓住抗疫的重要事件,利用教育网站等推出网络微视频和微故事,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雷锋精神。同时,学校也要努力搭建“空中课堂”,将在线直播课、微课互动教学等信息化教育技术引入传统德育教学体系中,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将雷锋精神与抗疫中的故事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阐释雷锋精神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这种更具广泛性和生活化的弘扬途径,增强学生主动学习雷锋精神的兴趣,让雷锋精神在学生的心中真正落地生根。
3.做好环境营造:营造浓郁的学习雷锋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强化雷锋精神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小学要弘扬雷锋精神,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首先,要把握校园文化宣传阵地。要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平台等媒体手段,弘扬雷锋精神;要通过讲述抗疫故事等展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具体事件,让学生认识、了解、学习雷锋精神。其次,要发挥榜样作用。通过宣传抗疫英雄这种新时代雷锋精神的践行者和发扬者的英雄事迹,或者找寻身边代表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先进人物,让他们通过讲座或者论坛报告的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用榜样的力量言传身教。最后,学校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校园奖励制度。定期开展“雷锋之星”的评选活动,表彰雷锋精神的切实践行者,让整个校园形成学习雷锋精神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总之,学校要通过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雷锋精神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4.开展社会实践:通过把雷锋精神融入实践育人的过程,实现雷锋精神的外化于行
雷锋精神作为当代中国的重要精神支柱,还要将其融入实践育人的全过程,实现雷锋精神的外化于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身感悟到雷锋精神的意义,将雷锋精神弘扬和传承下去。首先,学校可以通过举办雷锋精神报告会和讲座、参观雷锋纪念馆、开展演讲比赛等学习雷锋的主题活动,进行雷锋精神的宣传引导,让学生在具体社会实践中感受雷锋精神。其次,志愿服务是雷锋精神实践的重要形式。学校应该通过创建志愿者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公益志愿活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福利院做义工等活动,通过志愿活动将雷锋精神外化于行,用自身行动去践行雷锋精神。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青少年的精神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将抗疫精神和雷锋精神联系起来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抗疫英雄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中小学生将雷锋精神内化于价值追求,外化于实际行动,全面提升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让他们将雷锋精神根植于自己的血液之中,将立德树人落在实处,使祖国的未来一代能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用最简单、质朴而又坚决的行动,奋勇向前,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