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七本草源流与现代市场发展*

2021-11-23贾春伶赵奎君王锦燕

中医药导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药食本草药材

贾春伶,赵奎君,吴 萍,高 峰,王锦燕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北京 100038;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北京 100055;3.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药材品质及创新中药研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道地药材系统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4.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三七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来源于五加科(Araliaceae)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及根茎[1]。三七历来作为伤科金疮要药,生三七活血止血、消肿止痛[2]。三七经过炮制加工后,功效明显不同,熟三七特有补血益气之效[3]。民间食用三七的饮食习惯,历史悠久,但历代本草多沿用三七的活血、止血、疗伤之药用功效,对三七补益的食用功效少有载。直至现代《云南中草药选》才明确的记载:“三七熟食生血、补血”[4]。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三七皂苷可以固本强壮,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抗疲劳、耐缺氧、抗炎、抗肿瘤及提高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5]。近年来,三七药食价值的不断发展,三七系列保健食品专利涉及制药、保健品、食品、化妆品与日用品等行业[6]。随着三七行业的蓬勃发展,涉及面越来越宽,安全性和监管,越发受到重视。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文献资料,就三七的种质、产地、采收加工及质量评价进行本草溯源,对三七药食两用资源的应用标准进行分析,针对三七作为药食两用资源的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持续性发展策略。

1 三七本草源流考证

1.1 三七种质的历史沿革 三七作为伤科金疮要药,素有山漆、金不换、田三七、田七、盘龙七、参三七、人参三七、滇三七之名。三七最早记载于明·异远真人著《跌损妙方》(约1523年)[7],直至明代1596年,李时珍于《本草纲目》[8]中才详细记载了三七的性味、归经、功效、种类、名称起源等,最早描述了三七的植物学形态。后世本草专著不断完善,并根据古籍中的绘图进行完善。(见表1)《本草纲目》[8]首次将三七、土三七(菊三七)绘图,后三七又被绘图于《本草原始》[9]《本草汇言》[10]《本草备要》[11]《植物名实图考》[12]《本草便读》[13]等本草中。(见图1~6)此外,清代张秉成的《本草便读》[13]“参三七”图,经后人反复鉴定对比,确认为谬传。

表1 历代本草对三七性状的记载

图1 《本草纲目》中三七图

三七的应用由来已久。在漫长的历史中,古籍资料记载的三七原植物种类、品貌等和现在的药用植物三七也有明显差异。三七常见伪品有菊科菊三七、莪术根、白芷根。经考证,历代本草对三七相关植物的记载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赵燏黄[14]证实其属于本草中记载的正品三七。第二种是菊科植物菊叶三七,亦称土三七或水三七Gynua segetum(Lour.)Merr.,还有一种为景天科植物景天三七Sedum aizoon L.。第三种是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又称竹节三七、竹节参Panax japonicus C.A.Mey.。

图2 《本草原始》中山漆图

图3 《本草汇言》中山漆图

图4 《本草备要》中三七图

图5 《植物名实图考》中三七图

图6 《本草便读》中参三七图

1.2 三七产地的历史沿革 道地药材三七主产区位于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15]。目前三七药材的供给大部分来源于人工培植,野生三七资源相当匮乏。三七产地的可考文字记载(见表2)显示,三七最早栽培于广西。20世纪70年代以后,云南逐渐取代广西成为我国三七的主产地[16-17]。如今,云南文山产的称作三七,广西产的称作田七[18]。三七道地药材的产地也会发生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19]。广西田七相关经济政策及福利补贴匮乏,以及连作障碍、病虫害等自然因素,导致田七种植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质量下降,产量缩小。云南文山和广西百色两地交界,气候及地质背景等生态环境条件相似,因此三七较早传入云南文山引种并获得成功,后逐渐在文山当地呈规模种植。云南也为三七产业提供了标准支撑,并建立规范化的三七种植技术体系,形成了新的主产区。

表2 历代本草对三七产地的记载

1.3 三七的采收加工 药材的采收时间与其质量息息相关。根据历代本草书籍(见表3),三七是在7—8月开花前挖掘其根(春七)或在冬季采实后挖根(冬七),除去细小须根,暴干。现代研究证明,不同的采收时间对三七的皂苷含量有一定的影响[23]。历代本草中对三七的采收加工,多直接采根晒干。现代加工有很大的改进,使用太阳能大棚干燥技术,热风干燥和微波干燥改善传统晾晒三七的方式,解决了因天气原因而不能顺利加工三七的问题[24]。将先进的冷冻干燥技术、真空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引入到三七的加工中来,解决了有效成分降低的问题[25]。目前,三七多属于人工栽培,大量使用化肥,存在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在三七药材产地加工上应采用趁鲜清洗后再干燥加工的方式,有利于去除药材外源污染物,保证三七药材外观和内在质量[26]。

表3 历代本草对三七采收加工的记载

1.4 三七的质量评价 传统的质量评价与药材的性状相联系,历代本草认为,春七,个大、坚重,味甘中带苦品质优良(见表4)。三七以个大、皮细,质坚体重、断面墨绿色裂隙者为佳,个小、体轻者质次。三七药材种后需3~4年才能采挖。三七药材按照不同部位和采收时间划分为主根(又分为春七和冬七)、筋条和剪口共4种规格,春七和冬七又按个头大小简化为20头、30头、40头、60头、80头、120头、无数头和等外8个等级。现代研究分析了不同规格、等级间三七药材的密度和内在成分含量的差异,证实药材采收年限是影响三七质量的重要因素。三七个头大小、药用指标成分皂苷与三七生长年限呈显著正相关。2年及2年以下生三七药材皂苷成分含量较低,达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指标成分含量要求[30]。

表4 历代本草对三七质量评价的记载

1.5 三七的药食功效 三七的功效始载于《本草纲目》,包括止血、散血、定痛,未见滋补功效的记载。后世众多本草,如《本草从新》《本草备要》等仍是一致强调其止血、散血、定痛的功效。直到《植物名实图考》中除记载其止血、散血、定痛之功效外,提到与滋补相关的记载,“田州多以煨肉”“产后服亦良”。直到现代,《云南中草药选》[32]中明确记载,三七“熟食生血,补血”。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三七所含皂苷与人参皂苷类似,有滋补强壮作用,可用于气血虚弱等。三七功效有“生打熟补”的区分,生用可治跌打损伤,能消肿止痛,活血化瘀;而熟用则具有补气补血、强身健体、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发育之功效[33]。同时,三七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药食两用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价值和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其食性成分和药性成分明确。三七茎叶、三七花的食用历史悠久,三七药膳在民间十分普及,特别是在云南省文山地区。对三七茎叶和花系列深加工产品的开发,以及三七茎叶、花新资源食品的申报,充分利用了三七的药食资源。

表5 历代本草对三七药食功效的记载

2 三七的行业应用标准

目前,三七的现行标准主要有药用和食用两大类。

2.1 药用标准 三七药用以根、茎入药,其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肾、胃经,具有止血活血、散游、定痛消肿的功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各地的三七炮制规范和三七粉质量标准。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了蒸制后所得熟三七;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了三七油炸后的炮制品;198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了三七粉作为饮片规格。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增加了根茎,即剪口部分;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增加了三七重金属的限量标准。由昆明理工大学主导制定的《ISO 20409:2017中医药——三七》[34]国际标准是我国中药领域的第一个药材国际标准,主要包括了种源、范围、定义、技术要求、分级标准及检验规则等要素。这些要素的最大特点是在于按照市场规则,对三七药材进行了分等分级,并且根据国际市场要求,合理规定了农药和重金属控制指标,对有效成分含量及灰分、水分等指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标准对于保护三七道地品牌,推动三七标准化发展,提升云南三七国际影响力具有深层次的价值。由中国中药协会作为团体标准发布的《T/CATCM 003-2017无公害三七药材及饮片的农药残留与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限量》[35]是中国中药材领域首个无公害标准。三七的标准制定正在逐步完善,同时,也修订扩展了三七超细粉等三七系列饮片标准功能主治,进一步健全了三七标准和法规保护体系。

2.2 食用标准 三七食用以地上部分为主。2000年后,我国相继制定和实施了《GB/T19086-2008地理标志产品文山三七》[36]国家标准。2017云南省卫计委发布了《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发布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通告》,公布实施了《DBS 53/024-2017干制三七茎叶》[37]及《DBS 53/023-2017干制三七花》[38]两项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批准文山三七花、茎叶纳入普通地方特色食品原料进行管理。这是云南省第一个获准进入地方特色食品的品种,标志着三七地上部分已不仅仅局限在医药和保健食品领域。与此同时,在争取三七地上部分纳入地方特色食品开发利用工作基础上,云南省正在加快推进三七地下部分进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或《新食品原料目录》。例如《DBS 53/029-2020三七须根》[39]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发布,推进三七须根纳入食品领域的开发,开启了三七全产业链开发新征程。可见,无论是地方标准还是国家标准,都有利于对于三七食品的市场规范化。

3 三七药食两用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研发投入少,技术含量低,同质化现象普遍 三七大多以饮片入药,以药膳、保健品的形式进入市场。我国三七相关专利平均维持年限低于全球水平,专利价值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40]。三七行业内存在广告高投入、研发低投入,以及产品制备简单、科技含量低、企业对新产品开发不足的现象。生产厂商之间相互仿制、抄袭的问题突出,开发的三七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性不足。

3.2 质量难控,安全性考察不足 三七的质量直接影响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市场上的三七质量良莠不齐,较为混乱,成为影响国际化的首要问题。因为生产中缺乏优质稳产的新品种推广,加之连作障碍突出,使用农药较多,三七药材产量还做不到优质稳产,质量可控。三七质量的控制标准多以显微鉴定和传统性状为主,辅以简单含量测定和理化检验,检测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急需提升。现行的国家标准GB/T19086—2008《地理标志产品文山三七》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这两个标准的重点是三七真伪鉴别、外观大小的商品规格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限量方面限定较少。目前制定的三七产业标准是零星的、点状的技术成果,缺乏对整个产业发展支撑的系统质量标准体系和控制体系。

3.3 企业准入标准低,缺乏行业规范化标准 三七药食同源企业的行业标准过低和行业不规范。三七市场存在栽培年限不足或采收时机不当,产地加工不当或“加馅”或“浸提”,以及三七商品等级混乱的现象[41]。法律规范的执行与监督管理等方面有待完善。

3.4 市场发展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管 从三七产业技术热点上看,三七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从产业领域看,逐渐从传统的中医药领域逐渐扩展到了食品、化妆品、饮料、茶等日用消费品领域。多元化的应用造成企业标准较多、监管行为交叉、难以厘清各个监管部门职责的现状,导致市场缺乏规范化的管理。

3.5 国际化发展不足,缺乏竞争力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大幅提升及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三七药食资源呈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国外知名药食同源企业势必冲击我国市场,抢占份额。国内三七药食同源企业的发展形势严峻,缺乏竞争力,难以主导国际市场。

4 三七的行业发展策略

4.1 加强技术研发,创新性发展,满足市场需求 三七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药食同源思想的优势,加强研发,从简单饮片和药膳逐渐向高附加值药食同源产品开发的方向发展,力求产品质量更高、更好;重视科研创新、加大科研投入,避免同质化产品,建设高水平的三七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将科技创新作为三七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同时也要把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保护作为三七产业健康发展持续的动力。

4.2 严格质量控制标准,提高检测技术,注重安全性考察 三七药食两用资源的开发利用,质量是关键。制定完善的质量标准,采用多种检测方法,保障产品质量,保证消费者使用安全,是产业化、国际化的前提。三七组分复杂,质量标准应从控制“指标成分”向控制“有效成分”转变,逐步建立基于“药效””的质控评价体系。利用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和化学模式识别等多种新型分析技术与方法,可获得准确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标准应加强关注重金属及农药残留,通过风险评估制订其限量。此外,质量控制标准应加强考证品质资源,理清混乱品种,明确产地、品种、炮制方法、采收期、药用部位、用法、贮藏条件等质量条件。从研发、种植、加工、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必须严格把关,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立足现实需求,完善三七标准体系,才能保持一个行业持续稳定地发展。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以及各地食品市场规范管理的需要,三七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统一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药用标准。

4.3 企业规模化经营,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竞争力 国内三七药食同源的企业要提高自身竞争力,要具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和品牌理念。企业须以市场为导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研发出新产品,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内部监督管理,提高行业自律,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保证企业的良性运转;同时,规范企业运营流程,加强质量的监督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销售理念,兼顾社会效益,扩大规模化经营,树立品牌意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国内外市场,立足消费者需求,进行差异化竞争,努力使自己品牌效益的无形资产得到增值,才能有能力进军国际市场。

4.4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落实市场监管 为维护三七产业的规范性发展,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的执法责任,规范各个企业的生产行为,维护市场的经营秩序,加强对三七的原料生产、经营、流通、使用等各个领域的监管。政府要严格把关申请注册和再注册的产品,提高审查标准,规范市场准入门槛;建立健全相关法规规章,解决法律制度不全面的问题,加大对生产、销售环节的专项治理,用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有力的惩罚手段保证三七产业的正常发展。

4.5 发挥中医药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中医养生理论源远流长,“药食同源,食疗调节”的观念深入民心。在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潮流的冲击下,西方国家也逐渐接受其理论。随着国家中医药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三七药食两用资源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规范化、科技化产品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国际化竞争将成为市场趋势。

猜你喜欢

药食本草药材
河南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药食两相宜之鸡蛋花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食兼用话蜗牛
药材价格表
秋犯燥邪 药食同疗
药食两用说食姜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