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日指示词非直示用法的考察
——以“这”“那”与「ア」为中心
2021-11-24赵惟妙
赵惟妙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44)
指示词在中日文章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对于中国人日语学习者来说中日指示词的区分与学习必不可少。以往中日指示词的对比研究多集中在关于指示词“这”与「コ」、“那”与「ソoア」的对应关系上。而对于日语指示词「ア」与汉语指示词“这”的对应关系及与汉语中指示词不相对应的探究相对较少。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文章中的指示词为研究对象,考察日语指示词「ア」与“这”“那”在非直示用法上的分别对应及不相对应关系。
一、前人研究及本文立场
吕叔湘(1988)提出,指示词有指示、区别、替代这三大作用[1]503。日语是三项指示词「コoソoア」而汉语中则是近称“这”与远称“那”两项对立。王宏(1985)、王亚新(2004)等将中日指示词分为文脉指示和现场指示,并对“这”“那”与「コoソoア」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论述[2][3]。庞黔林(2009)从直示用法着手,对比了“这”“那”和「コoソ」这四个中日指示词在照应用法上的区别及本质[4]。
讃井唯允(1988)指出当指示对象为前文提到的话题时,汉语中用指示词“这”来指代,因此汉语指示词“这”与日语指示词「ア」有对应关系[5]1。高芃(2004)从心理距离的角度分析了汉语指示词“这”和“那”在功能上的文脉指示及指示词虚化现象[6]。木村英樹(2012)利用「ワレの領域」这一概念,说明“自言自语”和“内心独白”的情况下,日语指示词「ア」与汉语指示词“这”相对应[7]1。伊藤加奈子(2020)通过对比汉语的“这家”“那家”“他家”与日语中的「この店」「あの店」,分析了中日翻译中指示代词与人称代词之间相互转换的条件及异同点[8]。日下部直美(2020)阐述了日语中的记忆指示和汉语指示词“这”的对应关系[9]。
综上所述,关于汉语指示词“这”“那”和日语指示词「コoソoア」对应关系和用法区分的研究很多,其中也不乏在语义上和语用上对中日指示词进行对照分析的研究。从考察结果上来看,大部分研究结果都说明了日语中「コ」系和一部分的「ソ」系指示词语与汉语中的“这”相对应,而「ア」系和大部分的「ソ」系指示词与汉语中的“那”相对应。除此之外,也有研究指出「ア」与“这”的对应关系,认为在如“自言自语”和“内心独白”等心理活动描写时,日语中倾向使用「ア」来指代并对应汉语中的“这”。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中日指示词的非直示用法入手,具体考察文章中日语指示词「ア」与汉语指示词“这”“那”分别的对应关系以及其不相对应的情况。本文选取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的日文原文小说《容疑者Xの献身》①加以考察,中文译文来自刘子倩(2014)版《嫌疑人X的献身》②。
二、非直示用法的概念
本文援用加藤重広(2004)的分类,将指示词的用法分为直示、照应、唤起三大类[10]66,直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现场指示,即指示对象在发话现场。照应在日语中常被称为“文脉指示”,是指所指对象存在于语篇的上下文。唤起又被称为“知识指示”“观念指示”等,唤起用法的所指对象出现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记忆里。本文中考察的是指示词的照应、唤起用法,并统称其为“非直示用法”。
三、指示词「ア」与“这”的对应
从日文原文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中总共收集到的176个例句中,只有以下例(1)至(5)这5个例子中的指示词「ア」与“这”相对应。
(1)無論、あの年齢では、仕事を紹介される可能性もかぎりなくゼロに近いだろうが。
而且,他这把年纪,替他介绍工作的可能性也几近于零。
(2)あの浮き浮きとした気分は、恋人とデートの約束をした時のものに限りなく近かった。
这种喜滋滋的心情,已经很接近与情人约会时的感受了。
(3)だがその途中で湯川学の顔が浮かんだ時、彼は少し動揺した。あの物理学者は何を考えているのか。
头脑中忽然浮现出汤川的面孔,石神不禁有点动摇,这个物理学家究竟在想什么?
(4)これまでもあの物理学者は、何度か草薙たち警察陣を助けてくれた。今回も有効な助言を持っているのではないか。
过去,这个物理学家曾多次帮助他们这些警察。这次,应该也有有效的建议。
(5)あの局面で彼が冗談をいうはずはなかったが、それはあまりにも非現実的な話だった。
可是在这种状况下,汤川显然不会开玩笑,但他的分析实在太匪夷所思了。
(6)「あ……」またあの教師だ。今度は何の用だろう。
“啊…”又是那个数学老师,这次又想干什么?
讃井(1988)指出当说话人对指示对象有感叹或责备的语气时汉语中多用“这”[5]2。笔者认为此情况下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在心理上与作者的距离更近,因此用汉语中的近称指示词“这”来表达。如例(1)和例(2)将「あの年齢」和「あの浮き浮きとした気分」译为“这把年纪”和“这种喜滋滋的心情”是希望读者读到这里时也有这样的感受和心情,通过近称指示词“这”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进而增强读者自身的代入感。而例(3)、(4)、(5)、(6)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木村(2012)利用「ワレの領域」(自我领域)这一概念,指出日语中自言自语和心理活动中使用「ア」系指示词,而汉语中相应地使用“这”[7]2。但同样表达心理活动的例(6)中,译者却使用了指示词“那”,笔者认为其原因是,小说中的该人物(发话者)从心理上厌恶文中所提到的数学老师,所以“数学老师”与该人物心理上的距离相对较远,因此用指示词“那”来指示。
综上所述,关于文章中描写“自言自语”和“内心独白”等心理活动时日语惯用的指示词「ア」对应汉语指示词“这”还是“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与所指对象心理上的距离和与读者的共鸣作用。
四、指示词「ア」与“那”的对应
(7)「あの夜は柔道部の練習が終わってから帰りましたから、七時頃に帰ったと思います。前もそのようにお話ししたはずです」
“那晚柔道队练习结束后我就回家了,应该是七点左右到家,我记得上次也是这么说的。”
(8)「いいよ、ごまかさなくて。あの母親と娘に同情してんだろ。」
“行了,不必掩饰了。你同情那对母女,对吧?”
(9)仕事を紹介されても、あの伸び放題の髪のままでは、面接に行くことすらできない。
就算给他介绍工作,以他那头从不修剪的长发,也根本不可能参加面试。
(10)「あのホームレスたちを毎日眺めながら、彼はたぶんこんなふうに考えていたんじゃないだろうか。彼等は一体何のために生きているのだろう…」
“每天望着那些游民,他或许会想:他们到底为何而活?…”
前人研究中早就指出了许多指示词「ア」与“那”的对应情况,通过本次调查并结合前人研究笔者认为指示词「ア」与“那”的对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况。①在叙述过去发生的事情时,日语中习惯用指示词「ア」来指示如例(7)的“那晚”,而汉语的“那”与「ア」的这一用法相似。②当谈话中涉及说话双方在记忆里所共知的事情或人物时即“唤起”的用法中日语使用「ア」系指示词,汉语中由指示词“那”担当,如例(8)中的「あの母親と娘」,此时与汉语中的指示词“那”相对应,译为“那对母女”。③当指示对象为某人的身体器官或身体某部位时,日语中用指示词「ア」来指示,与“那”对应。如例(9)中的指示对象为其他人的头发。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当指代一类人时,日语中只需用「ア」系指示词来指代即可,表达复数形式的是后面的接尾词「たち」,但汉语中一般会在指示词“那”的后面加上“些”字来表示其复数形式,如例(10)“那些游民”与“那游民”语义上并不一致,且如果汉语表述为“那游民们”的形式也并不自然。
以上两节分别论述了指示词「ア」与“这”和“那”的对应。下面就日语指示词「ア」与汉语指示词“这”“那”都不相对应的情况展开讨论。
五、指示词「ア」与“这”“那”的非对应情况
(11)「あれはいい女になるぜ。楽しみだな」
“她将来肯定是个美女,真令人期待。”
(12)「あの人、どうしてあたしがバドミントン部だってこと知ってるのかな。その時はラケットだって持ってなかったのに」
“不知他们怎么知道我参加羽毛球队,当时我明明没拿球拍。”
(13)「そりゃわかるよ。富樫って名前だし、あの顔は忘れられないし」
“我当然知道,新闻里提到了他的名字,而且,我也忘不了他那张脸。”
(14)「あの炬燵ですね」死体にかぶせてあった炬燵布団の柄を石神は思い出していた。
“暖桌?”石神回想着罩着尸体的暖桌被子的花色。
(15)「富樫さんが一度でも来ててごらんなさいよ、あの刑事はしつこく靖子につきまとったわよ、きっと」
“要是真来过,警察肯定会死缠着靖子不放。”
如例(11)和例(12)日语中指示词「ア」对译为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她”“他们”。在本次调查中也可以发现汉语译文中人称代词的出现频率相当高,而在日语文章中「彼の店/彼のホテル」等代名词是很少见的。尤其是例(13)“我也忘不了他那张脸。”这种人称代名词与指示词同时出现的形式在日语原文中没有出现过。
吕叔湘指出,这和那的区别的力量以对举的时候为最强:别于“那”而言“这”,别于“这”而言“那”,要是完全没有区别的作用就是弱化的“这”与“那”,跟有冠词的语言里的冠词相当[1]167。笔者认为指示词的弱化现象也适用于日语指示词,如例(14)和(15)中的「ア」在中文译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来。这种情况下,指示词「ア」的作用和英语中的定冠词「the」的作用相同,此时与说话人和指示对象之间物理上的距离或心理上的距离无关。例(14)中的「ア」限定了“暖桌”不是别的“暖桌”就是那个“被子用来罩了尸体”的暖桌,而像例(15)起到限定“警察”这类人的作用。这些情况下,由于指示词已经相当弱化,变成可有可无的存在,所以中文译文中省略了指示词。
(16)あの時には七人乗りのワゴン車だったが、今日は国産の小さな大衆車だ。
当时租的是七人座的客货两用车,今天则是国产的小型车。
(17)「別の場所で殺して、あの現場に捨てたということも考えられる。捜査本部では、そっちの説をとる人間のほうが今のところは多い。A子が犯人かどうかはともかくとしてな」
“但,也有可能是在别处杀人后再弃尸该处,姑且不论A是不是凶手。专案组的成员更支持这一说法。”
此外,像例(16)(17)这样,汉语中用“当时”“该处”等词汇来替代指示词,而与日语指示词「ア」相对应。换言之,与日语相比,汉语中指示人物、时间、场所的词汇相对来说更丰富。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不管是汉语还是日语,选择指示词时都要考虑其在语用上的功能及作用。在指代时间上、心理距离上较远的人、事、物或想要拉开与指代的人或物的关系以及想要拉大心理距离时,指示词「ア」与“那”相对应。而在描写心理活动、指代与话者心理距离较近的人、事、物时日语指示词「ア」与“这”相对应。同时,指示词的选择也要考虑到读者这一因素,即要在一定程度上与读者产生共鸣。此外,文章中,日语比汉语指示词的使用率高,而汉语中如“此”“当”这类可以代替指示词的词汇较日语丰富且人称代词的使用率也比日语高。
注释:
①本文日文例句均来源于:東野圭吾.容疑者X の献身[M].東京:文藝春秋,2005.
②本文例句的中文译文来源于:东野圭吾.嫌疑人X 的献身[M].刘子倩,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