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现状与推进路径研究
2021-11-23李衡良刘佰龙广州市黄埔区玉岩天健实验学校胡乐芳东莞市清溪银河学校
李衡良 刘佰龙 广州市黄埔区玉岩天健实验学校 胡乐芳 东莞市清溪银河学校
一、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一)阳光体育运动
阳光体育运动是从2006年开始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都对阳光体育运动高度重视,自2006年以来接连发布了多份文件,呼吁青少年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走出教室进行阳光下的体育锻炼。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了奥运同行、冬季长跑、祖国同行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炼了个人意志。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
为了响应国家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结合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情况,大课间体育活动应运而生。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意在通过一小时的课间体育活动来锻炼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调节他们的身心发展。具体来看,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扩容性、兴趣性和多元模式等特点,这些都是突破以往传统课间操活动模式的显著特点。与此同时,大课间体育活动还具有一些传统课间操活动模式不具有的功能,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自觉加强体育锻炼;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也能加强师生联系,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1]。
二、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现状
(一)组织形式单一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一般为上午两节课后和下午两节课后,内容为相对单一的广播操等形式,学生积极性不高。与此同时,大课间体育活动流于形式的现象严重,不能充分结合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情况。学生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都不高。单调乏味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根本起不到阳光体育运动所追求的目标,学生无法真正在体育活动中磨炼意志,锻炼强健体魄,开发技能水平。甚至有的活动只追求其表演性,花拳绣腿,根本没有真正实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推行意义。由此可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质量与内容亟须得到重视。
(二)重视程度不够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的不顺归根到底是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致使资金不到位,硬件设施不齐全,规模建设不足。学校在大课间体育活动方面的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很多学校在时间分配上也能看出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越高年级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约低,学校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又直接影响了相关老师的重视程度,体育活动编排缺乏新意,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
(三)缺乏系统规范
重视程度的不够又直接导致了系统规范的缺乏,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不足,缺乏规范、科学、系统的活动组织与评价体系,以致使活动的操作、管理、运行都困难重重。负责老师大多数都是临时授命,没有相关经验,在安排组织体育活动方面经验不足,甚至是一些非相关专业的老师在担任重要工作,缺乏明确的活动策划,经验不足[2]。
(四)资源配置不足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但目前很多学校不能满足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的要求,很多学校没有足够的场地与器械设备,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人均使用率低。除此之外,还存在不合理、不科学、低效的资源配合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不利于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实现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行意义,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推进路径
(一)学校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重视
学校层面要加强认识,充分理解国家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文件精神,响应号召,向学生普及体育知识,积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魄,提升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磨炼学生意志,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起校园社团、校园广播、校园标语等宣传方式,让学生树立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明确参与体育锻炼的意义与价值,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认识[3]。例如,学校将校园广播与大课间活动相结合,采取多元化的活动方式,将流行舞蹈与音乐结合,提高学生对于课间体育活动的兴趣,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间活动中来。
(二)因地制宜,完善资源配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大力发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源与设施配备。学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完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资源配备,集人力和物力资源,避免流于形式。在教师配备方面,要实行专人专用,让专业老师来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让活动的开展更具有专业性。在场所与设施的配备方面,要专款专用,完善物力资源,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使用率。结合现有的资源,也应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大课间体育活动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贴近青少年学生的生活现状和身心发展,力争在大课间体育活动推进过程中彰显出民俗底蕴和校本特色。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将地区传统活动作为大课间体育运动的形式,比如手打毽子、打布鲁、跳高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学生能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了解区域传统文化。
(三)创新活动内容,变换组织形式
针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来改善这一现象。通过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因地制宜,融入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可以以比赛的形式或者社团活动的形式,不断调动青少年学生的积极性,对大课间体育活动保持新鲜感[4]。作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青少年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的意识,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师也要因材施教,找好切入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终生锻炼的体育意识。只有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变换组织形式,才能保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新鲜感,让学生始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充满兴趣。比如,可以开设各种体育社团,代替统一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让学生根据喜好选择活动。
(四)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保障大课间体育活动推行
必要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考核评价范围应该涉及学校、教师、年级、班级和学生,考核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考核评价的标准应该是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的结果应该是具有激励推动作用的。所以学校方面必须要有成文的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避免出现一些形式主义、钻空子的现象,充分保证青少年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并且是高质量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针对一些不和谐因素,也应加强惩罚力度,杜绝形式主义。
(五)紧跟时代潮流,保持时效性与新奇性
时代在进步,大课间体育活动也应做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变迁,抓取时代特征,让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更适合现代的青少年学生,更能勾起他们的运动兴趣[5]。学校和教师应时刻关注社会潮流,不断调整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保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效性与新奇性,让学生始终对体育运动充满兴趣,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当前的社会热点,设置一些大课间体育活动,类似于建党100年障碍跑,拥抱星辰大海平衡训练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响应国家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炼个人意志,调节他们的身心发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应运而生。但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推行过程中,遇到了诸如组织形式单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规范和资源配置不足等现实问题,这使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现状并不乐观,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对此,本文探讨了有关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推进建议,包括学校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重视;因地制宜,完善资源配备;创新活动内容,变换组织形式;建立考核评价机制,保障大课间体育活动推行;紧跟时代潮流,保持时效性与新奇性。