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要点的研究
2021-11-23付涛
付涛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 450007
建筑给排水管道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用水质量。给、排水管道施工工作的高效展开,不仅能够使各建筑工程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得以正常运行,还有助于建筑建设领域的长久发展。受现实因素影响,我国建筑给排水管道相关施工技术尚不完善[1]。对此,研究人员应该对国内现有技术进行细致分析,使其能够在建筑给排水管道施工期间实现更为理想的应用效果。以下从多角度分析建筑工程给排水管道的施工要点。
1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现状分析
1.1 施工的计划性缺失
在给排水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单位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度有待提升,施工人员并没有严格遵循施工计划,也没有对孔洞位置进行准确预留,从而造成工程施工安全问题的发生,也对工程施工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外,在施工后期阶段中,如在主体建筑结构中,对诸多新的孔洞进行开凿,不仅造成了诸多人力和资源的浪费,而且也造成工程后期施工进度滞缓,并加剧了主体建筑结构破坏现象的发生,造成经济损失[2]。
1.2 施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①随着节能环保施工理念的深入,建筑行业的给排水施工也积极引入新型材料和新技术,但现阶段在新型材料和新技术方面,实际应用并未取得良好的成效。另外,BIM 技术可以有效对给排水管道进行建模处理,进一步明确施工所需要的材料量和施工量,在提升施工质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样,目前BIM 技术也未得到广泛应用。②在施工过程技术控制上,很少去考量管道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无法利用现有技术开展优化设计,特别是给排水管道承重结构设计、伸缩缝处理等。③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中,管道密封性测试及隐蔽记录等均属于重要的施工内容,但在施工中由于缺乏经验或重视,极易导致技术应用不到位问题,比如给排水管道渗漏,渗漏会对后续给排水管道的正常、有效应用产生影响,且会对建筑物楼板、墙壁及结构造成影响,严重时还会引发坍塌事故。
2 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技术的改进措施
2.1 合理选择管道材料
根据建筑工程实际情况、抗压性能的要求合理选择给排水系统管道类型及材料,虽然PVC 材料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排水系统大于100m 则不适用于PVC 管材;PE 管材可以用于100m 以上的给排水系统,PE管属于热熔连接,对于施工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且目前标准仍未统一,在恶劣的环境下会出现管道断开现象,因此PE 管的应用范围较小[3]。目前高层建筑项目采用不锈钢给排水管道的较多,施工前要对不锈钢管材生产供应商的资质进行筛选,材料进场时要全面检查材料质量,保证材料与设计标准、施工规范相符。比如某建筑项目地下1 层到地上3 层为一次供水系统,地上4层-15 层为二次供水,加压前使用钢塑复合管,加压后采用PPR热熔连接,热水管采用不锈钢薄壁双卡压管,采用三元聚丙乙烯密封圈,不锈钢管道采用套管焊接。
2.2 认真做好给水管道测压环节工作
测压人员应该在实际测压前,将建筑内的给水管道全部关闭;其次,由下至上地对给水管道进行注水;期间应保证给水管道内无空气,以免影响测压结果。测压人员从高处管道排气,排气效果往往更加理想。为保证测压环节工作的质量,还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几套有效应对方案。该环节的有效落实,能够使建筑给水管道在出现渗水等问题时,及时得到有效处理,避免影响整体管道的运行质量。
2.3 做好管道施工预埋工作
通常来说,室外管路大都处于地下,故明确外界因素对管道预埋施工的影响至关重要,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后期管路泄漏现象,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要想有效实施管道预埋工作,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对图纸会审进行合理组织,将施工技术方案的编制工作落实下去。其次,安装班组应密切联系土建班组,在混凝土浇捣过程中防止遗漏现象的出现[4]。再次,应对墙柱尺寸进行深入落实,将管道预埋位置予以明确,并将预埋位置进行详细标注。最后,针对预埋件,应加大封堵和固定力度,防止浇捣过程中渗入不必要的混凝土。
2.4 提高施工验收质量管理
首先,竣工前做好给排水系统的质量排查。工程交付前要对管道系统的施工质量进行全面自检,检查内容包括立管垂直度、横管平整度、排水横管坡度、管道安装的牢固度、支架与吊架的间距、管道连接的质量等等,并进行严格的施工验收试验,比如给水管严密性试验、排水管灌水试验、卫生器具盛水试验、通球试验等等。其次,详细编写竣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工程完工情况、质量检验数据、施工技术资料、竣工图等。最后,验收与改进。给排水系统要与其它专业系统同步验收,并在工程交付后及时总结质量问题,不断完善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性的质量改进[5]。
3 结语
对给排水施工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一方面,要对现阶段的给排水施工技术进行优化,另一方面,要紧跟建筑行业发展,积极引入新型材料和技术,提升各项技术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以此提升实际的施工效率与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